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3-06-13 20:38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中景物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内化与迁移:
萃取、体验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品味和评价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分析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出的思想。
教具准备:、音乐歌曲、录音机。
时安排:1 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1、播放音乐《我心永恒》
2、学生回顾刘亮程散《今生今世的证据》里关于村庄外景的内容;教师点出几个带“大”字的词语,引出西部旷远广博的特点。
3、教师抒情性导入:用播放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无不体现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化沉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到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体验大西北的日落,体验世间的“大美”。
4、用录音机播放录音。
二、学生浏览,教师用展示题。
三、学生谈主要写作内容,找出写日落的主体部分,完成段落划分(本结构很清楚,学生不用教师指导,应该能轻松完成。如果有学生将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师予以肯定)。
用展示段落划分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2、第二部分(2—23节)分写三次落日。
3、第三部分(第24节)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四、学生谈第一部分写作的必要性。
1、提出“世间有大美”,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的兴趣并备于与结尾照应。
2、师生讨论“我每年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
①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②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五、研读第二部分师生互动过程:
1、师:写景最重要要注意什么?
生:抓住特征。
师:本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生:颜色、形态。
2、师:请同学们在中划出三次日落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完成后由两位同学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发言(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1:(颜色上)第一次 春联的红
第二次 灰白 → 血红
第三次 烧红了 → 热烈的红 → 炫目的红
生2:(形态上)第一次 勒勒车
第二次 硬币 → 一轮
第三次 躲在背后挥舞魔杖
3、请学生体会用“春联”写红的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化氛围。
4、体会“勒勒车”写形的表达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5、学生体会“硬币”的修辞效果。
生1:圆(教师适当评价)。
生2: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6、学生讨论“躲在背后挥舞魔杖”的修辞效果。
生1:变化多端。
生2:热烈、神奇。
生3:不可思议。
7、学生发言三次日落颜色形态的变化表现出的特点。教师总结。
三次对日落颜色形态的描写,体现出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日落过程中有动与静的分别描写,也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体现(学生在中划出相应内容)。
8、师:除了对日落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表现的?
生:侧面烘托;历史典故的渲染。
9、师:请一位学生读出中侧面烘托的句子并简要分析作用(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第一次 惊呆了
第二次 遗忘 脸上的红光
第三次 惊骇 向红光走去 自己的卑微
10、师小结:三次落日,都有侧面的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三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11、学生体会“向红光走去”的表达效果。
生:双关。既是事实上行走的方向的陈述,也是心灵上依附的表现。
12、师:“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面对三次落日,我们都被打动了,陶醉了。实际上,这样的落日,我们身边也有,天天都有。但是不是也像作者所写的这样,让人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呢?
学生讨论能否写出同样的落日,能写,如何写;不能写,为什么?
师:美之为美,不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它,更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心灵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三次写日落,在我们的视觉当中融进了其它一些东西,虚拟出一个现实与虚幻并存的世界,让你纵览古今,神游中外。积蓄在我们身心深处的情结一旦被激发出,我们便感觉到美了。
13、师:实际上,真正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这三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的原因,在于作者对历史、化典故的回顾上。请学生回答中三次落日引出的相关化内容。
生: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
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 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第三次:匈奴的外迁 成吉思汗(元朝的外扩)
14、点名读第5段提及“左公柳”的内容。体会抒情性的描写所带的审美享受。
(结合古人“折柳”典故进行开放性的分析,答案不一,可集中在思乡、为民造福、人的雅行等点上。)
15、师:大家一定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打动。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
生1:悲伤的感觉。
生2:死亡的气息。
生3:悲壮而又令人感伤。
师:也可以调过说,“令人感伤又觉非常悲壮!”
