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9-29 11:41
父母通常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陪伴孩子最长久的老师。在提高孩子学业成绩上,家庭教育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亲力亲为,能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上“保驾护航”,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孩子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最可靠的信心来源。可是,如果父母自己就害怕某一门学科,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在数学教育界有一个概念叫作“数学焦虑”,目前关于数学焦虑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综合来看可以将其归结为“个体在面对数学相关问题时,出现的一种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不良情绪体验”。来自美国克里弗兰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克·阿什克拉夫特(Mark Ashcraft)在数学焦虑领域颇有建树。他在《数学认知手册》一书中指出,一个人越是对数学感到焦虑,那么他的数学表现就越糟糕。然而,理论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仅关注孩子的数学焦虑,却忽视了孩子身边成年人的数学焦虑对他们的影响,也即数学焦虑的代际传染性,特别是父母的焦虑对孩子数学成绩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孩子的数学成绩
与父母的焦虑水平有关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苏珊·莱文(Susan Levine)及其同事于2015年8月在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的《父母数学焦虑对孩子数学成绩以及焦虑的代际影响》一文表明,在那些父母经常辅导孩子数学功课的家庭里,父母的数学焦虑不仅会传染给孩子,还会影响他们的数学成绩。因此,对数学感到恐惧的家长,在辅导孩子前务必要改变自己对数学的态度。
研究者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所小学中招募了438名小学生作为实验被试,其中一年级学生185人、二年级学生253人。研究者要求这些小学生在期初和期末这两个时间内分别完成一次数学测验(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数字运算问题),用来考察他们的数学成绩。作为对照,小学生还顺带完成了一份阅读测验。之后小学生还要评估自己在面对一些具体数学问题(例如:13只鸭子在水里,6只鸭子在草地,请问总共有多少只鸭子?)或是与数学有关的情景(例如:被老师叫上讲台回答一个数学问题)时的焦虑程度。在完成这些工作后,研究者访问了所有小学生的父母,并且详细地记录了他们辅导孩子数学功课的频率,以及父母自己对数学的焦虑水平。
在把小学生的成绩、数学焦虑和父母的辅导频率、数学焦虑对应起来分析后,研究者得到了他们预期的结果:父母越“害怕”数学,孩子的数学成绩就越差,对数学的焦虑水平也越高。但这个效应还会受到父母辅导孩子频率的调节,也就是说,只有经常辅导孩子功课的家长,他们的数学焦虑才会传染给孩子,同时影响孩子的数学成绩。而那些对孩子功课漠不关心的家长,即使再害怕数学,也不会对孩子的成绩有什么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对照的阅读成绩并不会受到父母数学焦虑的影响,可见数学焦虑仅仅在数学层面上才存在代际传递性。
模仿:数学焦虑传染的潜在机制
已有研究证实,数学焦虑会诱发人们对数学形成消极的态度。因此,对数学感到焦虑的父母不仅在数学上有着更低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他们或多或少还存在某种“数学无用”的态度。莱文教授认为,即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明显表现出对数学的焦虑,但从他们一言一行中流露出来的对数学的消极态度,也会挫伤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孩子也会因数学表现差而染上和父母同样的数学焦虑。
20世纪60年代,阿尔伯特·班杜拉通过观察学习实验指出,儿童经常通过模仿从成年人身上习得不良习惯。而父母又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之一,因此焦虑父母在辅导孩子功课中表现出来的对数学的“坏习惯”,很容易就会被孩子所习得。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只有那些经常辅导孩子的家长,其焦虑才会“传导”至孩子身上。亲子之间的数学交流为孩子模仿父母的数学态度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机会,也相应地增加了数学焦虑代际传递的可能性。相反,那些很少辅导孩子数学功课的家长们,也就很少有机会表现出自己的数学焦虑。
莱文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撰文指出,老师的数学焦虑也会影响他们所教学生的数学成绩。可见,成年人对数学的态度这种与教学无关的因素,在儿童数学学习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通常认为,只要父母尽心,平时多督促、辅导一下孩子,孩子在成绩上就会有所进步。然而这项研究却发现,如果父母对数学没有一个积极态度的话,经常辅导孩子作业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想要教好孩子数学,首先要改变自己对数学的态度,这样,“好心”才不至于办成“坏事”。而对于那些无法克服数学焦虑的父母,可以选择避免直接辅导孩子,改用一些有助于增加亲子互动性的方式进行间接辅导,比如数学读物、电脑和棋盘游戏以及网络应用等,以减缓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焦虑程度。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