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学案2

逍遥学能  2014-02-28 09:53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案2
新高考大演练
夯基与达标预测题
【预测1--2】广东深圳南岭村,改革开放以来,在收入分配上实行工资制,年老农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费医疗,学生和儿童公费入学入园,村民全部住上了别墅式的楼房,据此回答1--3题
1、在收入分配上,南岭村实行工资制,这属于
A、按劳动要素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C、按劳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
2、按劳分配的范围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外资经济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按劳动分配的理解与应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它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范围内,以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进行分配的一种分配方式,其中公有制范围内的工资、奖金、津贴等都是按劳分配。因此第1题中C项正确,第2题中A项正确。
【答案】1、C 2、A
【预测3】在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
①个体劳动所得 ② 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③农民承包土地所得
④按生产要素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多种分配方式的判断与理解。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和农民承包土地所得是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因此②③不正确;我国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劳动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因此①④,故选D。
【答案】D
【预测4--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据此回答4--5题。
4、分配中必须坚持效率优先,是因为
①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②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相对缺乏
③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 兼顾公平,是指
A、社会要消除收入差距 B、实行平均主义,消除差别
C、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D、社会收入能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理解。我国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实质上就优先发展生产力,这是由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第4题的D项全面正确认识了效率优先,故选D;第5题考查对兼顾公平的理解,兼顾公平是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并不是消除收入差别,实行平均主义,所以,A、B不正确,D项观点错误,故选C。
【答案】4、D 5、C
【预测6】下列关于我国财政收入形式的说法正确性的是
A、利润收入是所有企业税后利润交给国家部分
B、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方式从国外取得的
C、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稳定可靠的部分
D、利润收入是财政收入中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思路解析】我国财政收入形式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中最稳定可靠的部分,因此C项正确,D项错误;A、B观点错误,故选C。
【答案】C
【预测7】2005年我国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做好“两个确保”工作,真正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上述材料说明财政
A、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B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C、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D、能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财政对人民生活有保障作用。国家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做好“两个确保”工作,说明财政健是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所以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预测8】宁夏每年安排财政预算1500万元用于对农村特因户的生活救助,反映出财政
A、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B、可以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C、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从根本上限制经济的发展
【思路解析】政府安排财政资金对农村特因户的生活救助,说明财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在调节资源配置,所以A项不正确,C项正确,D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预测9 】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是
A、税收是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征收的 B、税收是依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征收的
C、税收以保证国家的正常活动为目的 D、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点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点,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所以D项正确,A、B、C不是主要标志,故选D。
【答案】D
【预测10】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是
A、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B、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
C、高收入者多纳税 ,低收入者少纳税 D、无论个人收入高低都要纳税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个人所税特点的识记能力。C项正确;A项是增值税的作用,B项表述错误,低收入者少纳税,不是不纳税;D项没有表明交税多少的区分,不正确。故选C。
【答案】C
【预测11】税务部门在“共铸诚信”活动中,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是因为我国的税收
①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征收的 ③ 是为实现我国的国家职能服务的 ④是我国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路解析】税务部门之所把“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因为我国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利于更好实现国家职能,所以,①③④ ,②和题目不构成因果联系,故选C。
【答案】 C
【预测12】某地举行“×××演唱会”。结束后,税务人员应该向举办单位和演唱者个人征收
A、流转税和个人所得税
B、增值税和营业税
C、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D、增值税和消费税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当前不同税种的判断与理解。举办单位应交营业税,演唱人员应缴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属于流转税,个人所得税属于所得税,A项尽管合理,但范围太大,不如C项更直接,所以A项不合适,B、D两均不正确,故选C。
【答案】C
【预测13】2005年,我国财政保证了国家明确规定需要增加的重点支出。其中,支援农业支出增长22、5%;科研文卫支出947亿元,社会保障支出资金1465亿元,增长18、1%。这些材料说明
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的调节资源配置
②财政有力的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③财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财政的作用。材料列举了对重点领域、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体现了国家财政可以有力的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扶贫支出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以,①②③正确;国家财政用于行政管理和国防的支出,这体现了国家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预测14-15】2008年前8个月,我国所得税收入共完成5645亿元,同比增长34、56%,增收了1450亿元,占税收总增收额的40、44%。所得税收放由1994年的796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5811亿元,10年间增长了6、64倍,高于同期全国税收收入的增长。据此回答14—15题
14、上述材料表明
A、所得税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B、税收的增长依赖于的高速增长
B、所得税收入的增长提高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D、税收是为国家实现职能服务的
15、我国所得税收入的快速增长,最根本的原因是
A、征收力度加大 B、居民收入增加
C、公民纳税意识增强 D、经济快速发展
【思路解析】该题要主要考查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是税收增加的根本原因。第14题,从材料主旨看,强调国家所得税的增加,从而说明所得税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尽管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合,所以不选,故选A。第15题,考查我国所得税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所得税是税收的一种,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影响财政的财政收入的决定因素或基础性因素就是国家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所得税的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应是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也是所得税增加的影响因素,但不是最根本因素,所以不选,故正确答案是D。
【答案】14、A 15、D
【预测16-17】2005年9月16日中国税务信息网载文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反犯罪行为,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加强税法宣传,普及税收基础知识,使广大纳税人增强纳税意识和维权观念.据此回答16—17题.
