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6-30 11:23
提问是教师每节课都使用的教学方式,质疑是学生根据教师教学后结合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虑.“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非常熟悉,更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设置一些利于学生质疑和升华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确立目标,设计问题
教学中所有问题的设置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我这样设计问题:
师:同学们都熟悉足球比赛,现有甲、乙两队,如果甲在主场以4:1赢球3球,在客场以3:1输球2球,那么两场累计甲队净胜多少球?(利用学生熟悉的比赛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净胜一场.
师:如果胜球记为“+”,输球记为“-”,你能表示出主客场比赛的结果吗?
学生:能,分别是“+3”、“-2”.
师:你能用式子表示出整个比赛的结果吗?
生:+3+(-2)=+1.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设计足球比赛这个问题情境,迅速进入课题,为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引起学生的质疑讨论,打下基础.
二、明确体系,设计问题
数学知识的编排非常注重内在的联系,所以,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加强知识点的纵横联系,保证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平行与垂直”教学中,不难发现,直线和角是学习“平行与垂直”的基础,同时“平行与垂直”也是今后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通?过激烈讨论、合作交流,我们认为可提出如下问题:1.什么叫直线?怎样画一条直线?2.什么叫角?怎样画角?在让学生操作的同时又提出:①你能在一张纸上画一组(两条)或几组“永不相交”的直线吗?②如果不小心,两条线相交了,你能画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吗?这实际上是相交的特殊位置关系.学生在理解定义之后,再提出:“垂直”与“平行”是不是所谓的两个独立概念?
根据学生实际,可涉及一些其他相关提问法,为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奠定基础.这样,就弄清了两条直线
在同一平面内特殊的位置关系:同一平面内,“平行”是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对直线概念的回忆和动手画直线,不仅加强了知识点的回顾和联系,在画直线的过程中,也可使其观察两条直线相交后成直角时,两直线的特殊性和唯一性,同时,当画出两条直线无交点的图形时,根据图形特征自然就能归纳出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三、在类比中设计问题
利用学过的同类或相反的知识,揭示新知和旧知的区别和联系设计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不等式”教学中,我运用类比的方式设计问题,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很快接受新知并能应用.
设计问题:
1.(1)小明每天跑步x分钟,学校规定每个学生每天跑步时间为30分钟.(2)小明每天跑步x分钟,学校规定每个学生每天跑步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1)某品牌奶粉规定每千克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x等于2.9g.(2)某品牌奶粉规定每千克奶粉中蛋白质的含量x不小于2.9g.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为?”、“不少于”、“等于”、“不小于”是列方程或不等式的依据,方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不等式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解不等式时,我设计一个解方程的习题,让学生说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然后接着设计一个解不等式的习题,比较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式子的不同形式,熟悉解题的一般步骤.
在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能说出五大步骤(审题、设元、列代数式、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并答案).背景改变后,学生自然能写出用不等式解决问题的步骤(审题、设元、列代数式、根据不等关系列不等式、解不等式并答案)如果将不等式孤立地进行教学,会大大消弱课堂的教学效果、正是这种对比教
学,使学生通过对方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自然过渡到本章新知的学习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体现探究,设计问题
为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拓展方面设计必要的问题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设置探究性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数形结合等的内在联系.设置具有探索性,而且来源于生活中的、学生熟知并“实践”过的问题,可促使学生不断加强修养,提高学习质量.
总之,课堂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是需要教师探索和思考的.因此,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