六、堂反馈:生字词的书写与解释。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生字词的理解。
2、描写一种自然景物。
板书设计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环境:黯淡
定西高原落日 颜色:血红 平静、从容 神圣
形态:像勒勒车的轮子
西沉过程:依恋、贪恋、梦境
庄严
世间有大美----落日
环境:压抑 反衬
罗布淖尔荒原落日 颜色:灰白 -------------辉煌 悲剧感
形态:五分硬币
唐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意图,把握本主旨,积累优美句子。掌握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味的艺术魅力。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书法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优美句子,掌握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2、难点:感悟人生书法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
相应的幻灯片
四、时安排:两时
五、教学步骤:第一时
(一)引入:在黑板上画三个大圆圈,先后请三个孩子上,将圆圈画成人脸,并给他起个个性化名字。不可互相模仿。(如:J乐乐 捣蛋鬼 L娇气)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学创作也是如此,我们如果潜心去体会生活,向世界,也向自己的心去追寻,往往会有很好的收获与表达。
(二)今天我们《云海》,这是福建女作家唐敏所写的散,回忆她在革期间下乡当知青时的一段生活体验。请大家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三)问:本主要表现什么?
——适度开放。可以读出不同的层次:
①云海。
②“我”的与众不同的青春岁月。
③与自然相亲如手足是很美好的。
(四)读完这篇,很想用本的一个词作为本的概括和评语,大家猜猜是哪个词?
——就是开篇那句“我的青春与别人不同,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中的——“不同”。
问:请大家再次阅读本篇,找找,本有哪些可称作“不同”的地方。
——讨论完成。参考意见:
对云的观察视角不同。对云的观察,一般是仰视,而本却是以平视和俯视。人与云交融在一起,“相亲如手足”,是很难得的。
写云的情调不同。一般是从美感的角度写,而本则有很多幽默戏谑的成分。特别是这一段:
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它们一群群去匆匆。偶尔有走错路的一团云,慌慌张张一头撞在上。“轰”地一下,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头上漫过。好不容易脱身出,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恼地向远方溜走了。
写的云很不同。云海被称为“漏斗海”,第一次听说。“云潮”也让人觉得稀奇。
对云的体验很不同。在云里“洗澡”,玩仙女的游戏,都让人叹为观止。
青春岁月的体验不同。是在人迹罕至的高上,“宁静”地度过的。穿的是破衣烂衫,干的是体力活儿。与下社会缺少联系(当时整个社会正处于革动乱中)。
心情与一般人在这样情况下通常所有的心情不同。她们“不像看破红尘到深苦修的悲愁的人”,事实上也没有物质生活匮乏的人常有的痛苦。
(五)进一步讨论最后那两点:为什么她们这样的境况,却不觉其苦?为什么作者说,后的岁月,偶尔登上名,“再没有当年的心情,云很难那么潜心入腑地感动我”?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当年被认为寂寞的岁月,是人生难得的宁静状态。”
再问:作者这里所说的“宁静”,是什么意思?
——是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相亲如手足”的单纯状态。当时,“云海隔开我们与下社会的联系,造成无限畅通的开阔心情”,能够心无旁骛地欣赏大自然,享受身在其中的快乐。
(六)作业:
1、抄写你喜欢的好词佳句十个。点评其中两个。
2、做练习二。
第二时
(一)预备:印发堂练习。
(二)分组,讨论,当堂完成。
堂练习如下:
一.请画出以下段落中具有拟人意味的词语,并说说这么写的表达效果。
1.落日在沉入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
2.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它们一群群去匆匆。偶尔有走错路的一团云,慌慌张张一头撞在上。“轰”地一下,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头上漫过。好不容易脱身出,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恼地向远方溜走了。
二.你认为下列句子中哪个或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请找出,并点评:
1.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
2.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停驻在西边天空。
3.不经意一回头,突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
4.“轰”地一下,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头上漫过。好不容易脱身出,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恼地向远方溜走了。
三.下面这个语段是大家熟悉的,跟《云海》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对云的描写?为什么?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参考答案:
一.有拟人意味的词语画“—”。
1.落日在沉入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
表达效果:既表现出太阳落下的特点,不是一下子落下去的,而是结合着跳跃、颤抖、纹丝不动等过程。又赋予落日一种人的情感,充满离别的依恋,这实际上是人对落日依恋的反映。
2.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它们一群群去匆匆。偶尔有走错路的一团云,慌慌张张一头撞在上。“轰”地一下,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头上漫过。好不容易脱身出,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恼地向远方溜走了。
表达效果:用吉普赛是流浪民族的特点比喻云,生动写出云朵没有固定位置,四处流散飘逸,变化万端的形态特点。
二.1.“攫”字用得好。在这种表达中,常用的词是“信手拈”,很轻松的意思。而“攫”是用力抓取的意思,这么用与本所表现的西北的粗犷有力的风格一致。
2.把本应无比明亮的太阳比作“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很罕见,但恰好反映出罗布泊灰蒙蒙的一片死寂的景象。
