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10-01 09:18
【导语】高二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逍遥右脑为你整理了《2018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考试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3分)()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在广泛的意义上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也认可这一观点。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风格、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石天麟,字天瑞,顺州人。年十四,入见太宗,因留宿卫。天麟好学不倦,于诸国书语无不习。帝命中书令耶律楚材厘正庶务,选贤能为参佐,天麟在选,赐名蒙古台。宗王征西域,以天麟为断事官。
宪宗六年,遣天麟使海都,拘留久之,既而边将劫皇子北安王以往,寓天麟所。天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海都闻之悔悟遂遣天麟与北安王同归。天麟被拘留二十八年,始得还,世祖大悦,赏赉甚厚。拜中书左丞,兼断事官。天麟辞曰:“臣奉使无状,陛下幸赦弗诛,何可复叨荣宠。况臣才识浅薄,年力衰惫,岂能任政,恐徒贻庙堂羞,不敢奉诏。”帝嘉其诚,褒慰良久,从之。
有谮丞相安童尝受海都官爵者,帝怒,天麟奏曰:“海都实宗亲,偶有违言,非仇敌比,安童不拒绝之,所以释其疑心,导其臣顺也。”帝怒乃解。江南道观偶藏宋主遗像,有僧素与道士交恶,发其事,将置之极刑,帝以问天麟,对曰:“辽国主后铜像在西京者,今尚有之,未闻有禁令也。”事遂寝。天麟年七十余,帝以所御金龙头杖赐之,曰:“卿年老,出入宫掖,杖此可也。”时权臣用事,凶焰薰炙,人莫敢言。天麟独言其*,无所顾忌,人服其忠直。
成宗即位,加荣禄大夫、司徒,大宴玉德殿,召天麟与宴,赐以御药,命左右劝之酒,颇醉,命御辇送还家。武宗即位,进平章政事。至大二年秋八月卒,年九十二。赠推诚宣力保德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上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忠宣。
子圭,累官治书侍御史,迁枢密副使,复为侍御史,拜河南行中书省右丞,升荣禄大夫、南台御史中丞,卒。次子怀都,初袭断事官,累迁刑部尚书、荆湖北道宣慰使。孙哈蓝赤,袭断事官。
(节选自《元史•石天麟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边将劫皇子北安王以往,寓天麟所寓:暂时住在。
B.有谮丞相安童尝受海都官爵者谮:诬告。
C.所以释其疑心,导其臣顺也释:解释。
D.有僧素与道士交恶,发其事发:揭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狎/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海都闻之悔悟/遂遣天麟与北安王同归/
B.天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狎/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海都闻之悔悟/遂遣天麟与北安王同归/
C.天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狎/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海都闻之悔悟/遂遣天麟与北安王/同归
D.天麟稍与其用事/臣相亲狎/因语以宗亲恩义/及臣子逆顺祸福之理/海都闻之悔悟/遂遣天麟与北安王同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天麟好学博识,颇受皇帝恩宠。石天麟历经几个皇帝,其才能都得以认可,几个皇帝都对他恩宠有加,年衰后甚至被赐以金龙头杖。
B.石天麟有胆有识,喜欢表现自己。有寺僧告发道观私藏宋主遗像石天麟知道后就向皇帝进言,说这种情况可以理解,西京都还有辽国主后的铜像。
C.石天麟忠于朝廷,关注朝廷大事。他被拘留在海都时,还设法说服边将要以恩宠宗义为重,营救了被劫持的皇子;有人诬陷安童,他向皇帝力谏,安童才得以脱险。
D.石天麟贤能谦恭,其德泽被后人。石天麟贤能刚正,是几朝功臣,他的品行对子孙有深远影响。两个儿子都官至卿相,孙子也承袭官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命中书令耶律楚材厘正庶务,选贤能为参佐,天麟在选,赐名蒙古台。(5分)
(2)况臣才识浅薄,年力衰惫,岂能任政,恐徒贻庙堂羞,不敢奉诏。(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8.这首诗开头两句从描写什么入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9.“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句中有两个字用得很好,请找出来并试作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2)《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3)《归去来兮辞》中深信自己为官错误,归隐正确的两句诗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先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写在括号里。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
B.文章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