16.之所以要使方大纳税人增强纳税意识,是因为
A.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B.每个公民都是纳税人
C.个人所得税直接涉及公民的个人的利益 D.依法纳税是每个生产者的基本权利
17.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A.税收的无偿性特征 B.税收的强制性特征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增加国家税收
D.税收是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动力
【思路解析】第16题主要考查依法纳税的原因, 之所以要使方大纳税人增强纳税意识,是因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而不是权利,所以A项正确,D项错误;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17题,国家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反犯罪行为,说明税收是依靠国家政治力取得的财政收入,所以B项正确,A项不合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消费是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因此,C、D两项错误,故选B
【答案】16、A 17、B
【预测18-19】2005中央财政支出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重调整了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对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和支出的力度,做到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适应。回答18—19题
18、上述材料表明
A、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
B、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是财政的全部内容
C、财政支出重点的确定是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依据的
D、政府的财政政策是完全通过财政支出体现出来的
19、有人说:“我国财政被‘官’压弯了腰。”这说明我国
A、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 B、经济建设支出太大
C、行政管理费支出太大 D、财政支出过多
【思路解析】第18题考查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财政支出重点的转向与国家财政政策相适应,表明财政支出在不同时期由国情或国家需要决定的,因此C项符合题意,B、D错误,A与题干无关。第19题中观点充分说明我国当前一些地方财政成为“吃饭财政”的原因是“官”多,压力大,故C项符合题意,A、B、D均与题干无关。
【答案】18、C 19、C
【预测20】我国财政收入的包括
A、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利润收入 B、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利润收入
C、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外汇收入 D、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外汇收入
【思路解析】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包括税、利、债、费四种,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首先形成为外贸、企业、公司的收入,然后才一部分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A。
【答案】A
【预测21】2005年10月27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自二00六年一月一日起施行。此次个人所得税法,在两处进行了修改。其中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个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一千六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其中另一项主要内容是要求高收入者自行报纳税,否则他们将面临最高为偷逃税款5倍的罚款,甚至是牢狱之灾。
(1)作为公民为什么要自觉依法纳税?
(2)你是如何认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的?
【思路解析】该题结合个人所得税的的修改大背景考查依法纳税及对个税起征点提高的认识。第(1)思考时应考虑到我国税收的性质,税收与国家的关系,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保证,民在享受国家以税收为基础提供我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应税义务。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公民自觉依法纳税,有利于国家职能的实现和增加财政收入。第(2)问,做题时应多个角度思考,因为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财政收入会产生一定影响,但要具体分析,从当前看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从长远看,个税起征点提高会调节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会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个税起点提高涉及公民个人利益,个税起征点的调整,有利于减轻中低工薪收入者纳税负担,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个人所得税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个税起行征点的提高,体现了再分配过程中“兼顾公平”,利于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兼顾各方面的群众利益,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案】(1)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公民在享受国家以税收为基础提供我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应税义务;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有利于国家职能的实现和增加财政收入。
(2)提高个税起征点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个人所税起征点,从表面和当前看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个人所提税起征点提高有利于更好地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财政收入从总体会增加,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所得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个税起行征点的提高,体现了再分配过程中“兼顾公平”,利于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兼顾各方面的群众利益,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个人所得税直接涉及公民个人,个税起征点的调整,有利于减轻中低工薪收入者纳税负担,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预测22】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统计,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1,而到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有研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过分扩大问题,与我国国内市场销售不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等有密切的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有什么意义?