3.“在一平如抹的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简直就是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散化写法。但仍给人如见其景的强烈的冲击力。
4.除了已经讨论过的拟人写法外,动词和形容词也用得很好。“胖乎乎”,“丝缕状”,“又瘦又薄”,生动写出了云团的变化万端的情状,“拖长”“漫过”“溜走”,生动体现了云朵飘逸聚散的特征。
三.开放。但要尽量言之成理。参考:萧更偏重客观描写,唐较萧多了些趣味。1,赋予云人的心情性格。2,在写云时渗透了人的情感,有幽默感。
《天上的街市》说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是新编九年义务教育语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这是一个新诗单元,教材编者称之为“诗海徜徉”。单独设立一个“新诗单元”,这在初中语教材编辑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反映了人们对诗歌,尤其是对新诗在观念上的一些变化。
本单元编选中外九位现代诗人的十首诗歌,可以说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天上的街市》选自郭沫若第一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假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但五四期间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而《天上的街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1)《天上的街市》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2)《天上的街市》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于是想象便在作者一连串的联想当中放飞了,而这个联想的“中介”便是比喻。“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两个比喻,两层联想,把我们引进了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3)《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传说的全新诠释,这个反传统的创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天上的街市》编入本单元的第一篇,因为它很好体现新诗的特点,它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新诗的领域。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及本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2)尝试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4)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要埋怨新诗“没劲”。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绘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根据这一提示,教学目标(1)(2)应确定为本重点。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诗读歌的丰富内涵。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天上的街市》(1921年)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围绕朗读设计教学,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图画美,在朗读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指导诵读)。(3)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天上的街市》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因此指导学生也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4)比较——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做比较,从两者生活状况的不同上去理解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在教学手段上,采用配乐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广升,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四、说教学程序
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体现。为此,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是这样导入新的:用民间故事导入。教师或学生讲故事均可。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过着被禁锢,被束缚,难得一见的不幸生活。然而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里,我们将会见到与此完全不同的牛郎织女……。然后板书题。
(二)、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在学生积极性已被调动,堂气氛比较活跃的情况下,我因势利导,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作者、时代背景做一些介绍。通过朗读,理解领悟全诗,立意在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其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诗歌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目的,通过读领会内容、探索问题。为了能抓住实质问题,我不按照逐段分析,而依照:学读——想读——析读分析。
1、学读
(1)、学生听朗读带或老师的范读,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重音。
(3)、配钢琴曲《星空》,全班小声读,享受诗歌的音乐美。
2、想读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外收集的关于星空的想象的传说、故事、诗。
(2)、教师示范(出示牛郎织女行空图):我看见牛郎骑着牛儿,脸上写满了幸福温暖,他在想什么呢?在想织女昨天的新花样织出了没有?织女是个巧手的女子,也是个倔强的女子,什么事情不做到最好决不罢休。不过牛郎今天给她带的这本《中国织染》一定可以帮助她的。天河浅浅的,眨眼功夫牛郎就望见那似锦的云霞和云霞中春花般的织女……