C.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原因是父母不认字。
D.“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一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E.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2)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6分)
(3)简要概括*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2)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其“魅力”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
(4)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就是一首诗”。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
(2)要想让“公务员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的事,简单依据考生人数下降来界定“公务员热”进入降温趋势,或许言之过早。
(3)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过客匆匆,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话巴黎,权且充作巴黎的印象点滴吧。
A.不绝如缕一蹴而就走马观花
B.不绝于耳一挥而就走马观花
C.不绝于耳一蹴而就浮光掠影
D.不绝如缕一挥而就浮光掠影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汽车限购令早已有许多传闻,非但没有为城市治堵,倒是激发了许多购车族的*,提前加入有车族,城市道路更加拥堵不堪。
B.刘良欢认为,既然相关部门已经针对打车软件带来的不公采取了措施,同理,该部门也应为打车软件带来的不诚信提供纠纷解决。
C.*《一九四二》以直面“遗忘”的方式,把人们带到了灾难现场,掀起了人们追忆历史的热潮。
D.针对今年春运期间旅客流量大、交通繁忙的情况,首都机场将加强航站楼前交通管理,加大楼前违章停放车辆的拖移和处罚力度。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从中世纪开始,器乐统治了西方将近四百年,致使整个近现代都成了器乐的天下,。,,,。,千百年来被分隔在世界各个局部地域的歌唱,开始得以在整个世界中流传,并有可能光荣地进入音乐的史册。
①随着黑人布鲁斯的兴起,歌曲重新回到了音乐的主流地位
②而器乐的发展开始呈现缓慢和僵化的局面
③而歌曲只占据非常可怜的仆人地位
④而由于这个歌唱世纪的推动
⑤它的发展是迅速的、惊人的、幅员广大的、波澜壮阔的
⑥因此我们或可以把二十世纪称为歌唱的世纪
A.①⑤②⑥③④B.③①②⑥⑤④
C.①②⑥⑤④③D.③①⑤②⑥④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5分)
水样的沈从文用水浇灌了他水样的作品。沈从文,这条湘西的清水征服了峭岩,
①,滴穿了磐石;托起了白浪滩头的乌篷船,润泽了苍崖翠壁间的杜鹃花,
②。③,他的生活美如水,他的作品纯如水,他永远光鲜,永远芳醇,永远润泽世人。
17.我国传统的节气,不仅是身处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脉动。请你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意蕴确切,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句式大致相近。(6分)
例如:大暑??热烈的极致,蝉歌如雨。
①节气:解读:
②节气:解读: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上班、下班,上课、下课,睡着了、又醒来……我们以为生活本身就是这样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感也在岁月的洗刷下,变得更加一文不值,就如同一个老妇的衣箱底层、那套尘封已久、再无人问津的嫁衣。每天看着一出出你方唱罢我登场,你可能都不曾发现,还有一个穿插其中的龙套,叫细节。也唯有在看似空旷的舞台上,看见了它们,生活的深刻和丰富才可能变得一览无遗。
要求:立意明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分析:A、B、C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2.B(分析:A项,原文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而不是“古典诗歌”,题干缩小范围;C项,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D项,原文说“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题干中针对的是“古典诗艺”。)
3.A(分析:A项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B项是对第2段第1句话的正确改写;C项是对第4、5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述或概括;D项是对3~5段内容的正确概括。)
4.C(释:消除。)
5.A(从句子的结构和意义上看,B项中的“因语以宗亲恩义”应从其所在的切分单位内断开出来;C项中的“同归”和D项中的“臣相亲狎”不可单独断开,应归并到其前面的切分单位内。)
6.B(“喜欢表现自己”,“知道后就向皇帝进言”,这两种情况都不对。是皇帝向他咨询时,他才表达自己看法的。)