(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当怎样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
【思路解析】该题结合当前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事实考查学生对此问题认识分析的能力。对此,我们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第(1)考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有什么意义,应多角度思考,找出不同主体,即对谁有意义,有什么意义,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对农民、农村及整个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这样不难组织出正确答案;第(2)问考查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类发散思维的题目,思考时,一要多角度,二是联系材料实际。从材料看,城乡居民收入过分扩大问题,与我国国内市场销售不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要增强农民购买力,扩大内需,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最终从根本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答案】(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内需,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运用多种手段调节收入差距,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多予少取”,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综合与发展预测题
【预测1--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据此回答1—3题。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 B、 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与特点 D、 劳动产品还不够丰富
2、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
A、消费结构决定的 B、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C、投资主体多元化决定的 D、就业方式多元化决定的
3、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
A、实现社会公平 B、 提高经济效益
C、体现平均分配 D、防止两极分化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解。第1题考查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只要课本知识熟练并掌握好题目设问,就不难选出C项,A项是前提,B项是物质基础,D项不正确;第2题考查分配制度决定因素,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当前以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因此B项正确,A、C、D、都不合适;第3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所以B项正确,C项观点错误,A、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1、C 2、B C、B
【预测4】某镇居民张某在闹市口租用的两间房子,投资5万元开办了一个饮食店,自己掌厨,妻子购货管理财务,儿子女儿当店堂服务员。每年缴纳税后净收入6万多元。房主李某每月收取租金600元。张某一家的收入和李某收取的房租分别属于
A、按劳分配所得和非按劳分配所得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C、按资本要素所得和福利性分配所得
D、按劳分配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按劳分配分配以外分配方式的理解与判断。张某一家开饮食店,全家人自己干,其所得应是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所得;李某李某收取的房租是生产要素收入,因此,B项正确,A、C、D均有错误,故选B。
【答案】B
【预测5-6】经济增长是财政收入的基础,财政工作基本是围绕生财、聚财、用财三者进行的。“三财”之道,生财为根本,聚财要有度,用财讲效益。据此回答5--6题
5、生财之道根本在于
A、调整分配政策,提高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B、强化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
C、减少财政支出,增发国债
D、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6、“聚财”之度在于:
A、财政收入的增幅与国民收入同步
B、财政收入的增幅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幅
C、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与企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D、避免财政赤字的出现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财政收入的理解。第5题主要考查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生财之道的根本就是经济的发展。因此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第6题,财政收入多少要有度,这主要涉及分配政策的制定,合理分配政策应是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与企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这也是我们的“聚财”之度,因此C项正确。
【答案】5、D 6、C
【预测7--8】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保护农民积极性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又一项重大改革。据此回答7—8题
7、税费改革之所以能够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是因为
A.农民可以少纳税 B.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有利于农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可以避免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
10、农村税费改革的上述意义源于税收的_________特征
A.无偿性 B.固定性
C.强制性 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我国税收的特征及作用。第7题主要考查我国税费改革的目的。A、B、C均错误,我国进行税费改革有于农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C项符合题意,故选C。农村税费改革的上述意义源于税收的固定性特征,通过改革使农民应上缴的部分纳入法制轨道,从而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防止乱收费,因此,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7、C 8、B
【预测9】下列对财政支出认识错误的是
A、在我国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居首位
B、国家预算和决算的财政资金是财政支出
C、财政支出是国家职能实现的物质基础
D、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财政支出的认识。财政支出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因此D项正确,但该题是选错误的。预算是国家的年度收支计划,决算是预算的执行结果,因此B项错误,A、C两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预测10】财政赤字是指当年国家的
A、预算收入大于预算支出 B、预算收入小于预算支出
C、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平衡 D、财政收入有了较大提高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财政赤字的认识。当年财政主要有三种情况: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因此,B项正确,故选B。
【答案】B
【预测11--12】从2004年1月1日起,北京、广东两地实行全员收入申报制,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断改善。据此回答11-12题。
11.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决定因素
A.个人的收入水平 B.国民收入的分配
C.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 D.国家的法律规定
12.个人所得税是指
A.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B.国家对个人偶然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C.国家对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D.国家对在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13.个人所得税直接涉及公民个人,其作用是
A.调节经济 B.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C.合理调节投资行为 D.促进生产专业化发展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个人所得税的认识。第11题主要考查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的决定因素,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C项符合要求,A、B、D均不正确;第12题,A项是正确的,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营业税,D项对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表述不全面,故选A;第13题,从题干看,考查个人所得税对公民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是经济发展的作用,D项是增值税的作用,故选B。
【答案】11、C 12、A 13、B
【预测14】公民要有纳税人意识,就应该
