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智慧的助产士

逍遥学能  2010-03-13 08:16

  英文“教育”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引出”,苏格拉底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采用对话、思辩,一步步启发对方的思考,引导出智能。

  公元前五百年,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与自以为有智能、骄傲的年轻人埃夫提第摩展开对话。

  “你既然准备将来领导Min主政体的城邦,显然你知道什么是Min主了,”苏格拉底问。

  埃夫提第摩说:“完全知道。”

  “你认为不知道什么是民众,能够知道什么是Min主吗?”

  “不能。”

  “你知道什么是民众?”

  “我认为我知道。”

  “你认为民众是什么?”

  “我认为是公民中的穷人。”

  “你知道穷人吗?”

  “怎么不知道?”

  “你也知道富人了?”

  “不比知道穷人的少。”

  “你叫什么人做穷人,什么人做富人?”

  “没有能力支付生活必须开支的,我认为是穷人;绰有余裕的,我认为是富人。”

  “你可有注意到一些人尽管所有极少,可是不但够用,还能省下一些;另一些人所有极多,可是不够用?”

  埃夫提第摩说:“不错,你提醒了我,这很好。因为我知道有些独裁者就像最穷的人那样,由于贫困,被迫做坏事。”

  苏格拉底说:“要是这样,我们把独裁者放在穷人当中。财富虽少但节俭持家的,放在富人当中。”

  通过一连串的对话,埃夫提第摩学会谦虚与思辨,成为苏格拉底身边许多年轻人中的一名。

  透过思辨与对话教育

  苏格拉底,雅典公民,生于公元前四六九年。父亲是雕刻师,母亲是助产士。

  苏格拉底终生贫穷、淡泊,不曾正式传道授业。他为人随和,以细致而技巧的对话方式,吸引许多年轻人追随。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超群迈众、渊博睿智、思想精深。苏格拉底另一位门徒克舍挪方的《追思录》一书。则凸显他为一位平实可接近的道德教师,讨论偏向日常生活,而不是高深的抽象哲学思索。

  苏格拉底晚年,被控违反城邦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而处死刑。他虽然有机会逃走,但仍坚持公民必须守法,最后服药自杀。

  犹如中国的孔子,苏格拉底身边总是环绕许多年轻人。他不曾以老师自居,终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纪录。但他启发人思考的独特方法,不仅影响了他的弟子,更成为西方哲学,乃至教育哲学的滥觞。

  苏格拉底擅长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与人论真理、求智能。他不直接传授知识,总是先接纳对方看法,再借着层层反问的方式,厘清对话者原先看法的不足之处。

  苏格拉底常用轻松诙谐的对话方式,为了让对方陷入推理的矛盾,有时甚至故意装不懂。后世称他的对话方式为“苏格拉底式反讽”。而这种论辩真理的方法,也成为西方思想传统中重要的思维模式,即“辩证法”。

  智能助产士

  苏格拉底时时展现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他的信念是,真正的知识寓于人类思维的一贯性或一致性。因此,他坚持,问题要讨论到可以形成观念才停止。

  在许多场合,苏格拉底都认为自己是智能的助产士。他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爱智者,智能为他人所有,他只是一名帮助别人将自己已有的智能予以再生的教师。

  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布鲁巴克(J.S.Brubacher)认为,苏格拉底杰出的答问,就像产科医生的钳子,使产妇可以生下婴孩。

  苏格拉底确实拥有非凡的引导能力。柏拉图在《米诺》(Meno)一书中曾描述: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随便找一个对几何定理毫无所知的儿童,经过他精巧的对话,竟然能使这名儿童做几何定理的演算。

  教育即引导。拉丁文“educere”,原义是“引出”,它的动词转化词

  educare,后来成为英语中“教育”的字源。苏格拉底的教育风范,正充分体现何为教育的真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4509422@qq.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NLP销售实战录
下一篇:我看NLP销售心理学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苏格拉底:智慧的助产士】相关文章
【苏格拉底:智慧的助产士】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