7.(1)太宗命令中书令耶律楚材整顿各种政务,选拔有才能德行的人做辅佐官员,天麟也在其中,赐名蒙古台。(译出大意3分,“厘正”“贤能”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何况臣见识才能都浅薄,年老力衰,哪里还能任职执政?恐怕徒然留给朝廷羞辱,臣不敢接受诏命。(译出大意3分,“年力衰惫”“徒”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8.开头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2分)。渲染出一幅雨后天晴,残云飘散,阳光灿烂的清新明丽的景象(2分),照应了文题“雨后晓行”(1分)。
9.“临”和“惊”(各1分)。“临”字生动地写出了夜雨之后,池水上涨水面愈加开阔,高树下临愚池的景象(1分),突出了高树这个主体,与下句雨从高树上因风飘落联系更加密切;(1分)“惊”字运用比拟手法,(1分)生动地描写了高树宿雨,经晓风一吹,仿佛受惊而洒落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愉悦。(1分)
10.(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每句1分,共6分)
11.(1)AE(A项3分,E项2分,C项1分。C项,父母不识字只是部分原因且非主要原因。B项错在并无没有多处修辞手法。D项属于神态、动作描写,而非外貌描写。)
(2)开头话语描写的作用:①侧面描写写出了爹盼儿归的急切心情,如:你爹都来瞄几趟了。②照应题目“回家”如乡邻们见他热情地招呼。③交代谈话的地点“小商店”,照应后文“纸片片”邮递地点。(每点2分,共6分。本题比较简单,对话在文章的开头所以有“点题”的作用,“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与下文的情节有照应,侧面烘托父亲盼儿归来的急切心情。)
(3)①疑惑与尴尬。“他愣住了”“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②羞愧与自责,“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他感觉脸在发烫”。③感动与坚定。“他鼻子一酸”“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每点2分,共6分。本题的回答要抓住“我”心理活动关键词,“愣住了”“跟着笑”“感觉脸在发烫”“鼻子一酸”。最后简单概括即可。)
(4)观点一: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①儿子独自回来过年,父亲母亲依然很高兴。“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娘说)“你爹是高兴啦。”②父母不希望儿子年年回家过年,希望这样能减轻儿子的负担。“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③满足于儿孙在过年时能寄个卡片表达问候。“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观点二: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①儿子回家过年才突然发现父亲的苍老羸弱。“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赢弱。”②儿子平时无法回家,也很少给家里写信问候父母。和儿子一起写明信片的事情也网诸脑后。③听到母亲劝自己过年不要回来的劝告,很难过并决心要改正错误。
(答出主旨给2分,另外答出一点可得2分,打出3点可得6分。如有其它答案,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本题的回答具有开放性,考生要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现实来回答,注意答题时,观点要鲜明,条理要清楚,不能脱离文本。)
12.(1)BC(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A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D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与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无因果联系。E“遗憾之情”的对象错误,原文说的是“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
(2)①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②他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③他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对一点给2分。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从中分析出林庚先生学术研究取得非凡成就的三个原因,注意到原文中起暗示作用的关键词句“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就可以轻松作了回答。)
(3)①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②他的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③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对一点给2分。既然题干问的是“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中的“魅力”何在,那就要抓住“魅力”在“诗歌”“学术”“人格”三个方面的体现,从原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整合就可以正确作答。)
(4)观点一:人生作为都指向青春,理想和美,有追求,潇洒自如,诗意生存。
理由:①林先生自幼心理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义深邃;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③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统一在林先生身上。
