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3-08 09:54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选修模块中,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是我国普通高中首次开设的一门生物课程。这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实践,学习科学探究的选修课程。本模块的实施,既是尝试,也是创新。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因此,本模块适应生物技术的兴起,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标准》还说:“教师应根据本校的条件,指导学生选做本模块中的5~7个实验”,这又体现了本模块教学实施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1 高中生物学选修1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模块为科学实验实践课,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验、实践条件,并指导学生亲自完成所选择的专题或课题。即衡量教师完成这一模块教学效果的标准不是看教师讲课讲得如何精彩,而是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实践,并取得成功,参加和辅导学生的研讨。在新课程实施的初始阶段,吉林省各地区、各学校开设选修1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1 教师能根据本校实际,指导学生选择并有效实施5~7个实验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认真研究《标准》的设计思路和要求,克服“没有经验、设施不全”等困难,主动到附近的高校实验室参观学习,利用必修模块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挖掘能够在选修1模块实验教学中使用的、便捷的仪器或替代物,并适时补充购买新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有些暂不能配齐的器材临时向化学、物理实验室,综合实践课教室借用,微生物的菌种等实验材料向附近高校求援。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教材为例开展调研,了解到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实验开出率达到65%以上。本专题并不需要特殊的实验用具或器材,只要讲清楚实验原理,指导学生收集罐头瓶、矿泉水瓶等代用器材,提醒学生注意对容器进行消毒、实验装置放到适宜的温度下、及时正确的排气等,就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实验了。实验材料,如葡萄、桃子、草莓等可由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实验装置可以放在教室内,利于及时观察和记录。
又如,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学生应当通过亲自实践,理解培养基配制、消毒、灭菌等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教师先通过预实验进行摸索,积累经验后,再合理安排教学。高压蒸汽灭菌锅等仪器属于学校的基本教学仪器配备,但如果学校没有,也可用家用高压锅代替;配制培养基的药品、接种工具等在化学药品仪器站可以买到;若无超净工作台,在酒精灯火焰旁的无菌区就可以进行接种操作;若无恒温培养箱,在室温(20 ℃左右)即可以培养微生物。
再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学生自主研习和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操作方案,并精心操作,这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人教版专题4“酶的研究与应用”中课题3“酵母细胞的固定化”,专题5“ DNA和蛋白质技术”中课题1 “DNA粗提取与鉴定”,专题6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中课题1 “植物芳香油(橘皮精油)的提取”、课题2 “胡萝卜素的提取”等,是目前能够在普通高中基本完成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教材所呈现的课题结构体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是对科研领域研究工作的借鉴。这样,学生完成5~7个课题之后,不仅能掌握若干具体的生物技术,而且实践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能够达到课标对科学探究能力的11项初步学会的要求,并训练了科学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1.2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此模块,但只讲授或通过观看多媒体软件替代实验操作
有相当数量的学校、教师习惯了讲授式教学,对待本模块的教学内容,只讲不做。教师多以学校实验器材不全;班级多、班额大;实验室不够用;没有专业的实验教师等为无法开展实验的理由。笔者认为,以上现象的发生存在教师主观上不够努力的原因,但客观上各学校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及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学校在实验教学管理中,对教师的实验教学缺乏科学的评价也导致了教师实验教学积极性的下降。长此以往,本模块的有效实施会受到很大影响。
当前,多媒体模拟实验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得有些教师以此来替代动手操作。本模块就是要学生“做”科学而不是“看”科学。只有学校暂时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如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PCR(DNA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等,教师可以使用光盘资源暂作替代。
1.3 教师和学生没有进行本模块的学习
这个现状的产生,多是由于高考功利性的影响。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有些省份的高考将高中生物选修1和选修3列为选考内容(二选一),所以不少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只讲选修3,认为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多得分。这就使本模块的教学,徒有虚名。
笔者期望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课程改革理想的感悟,能够升华为教师的一种信念和自觉,大家都能精心地呵护选修1模块,让这个年轻的模块渡过适应期,使其生根、开花和结果。
2 对实施好高中生物学选修1的建议
2.1 正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权
《标准》规定,生物学选修1模块是为所有理科学生开设的,以培养其科学探究、实验能力为主要目标。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是为理科学生中偏向生命科学类志向的学生开设的。在目前高考只分文理两类的情况下,理科学生应首选选修1学习。因此,理应优先开设,鼓励学生选学。如果不开设或把选修1这样的科学实践课程变成纯讲授式来开设,从本质上说是不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利。这种情况必须改变。高中生物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更加正视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需求,自觉地在教学行为上,遵循课程标准的目标,尊重课程结构的可选择性,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选择权,鼓励更多的学生选择选修1模块内的各实验、实践内容,也要尊重并帮助学生作好选择。
2.2 倡导“课题式”集体备课模式,突破选修1模块教学的难度
本模块既然是创新和尝试,就会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集团队力量与智慧,体验“课题式”备课模式,能提升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操作程序:以《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蓝本,依据本模块各部分实验、实践活动的相对的独立性,结合本校的的实际,确定各专题中的研究课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备课分工,作出本课题的实验、实践指导方案,提交备课组讨论、修改后,为大家共享。特别是先期实验的教师和班级,及时进行反思,指出实验中的不足,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效率。提倡“课题式”集体备课,不仅有利于教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本模块教学的水平,还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搜集与本模块教学相关的更多新信息。
2.3 加强教师实验、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鼓励教师“做”科学
本模块的特点是实践,许多内容的组织都围绕着完成实践活动来展现,因此,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常常是隐含在其中。在实践过程中理解知识,目的性更强,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本模块中几乎每个课题都要求制作产品。除个别情况外,产品均为物质实体,如葡萄酒、观察独立的菌落、固定化酵母细胞、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橘皮精油或玫瑰精油的提取等。每个课题应围绕怎样做、怎样做得更好进行,即使是科学原理和实验技术的学习,也应围绕着“做”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做”摆在核心位置,让“学”围绕“做”。
要想改变教师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与做坏一个样的消极态度和局面,建议学校对教师要有恰当的评价体系,建立对教师实验教学的业绩考核,鼓励和奖励正常完成实验教学和在实验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激发教师勇于探索、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和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促进教师从“讲”科学到“做”科学的转变。评价的方面应包括完成实验、实践活动的数量,实验、实践活动的效益,实验、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并以适当方式进入生物学教师的工作绩效的考核,以奖励先进,鼓励后进。
  高中学习方法;
3 对高中生物学选修1课程管理的建议
期望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考试大纲的考试说明中选修1的实验要求进行详细的描述,便于教师的教学实施,保持在高考试卷中,理科综合生物部分试题选修1和选修3的难度系数基本等同。
各级教育管理机构,通过教师培训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考试、教研活动评选等提高教师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加大对基层高中学校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快实验教学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程高考三年的实验区考生成绩的分析,在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的选考题中,选择选修1的考生日趋增加,且平均分有略高于选修3的趋势。相信只要每一年做一点努力和改善,选修1模块的教学,就会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25。
2.朱正威,《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简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选修1-选修3)培训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14。
3.郑和均、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85-194。
4.吴成军,“微生物的利用”的教学组织,北京:生物学通报,2008,43(1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