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5-02 10:11
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语文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各出奇招,越来越爱搞花架子,把时间留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表演,让学生探究学习。甚至到了教师讳“讲”如深,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的地步。把时间让给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真的就能提高了吗?从事实来看,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书不会读,字不会写,文不通,字不顺了。语文基础不扎实的现象比比皆是。那可真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啊。
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孔子。几千年的语文教学传统,其中虽有糟粕,但亦不乏珍宝。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传授新知识为主。不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设计,形成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使语文教学走向了程式化的道路。”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看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又过于强化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这一点无疑是具有滞后性的,但我们因此就对传统教学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也是不当的。传统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优势,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
一、中国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双基”教学,主张多读、多背。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当然只有通过反复操练方可获得。而传统教学恰恰抓住了语文学习的精髓,侧重于语文“双基”的训练。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只有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素养才能提高,否则就是无本之木。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不可能把字写得美观、漂亮,如果训练程度不够,还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再以作文为例,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能很好地表达,“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理。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要侧重学生课堂学习的实践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方法的花架子。
多读、多背。“死记硬背”是传统教学方法中最“笨拙”的方法。“文选烂,秀才半。”不论古人今人,凡学业上有成就的,收益于“死记硬背”的大有人在。
著名学者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他强调的不是名师指导,而是学者自己沉潜涵泳。南宋巨儒朱熹也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是主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漪的课,之所以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也与“死记硬背”不无关系。她为了训练自己的教学语言,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坚持将教学内容反复琢磨推敲以至一句句把它背出来,她说这是“先死后活,以死求活”的方法。这是对“死记硬背”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多么精辟而富有见地的概括啊。多读,多背,夯实语文“双基”,才能实现能力的融会贯通、教学的举一反三。
二、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识字教学,主张集中识字。
著名的语言大师张志公先后在《我和传统语文教育研究》一文中指出:“经过对各个时代各种蒙书及有关资料的扒疏整理,我发现传统语文教育有些做法的确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1、集中识字,传统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识字的教学,采取的办法是集中识字。儿童入学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识两千多个字,宋以下的集中识字课本逐渐形成三、百、千那么一套,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合起来刚好是两千多常用字)。只要求学生会认、会读、能背诵,在这个过程中或之后,再配合念点诗,念点韵语知识读物,如《蒙术》《鉴略》之类;念点小故事,如《日记故事》。主要是再多识点字,同时增加点趣味,提供点常识。这样做,从历史上看,有它的道理。集中识字,即在一个短时间内尽快让学生识一定量的字,是解决好尽早接触读物,以便通过书面语文丰富他们的语言,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的一个可行办法。
2、“三、百、千音节整齐、押韵。也不太艰涩,便于学生记诵,的确不失为一个好经验。正因为如此,使用三、百、千做教材,这个办法通行了上千年。”这里,张先生运用丰富的史料,令人信服地阐明:不让学生背记足够数量的字词,就难以让其接触读物;不掌握一定的死知识,就无法学习和理解许多的活知识。充分肯定了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某些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给这种方法在现代教学中以应有的地位。
当然,任何一种成熟的思想,都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反对全盘否定传统语文教学,也绝不是要全盘肯定和继承。辩证地说,在传统语文教育中确实存在着不少糟粕。有些消极的东西经过久远的年代,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势力,禁锢着我们的头脑,阻碍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又必须加以剔除。不能因为珍爱孩子便把洗澡水看成琼浆玉液。但是那种不加分析,因噎废食,投鼠忌器,一味将传统否定得一无是处的思想更要不得的。总之,应该正确对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新课标这一特殊环境下。宜权衡好“课改”与“传统”的关系,实现两者和谐共生,追求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