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11-22 19:34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立足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总结,并加以正确的引导。”然而,传统数学课堂中,整个教学活动却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简单叠加,这与新课标要求是不相吻合的。那么,新的数学课堂该如何去设计呢?
笔者认为,要落实好“新课改精神”,桌有成效地实施数学素质教育,必须建立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二、新课堂特征
1、主动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不仅关注学生具有主动探究的精神,还需要对学生探究过程主动作出调控,对探究结果作出总结和评价,从而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为任何不经过独立的自我实践而获得的认知结构都是不可靠的,所以别人只能指点,而不能代劳。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自己独立钻研,独出心裁,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开放性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和创造。因此设计“再创造”的教学过程,既是提升数学价值的需要,也是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质理解的需要。新的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在研究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去观察、测量、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获得直接的感知,从而发现和创造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意识得到升华。
3、协作性协作性是建立在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接近,心理过程相仿,思维、语言、情感等容易勾通,教师花费很大精力“讲”不通的地方,不妨“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逐步强化正迁移,消除负迁移,使疑难问题得以解决。这样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策略
1、可及性原则学生的认知系统和教师的认知系统是有差异的,维果茨认为:教师要促进学生发展,必须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系统上进行发展,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系统,正是他们日后逐步提高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切入学生的认知系统,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进行“思维换位”,搭建合适的“脚手架”,以助于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活动,这就是可及性原则,也是数学课堂设计的最基本原则。
2、挑战性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太容易,学生没有兴趣,问题太难,学生可能会放弃。所以,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也乐于挑战,这就是挑战性原则。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无形中使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层次性原则学生首先是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设计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所以课堂设计必须要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应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难、中、浅兼有,以满足各层面学生的认知需求,从而形成一串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最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得到充分发展。
4、生活化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课堂设计应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现实原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激发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应把学生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启迪学生思维,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邰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