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实验中学北校高二上阶段性测试试题(语文)

逍遥学能  2017-12-13 10:52

试卷说明:

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古代还是现在,音乐与文学始终如两支根茎相连的双生花,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西方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候的歌曲,受诗歌散文影响的作品最初出现在羽管键琴和击弦古钢琴曲目上,有些曲目是以《圣经》和希腊神话为主题的。而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歌剧在古代就显示出音乐和诗歌的密切关系。歌剧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悲剧,16 世纪末,意大利弗洛伦萨的艺术家认为,复调音乐的多声部织体严重阻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提出复兴古希腊的悲剧的艺术主张。于是出现了一批取材于希腊神话的歌剧,这类歌剧旋律呈现出单声部主调性的风格,具有朗诵性的特征。这是音乐史上重要的一步,当然这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文学密不可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音乐的发展更加异彩纷呈,偶然音乐、概率音乐、具体音乐、简约音乐等,各种难以归为某一流派的音乐大量涌现。现代派音乐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4分 33 秒》,作曲家约翰?凯奇让演奏者走上台,翻谱,静坐,下台一共经历的 4 分 33 秒,由“无声的音乐”引导观众注意周围一切响动而形成“有声的音乐”,而每人心中的音乐也不同,更呈现出一种唯心的、偶然的不确定状态,这些音乐可以说与西方现代文学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二战后,西方的物质文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精神文明的危机,这时期的西方文学作品也带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因此,音乐和文学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相同的背景下,更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的诗集《邪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而印象派作曲家克劳迪奥?德彪西从《邪恶之花》中所写的“飘在夜晚中的声音与香味”作出了他的《前奏曲》。 西方如此,在东方,音乐与文学则更是不可分割。公元前 5 世纪,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这时期思想活跃,最为著名的则是儒、墨、道三家,而这时期的各种音乐思想也层出不穷,最为著名的就是“倡乐”和“非乐”。“倡乐”的代表为儒家,孔、孟、荀三人都有自己“倡乐”的音乐美学思想;而“非乐”的代表是墨、道两家,这些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音乐与文学都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古琴这种乐器在这时已经受到了格外的推崇,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音乐家,最为有名的为曹植、嵇康、阮籍三人。“缘情度曲”是音乐对诗情的最好的解读方式,两宋时的周邦彦、姜夔可谓之代表。这时的音乐对于他们已不仅是用于娱乐,而与诗歌一样成为他们抒发感慨、寄托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小题1】下列关于“西方文学与西方音乐”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歌剧在古代就显示出对音乐和诗歌的强大影响,西方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候的歌曲。B.歌剧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悲剧,这类歌剧旋律呈现出单声部主调性的风格,具有朗诵性的特征。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音乐的发展更加异彩纷呈,各种音乐大量涌现,很多都难以归为某一流派。D.现代派中有一首著名的音乐作品《4 分 33 秒》,这类有声的音乐可以说与西方现代文学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公元前 5 世纪,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而这时期的各种音乐思想也层出不穷。B.“倡乐”的代表为儒家,“非乐”的代表是墨、道两家,“倡乐”和“非乐”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音乐思想,二者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音乐家,其中曹植、嵇康、阮籍三人最有名,D.两宋时期的音乐对于文人已不是用于娱乐,而与诗歌一样成为他们抒发感慨,寄托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二战后的西方文学作品带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因此,西方某些现代派音乐作品也呈现出一种唯心的、偶然的不确定状态。B.16 世纪末,在弗洛伦萨艺术家的艺术主张下出现的一批歌剧取材于希腊神话,音乐的这一重要发展同文学密不可分。C.《前奏曲》的创作印证了,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音乐和文学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D.音乐与文学都是人们抒发感慨的艺术方式,二者就如同两支同根而生的双生花,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解析】【小题1】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雍容养望,道周乃作《矫轻警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①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②用事,道周拂衣归。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疏救之。疏入,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殚。即杀一龙锡,无益于边计,徒隳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削籍。然龙锡亦竟减死。 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眚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天下神器,为之有道,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③,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嗣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从事,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驻广信,芝龙?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注】①关:指山海关。②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③夺情:封建时代官员在服丧中因国事需要被国家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忠贤用事 用事:运作。 B.后金兵大入,薄京师 薄:迫近。C.体仁衔之。 衔:怀恨 D.道周引祖制抑之 抑:约束【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道周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 ②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 ③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 ④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 ⑤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 ⑥有隙,自请出驻广信A.③④⑥ B.①③⑥ C.①②⑤ D.②④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道周在进入翰林院后,写了《矫轻警惰文》一文来讽劝其中一些养尊处优的官员,因此得到同僚的敬重。B.黄道周先后两次就治钱龙锡死罪上疏,结果都让皇帝十分震怒;虽然如此,钱龙锡最后却也成功得以减死。C.黄道周认为,如果不制止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就会使边关的形势变得更加危急,也就会更加让人痛心忧虑。D.黄道周从儒者的传统角度来审视时局,对皇上起用杨嗣昌、陈新甲提出了异议,认为这样将会贻笑于后世。【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5分) (2)上竟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救时相。(5分)格偏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丞相人选。(关键词:竟、相、与、素各1分,句子大意1分)袁崇焕杀死毛文龙”这一假设有误,实际上袁崇焕已经杀死毛文龙。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不久,后金军队大 (二) 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少年游蒋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注】蒋捷,宜兴竹山人,又号竹山。宋亡后,遁迹不仕。请说明“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的含意。(5分)作者“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分析。(6分)【解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小题1】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小题2】 ,谈笑间, 。(《念奴娇 赤壁怀古》)【小题3】千古江山,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小题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图瓦(节选) 〔法〕莫泊桑 图瓦中风瘫痪了。人们把这个大胖子的床安置在酒店隔扇的小屋子里。图瓦的朋友每天下午都来到这个大胖子的床前跟他聊天,玩骨牌。不过图瓦婆婆不能容忍她的肥胖的懒丈夫在床上玩骨牌散心解闷,只要一看见他们的牌局开始,就怒气冲冲地跑进来,掀翻牌桌。她说光养着这个一辽宁实验中学北校高二上阶段性测试试题(语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山西省曲沃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辽宁实验中学北校高二上阶段性测试试题(语文)】相关文章
【辽宁实验中学北校高二上阶段性测试试题(语文)】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