观点二:*远瞩,孜孜以求,执著探索,精神永驻,生命如诗。
理由:①林先生首先是诗人,一生心系诗歌,由旧体诗到新诗,勤于创作,不断探索,诗歌贯穿生命始终;②学术研究独具慧眼,学风严谨又灵活,一生笔耕不辍,奋斗如诗;③讲坛上才华横溢,诗人风度,吸引考生,教学出色;离去潇洒从容,生命最后的遗憾也诗意。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其中观点明确,理由只要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解答此题,要紧紧围绕原文标题和关键语句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13.C(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的语境是说“非常热闹”,矛盾。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从语境意义上看,第二空应选“一蹴而就”。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从语境意义上看,第三控应选“浮光掠影”。)
14.C(A项中途易辙,“提前”前加“他们”;B项宾语残缺,“纠纷解决”后加“的途径”;D项“加大”和“拖移”搭配不当。)
15.D(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整个材料是在说歌曲的发展过程,器乐时代歌曲的地位很低,所以③紧承前面,然后说歌曲的迅猛发展①⑤②⑥,最后④是歌曲时代的形成。)
16.①冲破了荆丛②播扬了吊脚楼头的千古情歌③他的为人清如水(根据前后句式和意义的提示,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5分)
17.参考示例:①立春??开春的节日,鸟语花香;
②惊蛰??第一声蛙鸣,唤醒沉睡的大地。
(每题3分,共6分;每题意蕴解读正确、富有诗意2分,形式大致相近1分)
18.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有话题的要求,审题时方向就更明确了,核心词汇是“细节”。细读材料,发现有一个关键语句,“也唯有在看似空旷的舞台上,看见了它们,生活的深刻和丰富才可能变得一览无遗”。可以得出结论,“细节”与“生活的深刻和丰富”相关,所以类似“细节决定成败”的立意是不准确的。应关注从细微处发现深刻,即“以小见大”。
【参考译文】
石天麟字天瑞,顺州人。十四岁时,入朝觐见太宗,因而留任宿卫。天麟好学不倦,对于各国文字书籍无不学习。太宗命令中书令耶律楚材整顿各种政务,选拔有才能德行的人做辅佐官员,天麟也在其中,赐名蒙古台。宗宗征讨西域,任命天麟为断事官。
宪宗六年,派遣天麟出使海都,海都拘留了他很久,后来守边的将领劫持皇子北安王前往海都处,暂居在天麟的住所。天麟逐渐与海都的执政大臣相亲近,因而告谕他们宗族相亲的道理,以及臣子去逆归顺避祸求福的道理,海都听到后懊悔感悟,于是遣送天麟和北安王一同返回。天麟被海都拘留二十八年,终得以返回,世祖大喜,赏赐他甚为优厚。任命他为中书左丞,兼断事官,天麟推辞说:“臣出使没有功绩,幸而蒙陛下赦免不杀我,怎么可以再求荣宠?何况臣见识才能都浅薄,年老力衰,哪里还能任职执政?恐怕徒然留给朝廷羞辱,臣不敢接受诏命。”世祖赞许他的诚恳,褒奖慰劳许久,终于同意他辞职。
有人诬告丞相安童曾经接受过海都的官爵,世祖很恼怒,天麟上奏说:“海都是皇室宗族,虽偶尔有不顺的言谕,却不能与仇敌相比,安童不拒绝海都的官爵,是要解开他的疑心,引导他以臣子顺从君主。”世祖的愤怒终于平息下来。江南地区的道观,偶尔藏有宋朝皇帝的遗像,有位僧人素来与道士互相仇恨,揭发了这件事,准备对道士处以极刑,世祖将此事询问天麟,天麟说:“辽国皇帝皇后在西京的铜像,至今还有保留的,没有听说有禁令。”事情于是作罢。天麟七十余岁时,世祖将自己用的金龙头拐杖赐给他,说:“卿年老了,出入宫廷,可以拄着此杖。”当时权臣执政,气焰嚣张,没有人敢说话。唯独天麟指出他的*,无所顾忌,人们都佩服天麟的忠诚正直。
成宗皇帝即位,加封他为荣禄大夫、司徒,成宗在玉德殿举行盛大宴会,召天麟参加宴会,赐给他皇帝用的药,命令左右向他敬酒,颇有醉意,成宗命令用自己的车子送他回家。武宗皇帝即位,进官平章政事。至大二年秋八月去世,享年九十二岁。赠予推诚宣力保德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上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号忠宣。
儿子石?,历官治书侍御史,改任枢密副使,复任侍御史,任河南行中书省右丞,升为荣禄大夫、南台御史中丞,去世。二儿子石怀都,最初承袭官职为断事官,屡次升迁后任刑部尚书、荆湖北道宣抚使。孙子哈蓝赤,袭职为断事官。
【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祝祷(dǎo)鞭笞(chī)便利店(biàn)胜券在握(juàn)
B.扒手(pá)吱声(zī)和稀泥(huó)步履蹒跚(pán)
C.膏腴(yú)劲敌(jìn)矢志不渝(yú)斐然成章(fěi)
D.黏膜(nián)囊括(náng)笃信(dǔ)同仇敌忾(kài)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周立波,在2009年掀起了一股“海派清口”的旋风,他在舞台上嘻笑怒骂社会上各种人物,短短时间内就与郭德纲等著名笑星“排排坐”,演出门票甚至让黄牛也赚翻。
B.春分,昼夜平分,春色与茶色平分。看,春染茶山,峰峦迭翠。听,山泉潺潺,鸟鸣蜂吟。沏上一杯春分茶,茶中绿意,幽若山林,茗香*,去浊扬清。
C.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只有图书市场却没有文学界,这样的观点或许过于武断,但面对着秘史、耍酷文学的喧嚣,厚重原创作品的凋零,文学式微的呼喊已然绵亘多年。
D.在这过程中,很可能是“奥迪男”过于趾高气扬,激怒了老实本份的清洁工;但也可能是清洁工看“奥迪男”不爽,因此不愿作出让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是口头检讨,又是书面检讨,还要登在媒体的头版上,这样的大“动作”,未免有些用力过猛,更像是权力意志之下的一种刻意表演。