①争做直接纳税人,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②作为纳税人,将自觉纳税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体现 ③关心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④认真学习税务知识,提高自己的纳税能力和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纳税人意识的理解。纳税人意识包括义务意识和权利意识,每个人不一定是直接的纳税人,因此①不正确,②③④正确理解了纳税人意识,故选B。
【答案】B
【预测15】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下列行为与这一分配制度相悖的是:
A、某国有控股企业根据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对职工实行浮动工资制
B、某村党支部书记把自己创建的企业和资产交给村集体带领村民致富
C、某地为防止收入悬殊引发社会动荡对全体劳动者和经营者实行等额工资制
D、孙某因原单位不能发挥其技术特长且工资过低跳槽到某外资企业就职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结合具体事例判断当前的分配方式。当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兼顾公平”并不是搞平均分配,因此C项中实行等额工资实质是搞平均主义,这样做是错误的,所以C项与当前的分配制度相悖,A、B、D都符合当前分配制度,故选C。
【答案】15、C
【预测16】“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这一论断告诉我们:
①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不存在的②先富应该带动和帮助后富,实现共同富裕③平均发展难以实现共同富裕 ④我国的收入分配既要坚持效率优先,又要兼顾社会公平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分配方式的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允许一部分人和部分地区先富,最终实现共富,通过兼顾公平,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①不正确,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预测17】退休职工老张富有管理企业的经验,被某民营企业以年薪12万聘用为该企业的业务主管。老张的这12万元收入属于:
A、个体劳动所得 B、按劳动要素分配
C、按管理要素分配 D、民营企业福利分配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判断。老张以其丰富的管理经营被聘用为该企业的业务主管,其所得应是按生产要素中管理要素分配,因此,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预测18】一列行为属于偷税的是
A、某服装厂以贷款被骗为 由故意拖欠国家税款
B、某酒店以销毁账薄方式少缴纳税款
C、某影星唆使不知情的群众围攻税务人员 D、某地区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违反税法行为的判断。我国违法税法行为主要有偷税、抗税、欠税、骗税等,A项是欠税行为,C项是抗税行为,D项是骗税行为,B项是偷税行为,故选B。
【答案】B
【预测19】近几年来南方发达地区为吸引人才,许多国有企业除给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高薪外,还允许他们以科技入股,根据企业效益分红。科技人员这些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所得 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所得
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解与应用。科技人员在国有企业劳动所得是按劳分配,其以科技入股所得为按生产要素中资本要素所得,因此,D项正确,B项犯错误,A、C两项表述均不全面,故选D。
【答案】D
【预测20】下列关于财政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②增收是国家财政的目的 ③ 收取服务费、没收财产、罚款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④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财政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财政的理解。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其目的是为实现国家职能,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②③错误,①④正确,故选A。
【答案】A
【预测21】梅花村是宁波市一个贫困村,近几年,当地政府立足当资源优势,进行“开发式”扶贫,支持该村发展优质茶业种植,进行茶业品牌建设,增强了村民的收入。同时,政府坚持共同富裕原则先后出资10万元改善该村生产条件,调动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目前,该村成为远近闻名茶叶专业村,已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广大村民走上了小康路。
运用所学知识,请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统一关系的?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的理解与应用。做此题,一要明确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二是认真阅读材料提炼其做法,获取有效信息;三是要将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避免观点与材料两张皮。
【答案】(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该村在政府的扶持下,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优质茶叶种植业,进行品牌建设,最终使该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 这种开发式扶贫提高了经济效益,为脱贫奠定了基础,体现了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当地政府坚持共同富裕原则,改善该村生产条件,调动了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这体现了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预测22】2004年由国家投资1400亿元的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建成投产并投入商业运营。2005年,针对部分行业出现的投资过热,重复建设严重,物价过快增长等问题,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适当减少财政支出;同时,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大教科文卫事业支出,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哪些作用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财政作用理解与应用,做题时首先必须明确财政的作用有哪些;其次要认真缌阅读材料,将财政的具体每项作用与材料中的做法对号入座;再次,必须做到课本知识与具体材料的有机统一。
【答案】(1)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国家投资1400亿元建设西气东输工程体现了这一点。
(2)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针对部分行业出现投资过热,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说明这一点。
(3) 国家通过对对财政收支 结方向和结构的调整和控制,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和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大教科文卫事业支出,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体现了上述作用
探究与创新预测题
【预测1-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回答1--2题
1、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② 会冲击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③就是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献大小参与分配
④会使人民生活快速达到总体小康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稳定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④有利于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及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的意义。第1题,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不可能使人民生活快速达到总体小康,也不会冲击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因此②④不正确,①③正确,故选D。第2题,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利于社会稳定,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因此①③正确,②与题目无直接联系,所以不选;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所以④不正确,故选A。

【答案】1、D 2、A
【预测3--4】2005年7月8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分配秩序混乱的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稳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回答3--4题
3、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坚持
A、把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结合起来
B、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C、把按资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D、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同步富裕结合起来
4、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分配秩序混乱的现象
①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 ②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维护社会稳定
