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模块考试试题(有答案)
逍遥学能 2013-08-11 03:04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非)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本试卷指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纸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交回。
Ⅰ卷 (共27分)
一、选择题(共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端倪(nì) 寥落(liáo) 赁屋(lìn) 不可估量(liǎng)
B.砥砺(dǐ) 踌躇(chú) 攒射(cuán) 殒身不恤(yǔn)
C.憧憬(chōng) 桀骜(áo) 儆戒(jǐng) 毛骨悚然(sǒng)
D.气馁(něi) 不惮(dān) 蹂躏(róu) 言简意赅(gāi)
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戮没 莫明其妙 呕歌 愁怅而归
B.嗔目 感人肺俯 火钵 妄自菲薄
C.迟顿 气势磅薄 彳亍 人事沧桑
D.寥廓 星辉斑斓 辽阔 夙兴夜寐
3.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⑴ 一个社会中的少数先驱往往从改造社会环境、________文化意识、提高民族素质三方面同时入手,来全面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⑵ 那高高低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化成一片浓浓的乡愁,______在我的周围。
⑶ 中学生吸烟既_________《中学生行为规范》,又有害于身体。
A.创新 弥漫 违反 B.创立 弥留 违反
C.创新 弥留 违犯 D.创立 弥漫 违犯
4.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善于敏锐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随心所欲地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B.棋盘上自己的棋子所剩无几,而对方却兵多将广,他感到在排兵布阵上捉襟见肘。
C.他看好了那双款式新颖的运动鞋,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D.这个贫困县的三个领导分坐三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洒洒,好不气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C.巴金的伟大就在于真诚。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以敬重的目光凝望他,把他称为“知识分子的良心”的原因。
D.晚年梁启超学贯中西,在清华大学就任导师,深受欢迎,“每逢上课,教室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走廊、过道、门外都挤满了学生”。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班固不足与“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比高挈大,然而,______,后继者往往能为前人拾遗补阙,甚或完善前人所创事物,立不可磨灭之功。《汉书》之与《史记》,正是如此。
(2)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何等的阴沉。假如有位海的女神,她一定是________。
①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③冷若冰霜,艳如桃李 ④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下列文言文,完成7—10题。(7-9题每题3分,第10题10分,共19分)
苏辙传
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遗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
臣近面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圣意似不以臣言惟非者。然天威迟迟,言词迫遽,有所不尽,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也。故臣谓小人虽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无所偏废可也。若遂引之于内,是忧患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牧,无是理也。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有臭。”盖谓此矣。
先帝聪明圣智,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比隆三代。而臣下不能将顺,造作诸法,上逆天意,下失民心。二圣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则前者用事之臣,今朝廷虽不加斥逐,其势亦不能复留矣。尚赖二圣慈仁,宥之于外,盖已厚矣。而议者惑于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谓之“调停”。非辈若返,岂肯但已哉?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惟陛下断自圣心,勿为流言所惑,勿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
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
【注】①?:(jiōng)遥远的郊野。②薰:一种香草。③莸:(yóu)一种莸臭味的草。④噬脐:用嘴咬自己的肚脐,喻不可及。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辙面斥其非 非:过错、错误
B.沮之则引退 沮:败坏、贬损
C.吕大防、刘挚患之 患:厌恨
D.人臣被祸 被:遭受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得一组是( )
A.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出淤泥而不染
B.知虎豹之欲食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 且放白鹿青崖间
D.勿为流言所惑 公为我呼入
9.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然皇上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可是宣仁皇后却被元丰旧党的言论迷惑,想重用元丰旧党的一些人,苏辙的进谏,才使她醒悟。
B.香草和臭草相处在一起,结果只能是闻到臭味。苏辙以此来比喻君子与小人共处相争,最终小人必胜,君子必败的道理。
C.苏辙希望皇上能坚定自己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而任用小人,否则后悔莫及。
D.从此文可以看出苏辙是一位有清醒政治头脑、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贤之臣。
Ⅱ卷(共123分)
10.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①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此理之必然。
答:
②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
答:
三、下面的诗,完成第11-13题。(10分)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窥:偷视;寒花:菊花;小立:静立片刻。
11.诗末句“新月似新霜”,化用了李白的诗句“ , ”。(2分)
12.首联中“动”、“窥”两字颇可品味,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4分)
13.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情趣?请联系诗境具体解说。(4分)
14.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4)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5)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1题。(22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①司马迁是我们陕西乡党,他的墓祠在东府的韩城市。去司马祠看看的愿望是早就有了的,成行却在九八年五月中旬的一天。省文联组织一批作家艺术家赴韩城发电厂采风,归途中我们登上了芝川南原。西枕梁山,东望晋土,石桥贯通,松柏掩映,悬崖峭壁上的太史公祠墓真可谓雄奇壮观。眼下芝水环绕而去,是一抹淡淡的银白;阡陌间田畴连片,已是绿意盎然。举目远眺,黄河连天,苍茫无尽。我们踩着一块块白净的大石朝上走,过“高山仰止”牌坊,进“史笔昭世”门楼,然后是著名的“九十九级台阶”。上一级台阶,我的崇高感就增加一层,我明白,这是我走近一个令我从骨头里敬仰的人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特别的,不常有的,因为很可惜呀,在地球东方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能使我从骨头里敬仰的人,毕竟太稀少了。
②匾额和对联很多,还有不少题刻着诗词的碑石。尤其醒目的是“文史祖宗”一额和“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联,以及郭氏沫若“龙门有奇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古,文章百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的题诗。太史公的塑像就安坐在这些匾额、对联和题词的后面。老人家束高发,着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受过宫刑的人胡须会随之脱光的,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永远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河岳的男子汉!
