逍遥学能 2017-05-02 10:11
作者: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赵克明
【摘要】作文教学重“术”轻“人”、重“怎么写”轻“写什么”、重“应试作文”轻“生活作文”,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注重在作文教学与训练的全程中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课程终极目标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赵克明,安徽省语文特级教师,安徽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六安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中语会优秀语文教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研究的关注点大都在教法和写法上,似乎用力较多而收效甚微。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从很少有人涉及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做些探究,或许会有新的认识与发现。
一、作文教学的诸多弊端症结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
作文教学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诸如重“术”轻“人”、重“怎么写”轻“写什么”、重“应试作文”轻“生活作文”等等。在这些不正确作文教学观的指导下,相当一部分教师眼睛只盯着高考,动辄向学生兜售作文“应考术”,像开头和结尾运用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排比句——连续设问构排比,巧设博喻成排比,叠用假设构排比,变换时空成排比,等等;像应对考场作文的“速成法”——“巧借”时文,点题“戴帽”,以一“招”应万变,等等;有人甚至抛出了所谓内部参考的“怪招”“秘诀”——“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据说某名师教给学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考场作文“变通法宝”——以“屈原向我们走来……”敷衍成文。应对“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话题,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应对“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关系”话题,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个‘凤头’……当他举身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应对“人与路”题目,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应对“怀想天空”题目,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如此一来,教师和学生都视作文为“游戏”,把作文当做考试“投机术”,完全是“技术化”操作“套路化”训练,其实是“玩弄”技巧“胡编”作文,甚至公然剽窃他人作品(书刊已发表的文章)。于是乎,虚假为文、矫情为文、游戏为文大行其道,毫不夸张地说,相当数量学生的作文就是“假、大、空、套”,“编”作文的弊病可谓愈演愈烈,每年高考都有一批“宿构作文”、编造的既无真情又无实感的“套子文”“伪作文”、打着“创新”幌子炮制的纯属文字游戏的“怪作文”,甚而至于有一年高考为了应对作文题“战胜挫折”,竟有成千上万考生写自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
作文教学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实在让人痛心,只要稍作反思,我们就会发现它远远不是写作的失落,而是人的失落,情感的失落,人格的失落,说到底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作文”到底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就作了精辟的阐释:“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像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自我追求时期,他们以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去探索、理解事物,并力求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他们在作文中体验到主体乐趣时,就会激发起主体控制动机,主动去探究问题,积极地表现自我。这就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唤起他们的激情,发掘他们的潜能,强化他们的内驱力,使他们深切地意识到作文真正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展露心灵、张扬个性的精神活动。把作文主体内在能量的阀门打开了,何愁不能喷发、燃烧呢?至于“怎么写”,譬如山中有了涌动的泉水,不需要谁去开凿引导,它便能自然地沿着沟壑奔流向前;又譬如地下有了奔涌的岩浆,不需要谁去挖掘钻探,它便能自然地找到喷发的缺口。同样道理,有了来自于生活的“真”东西,也不需要谁挖空心思在写作方法上“经营”,它会自然地引动学生的灵思,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得到行文的“巧”来。惟有对生活“真”的了解与体验,对社会人生“真”的认识与感悟,真正有了人文素养的底蕴,作文才能够妙笔生“巧”。
大家知道,触发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有三:一是神妙的大自然,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三是文学阅读。毫无疑问,大自然与生活是写作的直接源泉,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更应该重视“文化浸润”的作用。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说,她小时侯听从父亲的要求读唐诗宋词,渐渐地入了迷。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便生出一口饮尽黄河水的豪情;读到“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烟海凝清光”,就渴望自己能舞一回剑;读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便想象着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如花似玉的美人儿……这些诗和词,使她对世间万物产生了无数的像针尖般的细微的奇妙感受,使她的心时而像夜莺抖动翅膀那样轻灵,时而像深海中的岩石那样坚韧,时而像丛林中的猎豹的眼睛那样锐利,时而像绽放在晨曦中的玫瑰花瓣那样温柔。她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感应,并激起了强烈的表现欲望,如奔流的瀑布,想找一个倾泻的缺口。许多作家都有类似的体验。由此可见,“文化浸润”的魅力多么大啊!假如我们的中学生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具有这样的人文素养,那还需要硬着头皮去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去挖空心思地“编”作文吗?