B.在天灾面前,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恐怕是最正确而有效的措施,只是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该采取的手段都应当毫不犹豫地采取。
C.经过这一轮欧债危机的折腾,目前市场气氛低落,有的公司股价大幅下挫,直接影响其融资能力,未来欧美公司的裁员潮将不绝如缕。
D.欧洲领导人达成的新的紧缩举措,将对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从而使得2018年的经济前景变得更具挑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夜已深,月光如水般倾泻在柏油路上,洒在哪儿,哪儿就是一地的思念,一地的温暖。
B.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途径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
C.唐人宋之问在近体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的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糜诗风。
D.在欧美一些国家,孩子们在教官的指挥下,顶着漫天冰雪进行*跑,这种“鹰爸”的教育方式在国外并不鲜见,日本甚至将训练的残酷当作学校一种常态教育。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玩古玩的人喜欢拣漏,。
①什么是大漏,就是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还在拘泥于某种教条、观念、主义的时候,你超越之,看见一个时代普遍的审美价值看不见的东西
②一流的藏家拣的是大漏
③但许多大漏就在古玩店里摆着,便宜得惊人
④大漏其实是相当便宜的
⑤但普遍拣的都是小漏
⑥现在,青花瓷的价值举世都知道了,拣漏如骆驼过针眼
A、②①⑥③④⑤B、⑤②①⑥③④
C、⑤④①②③⑥D、⑥⑤②①④③
6.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友谊”为话题,另写一段话。(3分)
知识是云,落下霏霏细雨;知识是雨,聚成浩瀚的海;知识是海,托起梦想之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的材料对相声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50个字。(3分)
相声是一种曲艺,由传统*发展而成。它吸取了民间讲故事、说笑话的手法和戏曲中的喜剧因素,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内容多为讽刺,也有用来歌颂新人新事的。根据表演人数的多少,可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三种,以对口相声为基本形式。
相声是
二、阅读题(4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18分)
金翅雀
[葡萄牙]米•托尔加
一家三口人正在不声不晌地吃饭,孩子突然开口说:
“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母亲抬起头,瞪大了黑黑的眼睛。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也许是为了回答母亲询问的目光,也许是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孩子又重复了一句:
“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也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
孩子高兴了,指手画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着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权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灵魂吻着可爱的宝贝。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
孩子没有在意,接着讲下去。他说,把羊拴在一棵金雀枝上,开始往松树上爬。
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最后才停下来,四肢牢牢抓住坚硬的树皮。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不得不在结实的树权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用两只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个鸟蛋。
听到这里,父母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着天际,完全忘记了他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攀附树枝。①突然,两个人看见孩子身子一斜,从高处、从松树顶上栽下来,掉在硬邦邦的地上,看来是必死无疑了。
但是,孩子无意中表明,他站在树巅,完全不曾意识到飘在空中、面临深渊的可怕,并且也没有掉下来。倒是发生了另外一件事。②他拿起鸟蛋以后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吻了它一下。蛋壳得到了孩子嘴唇上的这点热气,突然从中间裂开了,里面露出一个还没有长羽毛的金翅雀。
说这件怪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如同复述从邻居那里听来的《出埃及记》的故事一样。
随后,他满怀怜爱地把小鸟放到毛茸茸的鸟巢里,从树上下来了。现在,他心境坦然,非常高兴??发现了一个鸟窝!
