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教学法

逍遥学能  2017-08-25 16:27

“问题”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这一点在多年的实验中,我深有感触。问题是科学的心脏,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的种子,确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精神坚定不移的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课堂教学应当是一条主渠道,而课堂教学的核心与主线就应该是“问题,”,而不是定义?定理等等。

问题从何而来?一是教师提问,二是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提问方面要下苦功夫,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以下尝试:

(一)明确提问目的。要使提问达到预定的目的,提问就应该目的明确?具体,所以教师应在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要明确通过提问,学生获得怎样的思维?形成何种能力?教师应该启发何种思维?上课初为了使学生精力集中,可以提出一些兴趣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推导公式定理时可提出一些分析推理性的问题。

(二)优化提问设计。因为并不是随便提什么问题都能够使学生开动脑筋的。我们曾碰过一些钉子,有的提问好象石头仍进棉花堆,学生毫无反应。有的问题则因完全可以从课本找到现成答案,学生也只是照本宣科,脑筋同样不能开动,并且久而久之,学生感到无味和厌倦,带来课堂气氛的沉闷。究竟提什么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 效果呢?

⑴承先启后性“提问” 承先启后“提问”常见于教师讲授新课前,教师利用这种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自己学习新课的范围和重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一节的教学,教学应围绕本节的教学目的,并根据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提出两个问题: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中,平行线间的距离有怎样的关系?②如果平行线间的距离不等时,那么在直线上所截的线段会相等吗?它们将会有怎样的关系?接着导入新课《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⑵辨析性“提问” 一些概念定理的内涵较复杂,学生往往只抓住其中片面地理解,比如相似概念,相邻概念等很容易混淆,加强类比提问,就能增强学生鉴别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试看下面“提问”: ①三角形各边中线和各边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区别?②三角形的外心?内心?垂心?重心之间的区别。③ 的倒数与相反数的类比等。辨析性“提问”的设问内容十分广泛。因为辨析性问题常涉及到两个以上的对象,因此我们可以从比较的方式入手加以设问。如概念上比较,构造上比较,应用上比较等。

⑶指导性“提问” 指导性“提问”是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数学中的运动变化现象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垂直于弦的直径》一节中提出:①什么是轴对称图形?②圆是轴对称图形吗?③线段AB为⊙O的任意弦,任一直径CD所在的直线也是这条弦的对称轴吗?④弦AB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使得弦AB关于直径CD所在的直线对称呢?⑤通过折叠?观察?猜想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性质,并证明猜想,得到垂径定理。教学中运用指导性“提问”,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不是被“灌”进去的,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的。不言而喻,比起平铺直叙的讲述,指导性“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启迪和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⑷巩固性 “提问” 数学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要达到巩固的目的,教师照本宣科的“灌”,学生照葫芦画瓢地不加思考地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只有使学生学得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才能巩固持久。巩固性 “提问”的作用于帮助学生进行活的记忆,就是教师在授新课的过程中,或授完一个小节,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地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把学过的 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理解,形成概念,达到消化和巩固的目的。特别是对重点和难点的部分加以提问,常常能起到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例如,讲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之后提问:①什么是相似三角形?②判断三角形相似有哪几种方法?③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④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什么区别?性质?这样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对内容全面深刻的理解和巩固。教师引疑?学生质疑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有些概念(函数)的教学是从已有的知识和实例出发,在抽象为严格化的定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⑴变量和常量是不是绝对的?⑵y=x2和y2=x是否满足课本中的函数关系?经过讨论辩解,指导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在数学问题提出以后,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及时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敢于挑战,勇于攀登有科学精神.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应运用以下教学策略.首先构建问题解决的合作关系,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知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次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论的目的,这就使得定义不再枯燥,定理不再使人畏惧,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就会合理兼顾一显一隐两条主线,外显主线是学生的活动,内隐主线是学生的思维,再次就是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教师的引导应突破认知领域而延伸到情感等其他领域,要动态地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另外要引导学生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它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成败. 例如:已知实数满足:求点的轨迹,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往往一开始就进行化简,而不去研究此式的结构,其实此时只需将两边除以2就可以看出:,进而可以看到点到点及直线的距离相等,从而其轨迹为抛物线. 当问题解决者确定并完成了某个方案之后,他还需对结果进行核查、验算,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一方法的实用性. 例4正方体的棱长为,现有一只蚂蚁从出发沿表面爬行到点,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略解:沿剪开,使面与面共面,可求得.即最短路线的长为.如果将正方体改为长方体,又会如何呢?这样经历研究探索,可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挖掘更一般的结论. 数学学习应是一种既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又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既关注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又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同时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问题提出应携手共进,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问题的作用在于它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体验与创造,在此基础上就能谈得上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各自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使他们的学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逐渐的培养起坚持真理的态度,独自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总之,问题可以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终身发展的共同基础,与各自发展的不同基础,这正是符合当今新课标的要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名师分享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经验
下一篇:数学不好的几种表现与对策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教学法】相关文章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教学法】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