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题(含答案)

逍遥学能  2013-08-19 10:48

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
高2014届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学校:长安一中
审题学校:师大附中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I卷()和第II卷(非)两部分,总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或在其他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要用历史资料探究历史问题,首先要能够分辨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以下各项是与二里头文化遗址相关的内容,其中属于史料解释的是①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有石铲、石镰、蚌铲等②主要农作物是粟、黍之类③从上述考古发掘情况看,当时的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④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A.①② B.③ C.③④ D.④
25.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B.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
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
26.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及从政的资格
B.“以客出仕”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27.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未能跨越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门槛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口太多:中国人力成本低,几乎能够承担缺乏畜力的经济所需要的全部工作;而人口过多给中国的生活造成了重压,使之处在保守政府的严格管理下静止不变,阻碍了技术的进步;中国人力资源太过丰富,不必发明机器来节省人力。某校学生就这一观点提出以下看法,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A.作为20世纪“史学大帝”,布罗代尔的观点值得信服
B.没有指出儒家思想对科技的不利影响,不可信
C.已经对“李约瑟难题”作出了十分充分的解答
D.从人力资源角度来分析,其视角值得参考
28.美国史学家魏斐德作品《大门口的陌生人》利用冲突—反映理论,论述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于西方的冲击才引发的,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侵略。这段叙述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
29.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合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均富
30.1942年初,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军队取得长沙大捷,英国《泰晤士报》称:际此远东阴云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耀夺目。以下有关对长沙会战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成为扭转远东战局的关键 B.抗日战争由此进入防御阶段
C.未改变中国战场的整体格局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
31.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D.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32.梁启超曾在1901年写道:“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他还认为,英国在“过渡时代”的特点是“顺流而渡”。下列选项中,能够用来说明英国“顺流而渡”的是 ①宪章运动的兴起②1832年议会改革③英国革命的爆发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3.美国人科恩在《布哈林》一书中说:“斯大林的政策人为地制造了1932—1933年的饥馑,俄国历史上最可怕的饥馑。”50多年后《真理报》报道:“1932年和1933年冬春相交之际,饿死的人大约有三四百万。”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俄国经济的缓慢发展
B.新经济政策不适合苏联的国情
C.苏联经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干扰
D.斯大林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34.右图是照片《你先请》,三个动物均为主人家的宠物,但主人离家后,三个动物之间的关系即呈现出这种状态。有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引用了这幅作品,他的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应该是
A.抗战时期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简况 B.二战后初期的美、苏、德关系掠影
C.中国、美国、台湾的角逐 D.朝鲜战争时期的中美朝关系之奥妙
35.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Ks5u C.苏联解体 D.911事件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必考题
40.(25分)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票号的创办、发展、衰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日升昌总号在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十八日给汉口分号的信中写道:“昨接成重两处来信,军务甚是紧急,成都左近四面贼匪扰乱不堪,兼之省城勒逼捐输(指政府因财政拮据,巧立“捐输、报效”等名目向商人搜刮钱财),以滞生意之家,实难存站。……即着成伙速归重号,暂行躲避。”
曾任票号经理的李宏龄说:“乃自甲午、庚子以后(票号)不惟倒欠累累,即官商各界生意亦日见萧疏。推其原故,固由于市场空虚,亦实以户部及各省银行次第成立夺我利权,而各国银行复接踵而至,出全力以与我竞争。”
——摘编自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
材料二 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权与法制的发展。Ks5u
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成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
——摘编自陈志武著《金融的逻辑》
材料三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国和英国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洪国起、董国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材料四 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一张纸(美元)。
——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票号衰败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其原因。(6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死而不僵”的原因。(5分)
41.(12分)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立论各不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摘编自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评论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原因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选考题
地理部分: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历史部分: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
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及理由。(8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7年 3月12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 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材料三 美国总统卡特1981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 Ks5u
——《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
——摘编自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成功平定三藩之乱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原因。(9分)
长安一中、高新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西安中学
高2014届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答案 B A C D D D C D B D B C
40.(25分) Ks5u
(1)战乱劫掠;官府勒索;官营、外国银行挤压;市场萧条。(任意三点6分)
(2)促进民主法制的进步;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做了准备;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制度革新奠定基础。(8分)
(3)演变: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二战前以英镑为中心,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2分)
原因:二战后,英国的经济遭到严重削弱;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4分)
(4)原因:美国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控制了国际货币的发行权;美国可以利用美元负债来弥补其国际收支赤字,从而使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的实际资产资源向美国转移;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纸币而不动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资本输出,这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也极大地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5分)
41.(12分)略。
45.(15分)(1)赞成。理由:迁都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为实现南北统一提供了可能。(4分)
反对。理由: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水土不服,导致死亡率高。(4分)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
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4分)。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分)。Ks5u
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4分)。(若能够将以上两种观点折中回答亦可。)
46.(15分)(1)变化:1895年前很少有人了解;1895年后明确提出立宪。(4分)
原因:1895年前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1895年后维新变法需要。(4分)
(2)意义: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政治理论,促进思想解放。
民国立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限制袁世凯专权,促进民主共和思想传播。(7分)
47.(15分)(1)战后初期,美国积极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战略;70年代,转为战略收缩;80年代,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采取强硬政策。(9分)
(2)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际力量对比、国内外反战和平运动等。(答出3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48.(15分)(1)①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态度坚定,不与吴三桂讲和,坚决镇压。②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赏罚分明,即使是满族贵族,在战争中不得力之人也要受到处罚。③康熙帝重用汉人和绿营。(6分)
(2)原因:强化君主专制;固守重农抑商;推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9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4年高考历史必修1第一轮基础复习题(有参考答案)
下一篇:2014届高三历史下册3月考检测试题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2014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题(含答案)】相关文章
【2014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调研测试题(含答案)】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