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6-22 18:5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数学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确保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使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及学生达到学习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如何为学生营造自主、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环境,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景,数学就在身边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体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用故事引入:从前,在美丽的微山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一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一天。”(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一张四月份的日历。)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会帮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学生尝试着寻找答案,有的一边想一边在纸上写,有的直接在课前发的日历纸上面圈圈找找……过了一段时间,一些同学开始小声地议论了起来。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教师通过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二、组织数学实践,在动手中求知
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准备了农村孩子非常熟悉的簸米工具——一个簸箕,并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了让这个簸箕更牢固一些,我想给它箍一道铁丝,你知道需要多长的铁丝吗?你是用什么知道的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开来。有的说:“可以用绳子绕簸箕的外沿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也有的说:“可以让簸箕沿着直线滚一圈,看它一共走了多远,这个长度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长度。”接着就让分别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出它的周长,在两位同学的演示过程中,下面的同学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这样量很麻烦,而且,两人得到的数据不一样”。这时教师顺水推舟,引导探索“圆的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呢?它的计算有没有规律呢?此时,原有的生活经验,已经不能满足的需要了,他们自觉地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密切联系,并通过计算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展示自己,营造自主的课堂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答、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交流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兴趣。
四、关注学习过程,训练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总是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出现,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讨论、探究,我只是在适时、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是在我的精心设计、组织与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并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