晚饭吃完了,屋里气氛严肃,谁也没有开口。后来,一家人回到暖烘烘的壁炉旁边,看着里边燃烧的橄榄木时,父亲和母亲才交谈了几句。他们的话说得晦涩难懂,孩子没有猜透。何必要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呢?他只想把那只还没有长出羽毛的小鸟的形象深深保存在记忆之中。
8.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孩子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父亲的神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小说的主题,设想文末父母说了些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李斯论(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民,?人凶。”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教孝公燔《诗》、《书》燔:焚烧
B.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逆探:揣度试探
C.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中:以……为中心
D.灭三代法而尚督责尚:崇尚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塞源而欲流长也
C.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秦之乱天下之法谨庠序之教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旨是论封建的为臣为君之道。文章一开头就针对“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这一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秦国的“富强数世”,是因为孝公“得商鞅而任之”;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仍施行严刑峻法,那是习以为常的事,虽致天下大乱,并非“李斯以荀卿之学”而乱天下的。
C.作者认为李斯是一个“趋时”者,他在秦未亡之前就已遭夷灭三族之祸,“卒于凶者”,
在作者看来,那是咎由自取,是“小人之仕”的必然结果。
D.本文主旨鲜明,立论新颖,对历史上已有定论的政治家李斯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逐层深入,是一篇“有物”“有序”、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的力作。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17.把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8、19题。(7分)
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18.第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简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19.全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是如何表现的。(4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尔来四万八千岁,。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
(2)仰之弥高,。,忽焉在后。(《论语》)
(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王勃《滕王阁序》)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5)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切切错杂弹,。(白居易《琵琶行》)
四、作文题(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王维有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亦有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据说古代送别的时候,总在郊外的长亭里摆下筵席,赠以柳枝,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留别”。
千百年来,悲欢聚散的诗行无不吟咏那或忧愁或憧憬的心绪。当今社会,交通便利,人们内心远行的渴望再难以隐藏。农民工勇闯天下,富二代亦追逐梦想,我们的眼光总在远方。但在一个张扬精神的时代,年轻人作别昨日的方式也不仅是决绝。他们在与人、与物、与昨日、与旧我的离别中,积极反思留下的痕迹。留别之际,感性或理性的思考加速了成长。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留别之际”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二、阅读题(43分)
(一)(18分)
8、文章讲述了孩子给父母讲述自己发现金翅雀窝最后放回孵出的金翅雀的经过。(3分)
9、从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再到提心吊胆,最后以沉默结束,生动形象地表现父亲为孩子危险之旅的担忧、紧张,以及对孩子好奇心、探索精神、勇敢行为的保护,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爱。(过程1分,作用2分)
10、第三人称叙述。(1分)①文章采取的叙事视角很独特,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写法,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1分)②较为自由的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1分)将孩子发现和寻找金翅雀的过程与父母和孩子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交替描写,双线并举,使主题更为丰满。(1分)
11、①心理描写,写父母的想象,(1分)形象地写出父母如临其境时的惊慌失措,表现他们的紧张、担忧。(1分)
②动作描写,小孩对鸟蛋的一“吻”,(1分)怜惜之情尽在其中,表现他对生命的淳朴的爱。(1分)
12、设想的内容在于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因此父母交流的内容不应该是对孩子的责骂,除了对孩子的担心外,还应有对孩子好奇心、探索欲和勇敢的的作为的呵护,对孩子爱心的肯定。(4分)
(二)(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3、C(中:符合,投合)
14、C(C虽,虽然;A以,用,介词/因为,介词;B而,表并列/表转折,但是;D之,取独/的,结构助词)
15、A(没有论及为君之道)
16、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3分,按高考阅卷标准)
17、(1)明知他不讲道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会谅解我对于我的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或没有办法)的,而不会怪罪我。(“劝”“谅”,句式“不吾罪”,语句通顺,共3分。)
(2)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策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们本来的心志吗!(3分,译对一句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