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4-17 11:42
改窜(避复、避熟、避嫌、鸣谦)
改窜是杨树达《汉文文言学》中的术语,它是为实用高低辞意而略改现成文句的修辞法。在改窜的比拟中方见其妙。它包含避复、避熟、避嫌、鸣谦等四种。
1.避复
避复是说写时,采取同义词语,避免话语枯燥重复。
或者说,用同义形式或近义情势彼此替换,以避免词语运用的单调重复,这种修辞方式叫避复。
或者说,在统一句或附近一句中呈现同一词语(或字面)时,采用删去其中一个,或改掉其中一个的措施,以到达躲避同一词语(或字面)的反复涌现,这种修辞伎俩叫回避复出,简称(避复)。
例如:
[1]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引自《毛主席诗词》)
[2]这个时候你只有破马望,便能够发现一些特殊翠绿的圆点子,那就是蘑菇圈。你朝着它策马前去,就很轻易在这三四丈宽的一圈沁绿的酥油草丛里,发明像夏天夜空里的繁星似的蘑菇。眼看着这许很多多银白的蘑菇暗藏在碧绿的草丛中,谁都会动心。(语文第三册一课《天山风物记》)
[3]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多少分油油的绿意。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好像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高中语文第一册一课《绿》)
[4]姓崔的你是娘老子养,我王贵娘肚里也怀了十个月胎!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八课《王贵与李香香》)
[5]这只是我本人心情的转变罢了,由于我这次回乡,本不什么善意绪。(鲁迅《》)
[6]惋惜我那时太不必功,有时也很率性。(初中语文第五册四课鲁迅《》)
[7]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晓得;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知道每年芦花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蜾起蜾来,在白洋淀四周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高中语文第二册十七课《荷花淀》)
例[1][7]为动词避复:[1](遗)、(赠)、(还)同义词狭用;[7](知道)、(知晓)同义狭用。例[2][3]是形容词避复:[2]分辨用(葱绿)、(☆绿)、(碧绿)形容天山草木葱茏可恶;[3]分离以(润湿)、(温润)、(鲜润)来形容不同情形跟不同水平的绿。例[4]叫同一意思的两种说法的避复。例[5]是名词避复。例中狭用了(心境)、(心绪)。例[6]为副词避复。例[7]中狭用了(太)与(很)。适当应用避复的修辞手段,一能正确地表情达意;二能使语言富有变更,战胜词语重复的单调感。
2.避熟
避熟是为防止熟悉之辞而更换别异表白的修辞法。例如:[1]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引自《•微子》)[2](不降其身,不屈其志。)(引自梁沈约《为梁武帝与谢敕》)例[2]在例[1]的基本上,上句将(辱)改为(降),下句这样为避熟而改窜,可使文词新鲜,不落俗套。
3.避嫌
避嫌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嫌疑而改窜字词的修辞法。例如:[1](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萧相国世家》)
[2]数曰,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汉书•萧何传》)
汉书把史记中的(何大罪)改为(胡大罪),因相国名何,言(何)嫌于举相国之名,故把(何)改为(胡)以避嫌。
又如当今人们称姓(傅)的局长,个别当面只叫(局长)而不叫(傅局长),为的是避开(傅)的谐音(副)的嫌疑。
4.鸣谦
鸣谦是改窜成辞以表现谦虚语气的修辞法。
例如:
[1]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内篇杂下》)
[2]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足用,愿效愚忠。)(《汉书•韩信传》)
例[2]在例[1]的基础上,改(必)为(亦),表示广武君谦逊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