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12-14 10:25
江西省南丰县市山镇中学 王华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它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去“发现”知识,发展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每个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一点体会。
一、“双基”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创造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知识容量越大,则联想、类比、猜想的领域越广,从而产生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新技能的机会就越多,进行创造的活动空间就越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立足于“双基”,抓好基础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运算能力、表达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分析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时才能对面临的问题有进行研究的能力,才能有创造的可能。因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又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最常用,因而要加强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1.类比联想,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
类比是一种反映较快的直觉思维方法,当两个对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时,就可猜想两个对象在其他方面也存在相同或相似。
联想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先导,只有通过联想才能使当前对象与原有对象建立起联系,才能为类比猜想和直观感觉猜测提供参照
2.数形结合,培养直觉思维的变通性。
图形具有较强的直观性,把数与形相结合,就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更能由感而发,猜想到问题的结局。
3.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的灵活性。
在创造活动中,往往是经过多次失败后才会成功,总结失败的教训,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恰符合发散思维的特征,故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发散思维的培养。一题多解,就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
4.借题发挥,培养发散思维的深刻性。
对一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究,从而产生新的条件或结论,可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同时使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5.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把一道题目进行变化,可产生多种形式的题目,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得到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训练
三、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基本手段
创造开始于研究,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给学生有创造的环境和可供研究的问题,而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本质。
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是:(1)教师提供情景问题。情景问题就是教师把要研究的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情景问题要切合实际,要生动有趣,有挑战性、刺激性、诱导性,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信息,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和行为。(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面对问题,如果有征服的欲望,就会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操作、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通过“感知信息——实验操作——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证明反思”等活动过程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3)师生合作式探究。这是新教材和新课标一个突出特点。它要求每堂课必须是“师生互动”而不是“单方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任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本质,每节课都应有创新教育的目标,合理选择并设计有益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容和问题,在进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要着眼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让学生在丰富灵活的数学活动中得到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