③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建在三十里外北原上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滞留北方,正是司马迁罹祸的缘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咪咪的,公卿王侯们也都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受降。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④“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刘彻的妻弟,没有战绩却想捞取功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大概就持这样的看法。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刘彻将玉案一拍:下狱治罪!
⑤是啊,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⑥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是抱有幻想的。接续父职,做了太史令后,司马迁是异常勤奋的,他起早睡晚,全力做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下狱后,家中贫困,所有的财产加起来不足以赎身,平时交的朋友也难以救助,“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指望皇帝宽宥吗?看样子是连门都没有的。皇上是借机会致我于死地啊!司马迁终于明白了,明白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他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对正直的文人而言,这个转变太宝贵了,尽管付出了血泪穿石的代价。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这是社会良心和专制皇权的对立,是柔弱却有无限生机,和强横却注定要消亡的对立。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⑦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当代散文精品1999》)
15.鲁迅称赞《史记》是“ ”。(1分)
16.文章第①段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分条陈述。(2分)
答:
17.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3分)
答:
18.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6分)( )( )
A.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旨在表现司马迁的精神风貌。
B.对给予司马迁深重苦难的社会以及这社会长期以来所沿袭的人文精神的批判,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C.“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作者在“太史公”前加“我们”,是为我们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
D.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
E.本文文笔朴素,苍凉疏勒,含血带泪地苦诉出了几千年来文化人的追念和求索。
19.第⑥段说“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成就了一根”怎样的“骨头”?(2分)
答:
2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本文的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3分)
答:
21.文中所说的“社会良心”指的是什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也不乏这样的“社会的良心”,请举例加以印证。(5分)
答:
六、语言运用(11分)
22.仿照下面的句子,另选择对象写两句话。(4分)
假如我是孔丘,疲惫地在列国周游,我一定坚定我的信念,向前,向前,向前……
2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1)下面这副对联有一处对得不够工整,请加以修改。(2分)
栏干槽净六畜兴旺,肥多水足稻麦丰登。 改为
(2)学校准备召开一次家长会,请就此拟一副对联(平仄不论)(3分)
上联: 下联:
2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6个字。)(2分)
(2008年11月01日 人民网) 本报讯(记者叶洲)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食品卫生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昨天,卫生部、国家药监局、教育部发出通知,决定联合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通知要求,各地要对各级各类学校食堂、校内食品小卖部、饮食店、食品超市、学校自备供水及二次供水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要特别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重点检查。检查重点包括:食堂、食品小卖部、饮食店等领取食品卫生许可证情况;食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相关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落实情况等。
七、(60 分)
2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
一个矮子对巨人说,我比你身材短。一个女人对男子说,我比你力气小。一个小孩对老人说,我比你经验少。一个丑妇对美女说,我比你容貌差。一个记者对富翁说,我比你贫穷。一个百姓对官员说,我比你地位低。……他们忧愁着。智者托着天平走过来,爽朗地说:“你们不必忧愁。测生命的重量,这些都不是主要的砝码。”
要求: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想,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1-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
1—6BAABBD
二、(7-9小题每题3分,第10小题10分,每题5分,共19分)
7.C(担心)
8. B(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如果,假设连词;却,转折连词。C.况且,递进连词;暂且,副词。D.被,介词;替,介词)
9.A(是“先皇”聪明圣智,想用纲纪整顿天下)
10.①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
(给分点:“亲”、“远”,“殆”,判断句,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②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在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用,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