③能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④会导致两极分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思路解析】第3题主要考查对当前分配制度的理解。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因此,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4题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分配秩序混乱现象,不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因此,③不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B。
【答案】3、B 4、B
【预测5--6】2005年10月27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正式由现行的八百元,提高至一千六百元。回答5--6题
5、个人所得税是指
A、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B、国家对个人偶然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C、国家对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所得税征收的一种税
D、国家对在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6、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直接涉及公民个人,其意义是
①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② 能够减轻中低收入者的负担 ③调节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④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个人所得税的认识。第5题,A项是正确的,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营业税,D项对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表述不全面,故选A;第6题主要考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的意义,这样做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因此,④不正确,①②③正确,故选A。
【答案】5、A 6、A
【预测7】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和飞行所花的巨额资金,全部由政府投资,这充分说明
A、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C、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D、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我国财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因此,A项不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D项错误,故选B。
【答案】D
【预测8--9】2005年12月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由目前占全国的21%扩大至40%左右,中央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在原有每人每年1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回答8--9题
8、中央财政提高补助标准说明财政
A、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保障
B、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C、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D、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9、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①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②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④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财政对人民生活的保障作用及认识。中央财政提高补助标准说明财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物质保障,因此第8题中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第9题,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不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因此,③ ④不正确,故选A。
【答案】8、A 9、A
【预测10】为实施“两个确保”,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资金144亿元,用于养老保险专项转移支持资金524亿元。上述财政支出应属于
A、经济建设支出 B、社会保障支出
C、行政管理支出 D、教科文卫事业支出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财政支出的分类。中央财政对“两个确保”的支出属于社会保障支出,因此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预测11--12】2005年1—6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3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回答11—12题
11、政府取得财政的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A、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B、税收收入
C、政府发行债券获得的收入 D、服务收费收入
12、有人认为“财政盈余越多,说明政府理财水平越高。”这种观点
A、错误,财政盈余多说明财政资金利用不充分
B、正确。财政盈余越多国家职能就越有保障
C、错误。财政盈余过多必然导致居民收入减少
D、正确。财政盈余越多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越小
【思路解析】第11题主要考查财政的收入的形式。当前我国财政的收入的形式有税务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其中税务收入是财政的收入的主要形式和主要来源,所以B项正确,其它选不正确,故选B;第12题主要考查对财政收入多的认识,财政盈余过多,一定是好事,这说明财政资金没有充分利用,不利于经济发展,A项是正确的,B、C、D错误,故选A。
【答案】11、B 12、A
【预测13--14】2005年财政部安排2亿元专项补贴资金,在全国选择200年产粮大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回答13—14题
13、我国政府用于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属于财政支出中的
A、经济建设支出B、科教文卫事业支出C、行政管理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
14、财政部安排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支出,反映了我国政府
A、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增加农民收入 B、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C、把维护粮食安全作为当前中心工作 D、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财政支出形式的判断及作用的理解。我国政府用于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属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因此,第13题选A;政府加大经济建设的支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充分体现我国政府重视用农业科技来促进农民增收,所以A项符合题意。B、D不符合题意;经济建设是当前的中心工作,C项错误,故选A。
【答案】13、A 14、A
【预测15】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使财政充分发挥其在实现和谐社会目标中的作用,关键是
A、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增加财政收入 B、协调好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关系
C、增加国家在国民经济收入分配中的数额 D、强化国家权力机关对财政预算的监督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影响财政的因素,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作用的关键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收入,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从分配政策角度说的,不是关键;C项观点不合适,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A。
【答案】 A
【预测16】从财政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财政收入越多经济发展越快
B、经济发展是制约财政收入的惟一因素
C、财政作用的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D、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思路解析】国家财政收入越多,不一定经济发展就越快,国家财政资金的征集要有度,A项不正确;经济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不是惟一因素,B项不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预测17--18】自2005年9月至12底,在全国开展2005年税收执法检查,以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及时纠正税收执法听违法行为,规范税收执法。回答17—18题
17、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出现“当收少收或不收”的现象违反了税收的
A、无偿性 B、固定性 C、强制性 D、法制性
18、我国规范税收执法的目的是
A、严格税收征管 ,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B、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C、打击偷税行为 D、调节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税收的基本特征及严格税收的目的。第17题,税法执法人员的做法违反了税收的固定性特征,也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所以B项正确;第18题,我国规范税收执法的目的是严格税收征管 ,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严格税收执法的目的,不正确,故选A。
