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3-07 12:01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以下称新大纲)已于2000年3月颁布。新大纲于2000年秋季在山西、江西、天津、辽宁等十省市扩大试验,以后逐步在全国推广,并最终取代1991年版的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新大纲的颁布是我国生物教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将对我国生物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对新大纲的特点和基本理念作一些分析和介绍。
一、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有过多种版本,如1981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1年版和1996年版(供试验用)。2000年版新大纲是在1996年版大纲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1999年5月教育部组织成立了大纲修订工作小组,同年6月小组开始工作,至2000年1月完成大纲送审稿。在6个月的时间里,小组召开了三次工作会议,先后两次将修订稿送交审查委员和部分教师征求意见,又根据这些意见对修订稿进行了反复的修改,最后经教育部的专家组和领导审查通过后颁布。新大纲的问世是许多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同努力的成果。
此次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修订工作是我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规划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要求,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在今后10年中将有两次大的变化。
一是在2000年完成对现行初中教学大纲和高中的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修订,并将修订后的大纲付诸实施;
二是在2000年启动21世纪国家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制订工作,并陆续进行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试验、修订和实施。21世纪的国家课程标准从理念到内容都会有更大的变革。此次修订而成的新大纲将成为由现行大纲向21世纪国家课程标准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梯。
二、大纲修订的依据、原则和指导思想
(一)修订大纲的依据
1.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精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以及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
2.江西省、山西省和天津市试用1996年版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经验和反馈意见。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于这次大纲修订工作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4.国内外有关科学教育和生物学教育的研究成果。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1.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使新大纲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尤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2.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上,要综合考虑学科体系、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3.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艰度,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安排一些探究和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观念。
4.思路要新,步子要稳。此次修订既要反映时代的特点、生物科学的进展和当今生物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又要充分考虑学校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和学生基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三、新大纲的主要变化
1996年版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只在江西、山西、天津两省一市进行了试验,其他省市的教师对该大纲可能不够熟悉。因此,本文将对照1991年版大纲来说明新大纲的主要变化。
新大纲包括七个部分和附录。这七个部分是:课程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评价和教学设备。附录是关于教学要求层次的说明。同1991年版大纲相比,删去了“选材原则”一项,增加了“课程目标、教学评价、教学设备”三项内容,对课程意图和要求的阐述更加明确、具体。
(一)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
课程目的是大纲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内容,它反映了我国教育主管机构和课程设计人员对该课程价值的认识和课程的基本理念,说明了课程的方向和要求。关于这项内容的标题,1996年版以前的大纲都沿用“教学目的要求”,1996年版改为“教学目的”,此次修改为“课程目的”。这是由于“教学目的”可以表述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要求,也可以说明一门课程的要求,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而大纲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对这门课程的希望和要求,因此改用课程目的更加贴切。课程目标是对课程目的的具体说明。课程目的只是概括地、抽象地表述了课程的方向和意图,课程目标则是根据课程目的而提出的明确而便于操作的要求。这两项内容的表述方式也有明显的变化。以往的大纲习惯用“要求学生掌握……”,“使学生受到……教育”等语句,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教”的课程理念。新大纲则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即指出了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当获得的学习成果,如“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知识”、“学会……方法”、“养成……态度”、“树立……观点”,等。不难看出,这样的表述方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不仅反映了新的课程理念,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大纲中的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态度观念、能力三个领域。
1.知识领域
课程目的对知识领域的要求概括地说明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二是要求学生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的应用。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是近年来许多国家生物学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新大纲也力图使我国的高中生物课程在这一方面得到加强。
课程目标对知识领域的要求作了更加具体的阐述,概括地说就是生物学基础知识、自我保健知识、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和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成就等四个方面。其中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是经典要求,新大纲未作较大变化;对于生物学知识应用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成就则是新增加的内容要求,这一点在选修课中有更加突出的体现,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内容大量选人中学生物课程,在我国生物课程的发展中是一个明显的变化。
2.态度观念领域
在态度观念领域,新大纲在原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的世界观等方面的要求。新增加的这些要求是构成学生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生物课作为自然科学课程应该完成的重要任务。
态度和观念领域的目标同以往的大纲要求相比变化很大。首先是标题的变化。以往我们将这一方面的要求称为德育或思想教育目标,这一次改称为态度观念目标,意在强调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要求,它所涵盖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其次是要求的内容明显增加。新大纲由1991年版大纲的两个方面的要求增加为4个方面的要求:
(1)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这里还特别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养成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大纲增加态度观念领域的要求实际上是提高了这一领域在课程中的地位,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最后是这些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层次分明,能更好地结合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属性,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例如,态度观念方面课程目标的第一条,首先对生物学基本观点作了具体阐述,这些基本观点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后者又是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而这些观念的确立,都离不开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因此,这一条目标表述为“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3.能力领域
在能力领域,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即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科学观察相关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其中,操作能力和与科学观察相关的能力是多年来一贯的要求,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习惯是新大纲增加的内容。
能力目标的第二条“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一些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便为今后顺利进入学习化的社会打下基础。这一目标中特别强调了利用课本以外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确认、选择、利用不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对信息的评价、加工和处理能力。