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走出盘陀路,中学生作文的“瓶颈”要彻底打破,必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要求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的意义或曰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拓展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基。
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探究。“人生语文”思想的创立者、著名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从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它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体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书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目标是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和精神根基。很显然,陈先生把提升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笔者倡导的“语文养成教育”也认为:语文学习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生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因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人文素养的培养。
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就整个语文课程而言,当然在于民族文化的浸润与积淀,即在阅读中吸收并积淀文化精髓,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积淀。作为语文课程重要一翼的写作,也理当在教学与训练中引导学生亲密接触文化精神产品,亲密接触具有文化氛围的社会生活。这种文化的浸润与积淀,既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是与社会对话,走出自我。我们不应是那种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吟风弄月、多愁善感的“小我”者,而要成为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大气凛然、才气沛然的“大我”者,像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像岳飞“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像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像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像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因此,学生强化自己在社会舞台的角色意识,注重与周围人的交往、交流、和谐相处,尊重自己,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就不过于沉迷于身边的琐事,而是追求人生彰显生命的大境界。四是与大师对话,提升自我。接近巨人,只有通过智慧的阶梯,如果一个人不进入巨人的生活中去,那将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跟大师对话,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观照,就是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灵魂,从而慢慢地摆脱“小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学生多读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多读关于大师的传记作品,多接触这些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让大师的形象矗立在自己的心中,让大师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大写的人,成为一个人文内涵十分丰厚的人。毫无疑问,这四种“对话”活动就是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就具体的一次写作而言,也是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例如以“诚信”为主题写作,我们可以重温一些名言,像《左传》中的“失信不立”,《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史记》中的“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大仲马的“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了”,富兰克林的“诚实是最好的政策”,南斯拉夫谚语“诚实重于珍宝”,德国谚语“一两重的真诚,其值高于一吨重的聪明”等等;我们可以重读一些中外典故,像商鞅为推行变法在咸阳市南门立木为信,马克·吐温求婚向未来的岳父如实上交证明材料,曾子为不失信于子而杀猪,楚王陈胜因违背“苟富贵,勿相忘”的诺言而败亡等等;我们还可以重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人物与事迹,像“感动中国”的人物,像“道德模范”的事迹等等。诵读、感悟、盘点、思考、整理这些鲜活的写作材料,实际上就是汲取其中的人文精髓。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成功的写作者都是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涵养的。曾以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蜚声媒体的蒋昕捷向记者透露,他阅读《三国演义》至少三四十遍,好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他熟记了赤兔马的来龙去脉以及与赤兔马相关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熟记了作品中的时间、地点、名言诗句,甚至连关公对诸葛瑾来劝降时说的“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名言都记住了。如今的蒋昕捷已在新闻媒体如鱼得水,成为社会良心的守护神。显而易见,写作的准备过程不只是为了写作,更在于提升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与训练绝不能止于“术”,而应注重“人”,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惟其如此,才能实现“作文”与“做人”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M].商务印书馆.1924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陈继英.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M].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
[4]赵克明.语文教育贵在养成[J].语文教学通讯2014-12
[5]赵克明.赵克明教写作[M].文心出版社.2013
作者: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赵克明
【摘要】作文教学重“术”轻“人”、重“怎么写”轻“写什么”、重“应试作文”轻“生活作文”,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注重在作文教学与训练的全程中强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课程终极目标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赵克明,安徽省语文特级教师,安徽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六安市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中语会优秀语文教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研究的关注点大都在教法和写法上,似乎用力较多而收效甚微。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从很少有人涉及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做些探究,或许会有新的认识与发现。
一、作文教学的诸多弊端症结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