【答案】17、B 18、A
【预测19】“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奶娘”这句话说明
A、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B、赋税是政府对人民折掠夺
C、世界各国税收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D、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
【思路解析】“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奶娘”说明税收对国家的重要性,D项符合题意,A项虽然正确,但不合符合题意,B、D观点错误,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故选D。
【答案】D
【预测20】诚信纳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公民有依法自觉诚信纳税才能
A、体现公民的主人翁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B、树立纳税意识,做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C、体现税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D、由负税人变为纳税人
【思路解析】公民有依法自觉诚信纳税,既是公民的义务,也是公民的主人翁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所以A项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B、D错误,故选A。
【答案】A
【预测21】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是十分重要。不提高效率,难以实现持久的更多的公平措施,解决社会增多的矛盾;如果不讲公平,收入差距拉得过大,也会导致效率下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1)运用经济常识回答,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2)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解决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主要经济措施。
【思路解析】该题第(1)问主要考查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注重效率与公平的意义,只要结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注重效率与公平的意义,联系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及材料就不难组织出答案;第(2)问主要考查解决社会公平主要经济措施,解决社会公平从根本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采取系列措施,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答案】(1)注重效率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只有注重效率,才能调动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防止平均主义,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要求。只有注重公平,才能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实现共同富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预测22】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分配过程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意义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社会公平的意义。解决此问题,首先考虑公平的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联系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注重公平,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答案】(1)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
(2)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的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热点分析
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改革。
【背景材料】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抓紧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部分社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分析点拨】
(1)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其一、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不可能实现单一的分配方式。其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三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这一分配制度,能有效的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又可以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和市场机制,增强经济活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除按劳分配外,目前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否认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前提。要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这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4)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背景材料】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是十分重要。不提高效率,难以实现持久的更多的公平措施,解决社会增多的矛盾;如果不讲公平,收入差距拉得过大,也会导致效率下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分析点拨】
(1)注重效率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只有注重效率,才能调动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防止平均主义,为实现社会公平和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要求。只有注重公平,才能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实现共同富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2)要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
【背景材料】
2005年3月15日,全国人大时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200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指出:1998年以来,我国连续实施了7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突出。一方面,农业、科教文卫、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需要加强;另一方面,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些情况说明,有必要也有条件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为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并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
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表明1998年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逐步淡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做出的重大决定。
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字。
【分析点拨】
(1)稳健财政政策的核心“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字。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
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
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是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改革创新,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增收节支,就是在整体税负不减罗减的基础上,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下功夫。
(2)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支出控制经济运行,在经济增长迟缓、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的制约时,采取扩张性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反之,在经济发展过热,行业投资过快,重复建设严重时,政府采取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举措,是科学的经济调控,有助于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把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退下来、压下来,同时加大对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的投入,实现科学的发展。