能力目标的第四条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是生物学课程的任务之一。教育发达的国家对此已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探究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了科学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我国在以往的生物教学大纲中虽然提到过这一术语,但对探究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这还是第一次。通过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认识科学的本质特点,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根据这一目标,新大纲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研究性课题、实验等内容,但这还远远不够,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师资培训、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能力目标的第五条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思维习惯以及评价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这是能力目标中另一项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连同能力方面的其他目标一起,反映了新大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安排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规定,高中生物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高中阶段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修习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物科学和技术。
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生物必修课共105课时,选修课78课时。新大纲建议,必修课讲授70课时、实验等活动15课时,地方教材和机动20课时;选修课讲授44课时、实验等活动8课时、地方教材和机动26课时。同以往的大纲相比,新大纲增加了地方教材和机动课时,这样安排的主要意图,一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留出较充分的时间;二是为教师结合当地社会实际、自然实际和学生情况补充课程内容留有余地。
(三)教学内容
新大纲的教学内容在保证基础性的同时,更加重视了先进性,使生物课程能够反映生命科学的新进展、体现时代特色。有些新的内容可以从大纲中列出的知识点直接反映出来,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生物圈的稳态”等;另外一些知识点的标题没有变化,但希望教材编写人员和教师能够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新的内容,实现大纲意图。新大纲对知识点的阐述采用了提纲提纲挈领的方式,每个知识点都使用较为概括的生物学术语或“大的概念”来表述,如“细胞”这一单元,大纲只用了“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分裂,细胞周期,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这样一些“大的概念”说明该单元内容的范围,对内容的细节没有做具体的要求。这种方式给教材编写人员选择内容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教师也可依据大纲,在教学中适当地选择或更新教学内容。用“大的”、基本的概念,以粗线条的方式描述大纲内容是近年来许多国家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常用的方法。新大纲的这一改进使其弹性大大增加,以便更好地适应我国生物资源、生态环境和教学资源多样化的国情,更加有利于实现“一纲多本”,有利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有利于教师适应高考“既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的要求。
在知识性教学内容中,新大纲的明显变化之一是增加了科学发现史的内容,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等。有关科学发现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理解科学不仅是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动态过程,是人类的一项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事业;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认识模式,了解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当然,新大纲列出的科学发现史内容是有限的,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可作适当补充。
更好地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中的应用,是新大纲在知识性教学内容方面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同现行教学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必修课部分增加了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等内容;在选修课中,则将侧重于体现生物科学技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作为主要的选材原则,教学内容包括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细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等。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构成一个人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新大纲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根据新大纲规定的能力目标和态度观念目标,教学内容增加了实验的数量和类型,安排了若干个研究性课题。必修课的实验(含实习)由现行大纲的5项增加为19项,选修课的实验(含实习)共6项,全部是新增加的。从实验的类型上看,既有验证性实验(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又有探索性实验(如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等),有些实验既可以是探索性实验,又可以是验证性实验(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等),教师可以灵活掌握;既有训练基本技能的实验(如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的装片),又有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技能的实验(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等);既有定性分析实验(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等),又有定量分析实验(如几种果蔬中Vc含量的测定)。研究性课题是为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而列出的题目,主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完成。在必修课中列出了5个研究性课题,在选修课中列出了4个研究性课题,学生可以在大纲列出的研究性课题中有所选择。在学生完成研究性课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指导,但切忌包办代替,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和教学评价
新大纲就知识教学、态度观念教育、能力培养和教学方法等问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在知识教学方面,强调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教学,同时指出教师应当适当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态度观念教育方面,强调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的态度观念教育,体现学科德育特点。在能力培养方面,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特别提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生物科学认识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新大纲从评价的目的、依据和内容、原则、方式等方面,对教学评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强调教学评价应当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应当做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
(五)关于教学要求层次的说明
在知识教学方面,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生物教学大纲采用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提出以后,对教师把握教学重点、合理安排课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样的教学要求比较概括、抽象,教师不便于操作,为此新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作了全面的修改。
新大纲将原有的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改为“知道”、“识记”、“理解”、“应用”4个层次。新增加的“知道”层次比原“了解”层次还要低,只要求学生对该知识有大致的印象或“听说过”即可 高中地理,希望通过降低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要求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识记”和“理解”层次大致相当于原大纲中“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应用”层次比原大纲“掌握”层次要求有较大的提高,其中“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解决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和结果进行评价”等都是高层次的认知要求。新大纲中标有“应用”层次的知识点相对减少,以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保证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对这些知识有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新大纲在教学要求层次表述上更多地使用了行为动词来说明不同的要求,使要求更加具体、明确,便于教师制定相应的单元教学目标。
在学生实验、实习方面,新大纲提出了I和II两类要求。
Ⅰ类是针对验证性实验的要求,着重强调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和通过实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Ⅱ类是针对探索性实验和实习提出的要求,着重强调对学生探究技能、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研究性课题大都需要学生较多的时间,新大纲将这方面的要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合作完成,二是独立完成。希望教师注意组织安排大纲中所建议的小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总之,新大纲与广大生物教师熟悉的1991年版大纲相比,从课程理念到具体内容都有了很大变化。如何使新大纲的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尚需广大同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