(给分点:省略的“宫中”,状语后置,“疑”、“中”,大意正确,各1分,共5分。)
三、(11-13题共10分,14题10分,共20分)
11.(2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2.(4分)①“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这是静景;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浓黑的树影也随之荡漾,这是动景。(3分)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1分)②窥”: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2分)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斜晖的眷恋之情,十分有趣,亦反衬出小院景色的美丽。(2分)(任选一个均可)
13.颈联“幽竹”“寒花”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孤傲坚贞;尾联“新月”“新霜”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的清逸高洁。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节操高尚、胸怀澄明,心与景谐的形象跃然纸上。(意象作用2 分,诗人情怀2 分。)
14.略
四、(22分)
15.(1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原句有文字上的出入不给分)
16.(2分)(1)烘托了司马迁崇高而傲岸的形象;(2)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3)奠定了全文敬仰的感情基调;(4)用山河的秀丽与生机衬托了司马迁的悲剧命运。(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满分)
17.(3分)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1分)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知的人,(1分)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灾祸就是必然的。(1分)
18.(6分) B(还有“对司马迁的礼赞与讴歌”) E(文笔应是“秀丽”)(答对一处得3分,多答按顺序取前两个)
19.(2分)指的是与专制皇权对立(1分)的有抱负、有肝胆的独立人格(1分)。
20.(3分)本文的标题使用了借喻(或答: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司马迁放到民族宏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里,(1分)形象地表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1分)。
21.(2分)(1)指的是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答案中出现“仗义执言”,“说公道话”等要点可酌情给分)
(2)(3分)示例1: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鲁迅。(1分)面对社会的污浊和专制暴虐,他不是默而视之,而是奋起抗争,哪怕只觅得小诗一束;面对人性中的弱点,他抱着冷峻的温情,加以指斥和劝戒,而不是轻薄嘲弄以显示自己的高贵;面对虚伪和丑恶,他从不畏惧苟让,而是用犀利的笔揭开麒麟的皮,让它露出马脚;而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这是任何时代都有的),他总是挺身而出,代他们呼出“我控诉” !“三?一八”惨案后连续撰写的《纪念刘和珍君》等数篇文章,为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在面对严峻现实情况下的个人行为提供了一个参照。(2分)
示例2:巴金。(1分)由《家》到《随想录》,他一直是社会良心的象征。在封建迷雾笼罩世人时,他呼唤着觉醒的青年一代从令人窒息的封建之“家”冲出去;当文革暴力刚刚灰飞烟灭时,他不是跳出苦难开怀大笑,而是紧皱眉头,拿起世界上最沉重的器具——笔,写出心底思之最切的两个字:忏悔。他不饶恕文革,也不饶恕自己。(2分)
【举例:1分。论证:至少列出一条事实论据,且加以分析,2分】
六、(22题4分,每题2分;23题5分,24题2分,共11分)
22.略
23.(1)“六畜”改为“牛羊”,或“稻麦”改为“五谷”
(2)略
24. 学校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开始
七、25.作文(60分)
参照2014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从元佑初年开始,国家政治焕然一新,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人心已经安定,只是元丰旧党,分布在朝廷内外,常常兴起一些邪说来动摇皇上,吕大防、刘挚很担心这件事情,想逐渐推举任用(他们),来平息(他们)先前得仇恨,称之为“调停”。宣仁皇后犹豫不决,苏辙当面指出她的不对,又再次上疏说:
最近我曾当面议论过,君子和小人不能够一起相处,圣上的意思好像不认为我说的话是错误的。但因皇上的龙威就在我眼前,我(心情紧张)言辞急促,言犹未尽,我做臣子的如果不把该说的说完,那么谁来补救陛下的过失呢?亲近君子,疏远小人,那么国君就尊贵,国家就安定;疏远君子,亲近小人,那么国君就会担忧,国家就危险。这是必然的道理。我没有听说过,由于小人在朝廷之外,担忧他们不高兴就把他们引荐到朝廷之内(做官),而给自己留下祸患的。所以我认为,对小人虽然不能把他作为心腹委以重任,但让他们做地方上的州长、太守(之类的小官吏),为一些俗务奔走效劳,(只要他们做事)不偏颇也就可以了(或只要不废弃他们不用就可以了)。如果把他们引入朝廷做官,这就好像害怕强盗得到自己的财物,而把他们引入自己的寝室,知道虎豹要吃肉,就打开野外的牧场,没有这样的道理。况且,君子、小人在形势上如同冰和炭,相处必然相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为什么呢?小人贪图利益,能忍受耻辱,攻击他,但却很难让他离开职位;君子洁身自好,看重道义,败坏他,他就引退了。古语说:“一种香草和一种有臭味的草(放在一起),结果十年之后仍有臭味。”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先帝聪明、睿智、通达事理,痛恨颓靡的风气,想以纲纪整顿天下,建立与(太祖、太宗、真宗)三代一样兴盛的功业。如果我们做臣子的不能顺从(先帝的法规),(却擅自)制定出各种法规,(那么就会)对上违背了天意,在下失去民心。二位圣主如果顺应民愿,采用先帝之法又适当改变,那么上下都会感到喜悦安慰。这样一来,那么。前朝的那些旧臣,即使不加以排斥、驱逐,那形势是不可以再留用他们了。倘若能仰仗二位圣主的仁慈,能容忍他们在朝廷之外(做官),也已经是厚待他们了。而提议的人被(元丰旧党的话)所迷惑,竟然想招引、接纳他们,和他们一起共事,把这种做法叫做“调停”。这类坏人如果重返朝廷,难道肯徒然地停止(而不报仇)吗?他们一定会戕害正直的人,逐渐恢复以前的做法,以泄私忿为快。做人臣的遭受祸患,也许不值一提,而我所痛惜的是祖宗的基业和我们的社稷啊!希望陛下坚定自己的圣明的意志,不要被流言迷惑,不要让小人一做官,然后就有后悔莫及的来发生,那么天下就很幸运了。
奏疏送入宫中,宣仁皇后让宰相在帘前读(给她听),(然后)说道:“苏辙担心我们君臣正邪兼容,他说的话很符合道理。”众大臣都顺从并附和太后的话,“调停”的主张终于停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