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04-24 11:39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必须提高
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就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课堂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等。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
1.运用心理匹配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是指从感情维度上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一种策略。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可以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课堂效率。
1.1刺激感官,激活需要。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时注意力不稳定和不持久的特点,创设生动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接受知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应用正是符合这一特点,一个动感的画面,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切实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仅使学生的心里从抑制状态转为主动的求知状态,而且有利于引导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观点运用于生活实际之中。
1.2娱乐增趣,满足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玩、好动、好乐是儿童的天性。数学教学,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到压抑、思维闲置,进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娱乐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寓教于乐。
1.3设疑探究,产生再需要。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教学的发展,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服务。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对有关需要并不强烈,处于待激活状态,这就是教师善于组织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引导探索,促使学生产生再需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合理利用学具策略
2.1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教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使用学具,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2.2使用学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2.3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2.4使用学具,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球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反之人的左、右半身的活动可促进人的右、左半球的协调开发。左右半球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据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般人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3.精心设计练习
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不可让学生盲目地。机械地重复练习,而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形式,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做到难易适中,体现练习的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点。
3.1练习的“巧”。课堂练习要讲究技巧,盲目练习效益不高,练习的巧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认,进行对比练习。
3.2练习的“量”。课堂练习也不能只重数量而轻质量,如果练习缺乏精心设计,只是进行大量的无选择,无节制的“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导致厌烦情绪。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习效率,都只是一句空话。因此,练习设计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
3.3练习的“展”。一道好的题目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思维,使之乐学,趣味无穷。因此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带有一定思维力度的题目,以“跳一跳,够得着”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精神,让他们跳起来摘到果子。
总之,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积极探索和研究,就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具有持久的生命和独特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孟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