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逍遥学能  2016-09-05 23:47

  在课堂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拥有各自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师理念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

  一、问题透视

  1.以本为本,错把教材内容替代课程内容

  在实践中,教材又代替了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行驶着权威角色,主宰教师的教学生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简称研究几乎是大包大揽,集多种角色于一体,因而不堪重负。

  案例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新课伊始,教师介绍了有关边(对边、邻边)和角(对角、邻角)以及对角线的概念后,问:平行四边形除了具有一般四边形的性质外,他的边、角、对角线还有那些特殊的性质呢?接下来就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案例1的课堂看似开放,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知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那些收获?从中也可以看出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课标》关于“利用图形变换研究图形性质”的基本理念,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本质。若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放在“平移与旋转”之后,其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通过研究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来研究其性质。而平行四边形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特殊四边形,若学生不能从中悟出研究特殊四边形性质的一般方法,那么对他们后续的学习会带来不少麻烦,也不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2.照本宣科,仅把教材内容当成教学内容

  美国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明确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给学生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有些教师坚持“教师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教材内容即为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总是“复印式”地复习知识,“格式化”地推理论证,以及“粘贴式”地归纳小结.从定理到定理,用公式推公式,数学知识自然而生动的背景、情境及发生过程则被掩盖得严严实实.表面上看,学生的“探究”热热闹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归根结底还是由教师点燃了这把“探究之火”,根本谈不上学生的自然体验.

  3.以分为本,无视《课标》要求增设教学内容

  案例2在华东师大版教材“一元二次方程”一章的教学中,作为“实践与探究”的内容——根与系数的关系,是以学生探究内容的形式出现的,只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得出“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其两根之和,以及两根之积与系数的关系”.显然,在新课程理念下,对这一探究过程的要求应重于探究,淡化于结果的记忆及应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不少教师看似引导,实质上一言堂地一笔带过的研究过程,直接得出结论,接下来就“深挖洞、广积粮”地大讲特讲“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代数、几何中广泛应用……

  对于“根与系数的关系”《课标》明确指出:“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不要求应用这个关系解决其他问题)”.而教材中安排的“实践与探究索”,恰是让学生“了解”这一内容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与途径.假如教师随意地变“探究”为“告知”,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如何体现?假如教师随意地要求学生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那么《课标》中提到的“不要求应用这个关系解决其他问题”如何解释?假如教师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探究,结果得不到正确的结论,那么《课标》要求的“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如何落实?

  二、策略导引

  1.研读《课标》,依据课程内容处理教材内容

  对于任何学习领域,《课标》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而“如何教”的问题则留待教材层面教学层面了.“如何教”不仅包含“用什么素材教”,也包含“用什么方法教”.尽管《课标》十分重要,但它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师和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课程内容只有“教材化”,即通过具体的事实、现象、素材表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内容才是现实而生动的.从内容到材料的过程是物化的过程,因此,教材是《课标》的物化形态.《课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没有限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因而它不直接规范教学材料,而是通过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间接影响教学材料的编写.教材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一种途径和手段.这样,体现同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同一材料也可服从于不同的课程内容目的.

  2.研究教材,开发教材内容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指出: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材”的过程.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出教材.大师叶圣陶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材的全部,教师应摒弃“唯教材是本”的观念,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并吸收生活中的鲜活题材,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案例.

  案例3“多边形的外角和”

  清晨,酷爱健身的小黄沿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思考下列问题:

  (1)小黄从一条小路转到下一条小路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

  (2)她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

  师生共同参与转圈活动后分组合作,进而得出结论.

  三、研究学生、尊重《课标》、追求以人为本

  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既有外部实践,也有内在指向非对象性的实践.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确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受教育者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首先不是按自己的教学经验备课,也不是根据书本安排的知识展开顺序进行教学设计,而应当在尊重《课标》的前提下,从学生学习实践出发设计教学.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教师要摆脱对教材的崇拜和依托,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基于对《课标》中课程内容的领会和把握,超越对教材内容的机械传递,创造性、个性化地运用教材,以生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这实际上是将课程、教材、教学等不同的层面贯通起来,从而将专家制定的“理想的课程”转化为教师实践中运作的“实际的课程”.

  论文中心,作者:李喜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排列组合初三课程数学公式(10)
下一篇:初中数学知识点??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