(3)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在经济发展中更多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减少政府主导性和有政府色彩的资金,根据市场的导向有效的配置社会资金,改变固定资金投资增长过快的问题,建立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
(4)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的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增有减,有保有压,松紧适度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财政支出的数量、方向的控制,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国债资金投向的调整,来抑制某些方面的投资过快,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全面、协调发展。
四、取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背景材料】
2004年7月5日至6日,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4年来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分析研究了改革进程中的新形势、新情况、安排和部署了今年深化改革试点工作,这对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完善政策,把农村税费改革推向深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时说,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
温家宝说,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经济社会流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全部免征农业税,取消农民各种负担,彻底改革两千年多年来农民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实现这一目标只是农村税费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巩固成果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走更长的路。
温家宝提出今年的5项具体措施:
——在全国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免征农业税。
——全部免征农业税。
——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财政收入,主要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予以补助。中央财政为此新增支出140亿元,用于这一方面的支出总额将达到644亿元。
——中央安排150亿元,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的转移支付。
——推进相关改革。重点放在搞好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上。
【分析点拨】
(1)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对农村分配制度的变革,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举措,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2)降低和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调节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税费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直接关系到扩大消费,直接关系到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
(4)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税费改革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为目标。
(5)农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6)国务院进行税费改革,取消农民特产税和农业税,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7)中央财政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依法纳诚信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背景材料】
近年来,我国依法治税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明显成绩,但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的税收,目前流矢仍相当严重。某著名影星涉嫌偷税漏税被捕,一时间“富人纳税了吗?”“富人不纳税”等问题成为焦点。据有关方面统计,庞大的个人储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到储蓄总额80%,但其所交的个人所得税仅占总量的不到10%。有些个体、私营企业偷税漏税十分严重,有的外资企业偷逃税款,各类商贸城和集贸市场随意“包”税、以费代税现象相当普遍,一些重点行业和国有企业逃税、欠税也比较突出,不法分子通过走私等手段偷逃税款等等。
【分析点拨】
(1)运用税收具有强制性特征的观点,说明针对税收流失相当严重现象,税收征收机关必须加强税收征管力度。纳税人偷逃税款、欠税属于违法行为,税收机关不仅要追缴税款,处以罚金,有的还要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
(2)运用税收作用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而税收流失则造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3)运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观点,说明纳税人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树立依法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人的义务。
六、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
【背景材料】
在举行个税立法听证会,广纳民意的基础上,2005年10月27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自二00六年一月一日起施行。此次个人所得税法,在两处进行了修改。其中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个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一千六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对“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的附注作相应修改。这即意味着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正式由现行的八百元,提高至一千六百元。另外,新的个人所得税法还特别加强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我们可做如下思考。
【分析点拨】
(1)税收是调节经济的杠杆,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个人所得税直接涉及公民个人,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对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重要作用。
(2)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问题上,国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平原则,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过程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调节过高收入。个税起行征点的提高和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兼顾公平原则。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我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成员的的收入分配上,国家要通过完善税收等措施,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这次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和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理,符合“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的个人所得税显著特点,有利于合理的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4)个人所税法的修改具有重要意义: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已经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提高个税起征点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个人所税起征点,从表面和当前看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个人所提税起征点提高有利于更好地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财政收入从总体会增加,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所得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个税起行征点的提高,体现了再分配过程中“兼顾公平”,利于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兼顾各方面的群众利益,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个人所得税直接涉及公民个人,个税起征点的调整,选择1600元/月的扣除标准是考虑城镇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并兼顾东西部地区情况而做出的均衡选择,有利于减轻中低工薪收入者纳税负担,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企业与劳动者教学案
下一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教学案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学案2】相关文章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教学案2】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