作文教学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诸如重“术”轻“人”、重“怎么写”轻“写什么”、重“应试作文”轻“生活作文”等等。在这些不正确作文教学观的指导下,相当一部分教师眼睛只盯着高考,动辄向学生兜售作文“应考术”,像开头和结尾运用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排比句——连续设问构排比,巧设博喻成排比,叠用假设构排比,变换时空成排比,等等;像应对考场作文的“速成法”——“巧借”时文,点题“戴帽”,以一“招”应万变,等等;有人甚至抛出了所谓内部参考的“怪招”“秘诀”——“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据说某名师教给学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考场作文“变通法宝”——以“屈原向我们走来……”敷衍成文。应对“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话题,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应对“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关系”话题,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个‘凤头’……当他举身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应对“人与路”题目,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应对“怀想天空”题目,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如此一来,教师和学生都视作文为“游戏”,把作文当做考试“投机术”,完全是“技术化”操作“套路化”训练,其实是“玩弄”技巧“胡编”作文,甚至公然剽窃他人作品(书刊已发表的文章)。于是乎,虚假为文、矫情为文、游戏为文大行其道,毫不夸张地说,相当数量学生的作文就是“假、大、空、套”,“编”作文的弊病可谓愈演愈烈,每年高考都有一批“宿构作文”、编造的既无真情又无实感的“套子文”“伪作文”、打着“创新”幌子炮制的纯属文字游戏的“怪作文”,甚而至于有一年高考为了应对作文题“战胜挫折”,竟有成千上万考生写自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
作文教学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实在让人痛心,只要稍作反思,我们就会发现它远远不是写作的失落,而是人的失落,情感的失落,人格的失落,说到底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作文”到底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就作了精辟的阐释:“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像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自我追求时期,他们以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去探索、理解事物,并力求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他们在作文中体验到主体乐趣时,就会激发起主体控制动机,主动去探究问题,积极地表现自我。这就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唤起他们的激情,发掘他们的潜能,强化他们的内驱力,使他们深切地意识到作文真正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展露心灵、张扬个性的精神活动。把作文主体内在能量的阀门打开了,何愁不能喷发、燃烧呢?至于“怎么写”,譬如山中有了涌动的泉水,不需要谁去开凿引导,它便能自然地沿着沟壑奔流向前;又譬如地下有了奔涌的岩浆,不需要谁去挖掘钻探,它便能自然地找到喷发的缺口。同样道理,有了来自于生活的“真”东西,也不需要谁挖空心思在写作方法上“经营”,它会自然地引动学生的灵思,让他们在不经意间得到行文的“巧”来。惟有对生活“真”的了解与体验,对社会人生“真”的认识与感悟,真正有了人文素养的底蕴,作文才能够妙笔生“巧”。
正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训练就不应只着力于写作的技术化层面,还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意于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我们自始至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除了让他们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阅读大量的经典名篇,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写作活动。例如,“收藏感动”写作系列活动。感动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它能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人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被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感动,比如在外面受委屈回到家时妈妈的一声安慰,比如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时看到路人投来的一个微笑,比如独自穿越黑暗的胡同时瞧见谁家的门缝里透出的一线灯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感动”都收藏起来,定格在自己的收藏夹里,让它们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这无论是对人文滋养还是写作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再如,“情感咀嚼”写作系列活动。要求学生以下列题目作文:①“想起那件事,我就”横线上由学生自填表达一种情感的字眼,如“怦然心动”“欣喜若狂”“潸然泪下”“寝食难安”“激情澎湃”“感到心痛”“不敢懈怠”“美滋滋的”“有了力量”,等等;②“真的他(她)”学生可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表明情感的词,如“喜欢”“敬佩”“崇拜”“感谢”“羡慕”“同情”,等等;③“多想”横线上可自填一个词语,如“握住他(她)的手”“回到那片天地”“重温那一幕”“投入你的怀抱”“与你去远游”,等等。经常这样咀嚼咀嚼曾经的情感体验,既是写作材料的检阅,也是对自己情感的陶冶。又如,“真情感恩”写作系列活动。引导中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朋友的鼓励之恩,感谢名人的引导之恩,感谢小动物的友好之恩,感谢大自然的赠予之恩,感谢困难挫折的磨砺之恩,感谢竞争对手的刺激之恩……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懂得“知恩图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不只是感情变得丰富、细腻,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思考周围的人与物,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具有一生健康发展的人文营养。
在写作教学与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未来发展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有益于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
三、写作训练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状态,“立言”与“立人”是相统一的。作文活动应该是一种生命运动,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触及学生发展中的各个层面,都是促进每一位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写作活动其实是“对话”活动:一是与自我对话,展示自我。我有自己的家庭,我有自己的亲人、老师与朋友,我有自己的苦恼与快乐,我有自己的愿望与追求,我有自己的特长与毛病,我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我有自己留下的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我是自己的挚友,我是自己的敌人,我是自己的评判者,我是自己的监督人,我是自己的安慰者……写作实际上就是推心置腹地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血肉丰富的自我,展示一个独特的世界。这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实际上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张扬。二是与自然对话,丰富自我。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是非常丰富的矿藏,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对话,这样不仅会感到身心愉悦,而且会丰富精神世界。这种“对话”,不只是身形的接近,而且是心灵的融入,如李太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朱自清“那醉人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无论是花、草、虫、鱼,还是风、霜、雪、月,只要同学们能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交流,就能呼吸到它们的气息,就能倾听到它们的声音。置身荷塘边,可以听到阳光洒落在荷花上的声音;徜徉林阴道上,可以听到月亮穿过树梢的声音;静观夕阳西下,可以听到太阳落山的声音……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自我的情感也就丰富了,人文情怀也就归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