(3)、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4)、配乐,沉醉在想象中默读。
3、析读
(1)、夜幕降临,刹那间,远远的街灯全亮了;而这时,夜空中的星星也一下子现出了它美丽的容颜。试着读这一节,读出你看到这幅流光溢彩的美景时的心情。
①老师示范读,指导朗读技巧:怀着惊喜的心情去读,重读“明”“闪”“明星”“现”“点”“街灯”。②学生练习读。③学生演读。
(2)、①请学生读自己写的表现天街美丽富足的字,其他同学闭目听。②作者在想象这一切的时候,有着怎样的心思呢?试一试,把你的心思读出。③指名说出朗读时的体会,教师点拨:有一点向往、有一点赞叹、有一点想飞的感觉。④女生齐读。
(3)、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②学生轻声读。③指名学生读,在点评中引导学生总结: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温馨是通过重读“浅浅的”“不甚”“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表现出。④在注意重音的同时,尝试用语音语速表现牛郎织女生活的幸福美好。⑤指名朗读好的同学读。⑥师生交流听读时的感受。点拨引导学生明确读三、四节的要领:要读得轻柔舒缓,仿佛是坐着小船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摇曳,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4)、背诵。
(四)、总结扩展,领会内涵
本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1、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事物又想另一事物,都是联想。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 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写句。
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续写下边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简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显示这点,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附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街灯——明星(人间天上:联想)
街市——物品——珍奇(物)
(想象) 由物及人
天河——牛郎织女(人) 自由幸福
(想象)
流星——灯笼
附指导朗读材料:
(1)押韵。 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换韵。第一节(星xīng灯dēng),第二节(市shì奇qí),第三节(广guǎng往wǎng),第四节(游yóu走zǒu)。
(2)节奏感强。全诗四节,每节四句,每节字数相差不多,句式比较整齐,节拍基本一样。(音步和重音符号。)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黑体字表示应读重音。)
《小小的阳光》教学设计
1. 知识与能力:熟读,理解内容,体会生动优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巧妙的构思以及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小姑娘纯洁善良的心灵,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三. 新讲解
(一)作品指南
《小小的阳光》
本选自《美德书》。《美德书》是长踞美国《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连续80多周的最伟大的励志故事宝典。这本书里,上百位智慧先哲、旷世豪、国家领袖,为孩子们娓娓道。优美而有亲和力的美德故事,在让孩子们获得内心最充实、感动的快乐的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珍贵恒久、卓越一生的美德,让孩子们终生受益。《美德书》的编撰者是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本书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人类本性中永久不变的最基本的十大美德: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诚实、信仰、忠诚。本是布莱斯德尔兄妹的作品。
(二)谋篇立意
《小小的阳光》
本通过一位小女孩埃尔莎,给年迈的奶奶带去阳光的故事,展示了孩子美好而纯真的心灵。埃尔莎看到奶奶的屋子里没有阳光,于是她便带一点阳光给她奶奶,她用衣服包住阳光,带到奶奶的房间,可阳光是包不住的,但对奶奶说,埃尔莎的眼睛和头发上充满了阳光,也就是说埃尔莎每天的问候,便是奶奶心中的阳光。
《小小的阳光》
(1)浅显的故事,蕴含着美好的品德。就记述了小女孩埃尔莎,给奶奶送去阳光的故事。通过她天真的举动,体现出孩子疼奶奶,关心长辈的美好心灵。
(2)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明白易懂。本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就讲了小埃尔莎为奶奶送阳光的天真的举动。语言也采用口语化浅显的语言,让人读之易懂。
(3)人物形象鲜明。小女孩埃尔莎的天真、活泼、可爱、可敬的形象,奶奶慈爱、和蔼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四、重难点句子导析
《小小的阳光》
“孩子,阳光从你的双眼里照出了,”奶奶说,“它们在你金色的头发里闪耀,有你在我身边,就不需要阳光了。”
导析:阳光代表着温暖、关爱、幸福、欢乐等等,奶奶从埃尔莎的眼睛里读出了这美好的东西。埃尔莎的到,使她感到温暖,给她带了欢乐,所以她说“有你在我身边,就不需要阳光了。”
《小小的阳光》
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导析:这是总结性的一段话,埃尔莎用眼睛和头发给奶奶带去阳光,也就是用她的天真和善良给奶奶带去欢乐与幸福。奶奶从她金色的头发上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从她的眼睛里读到了快乐,而这些正是一个垂暮老人所需要的。此句话也在教育孩子们,关心爷爷、奶奶们,他们太需要“阳光”了。
每天诞生一次》教案
榆中九中赵军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本作者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基本观点。
2、 能力目标:学会在比较中鉴赏不同作品的写作特色;品味中格言式句子,扶助写作。
3、 情感目标: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面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本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帮助学生摘取关键词句,鉴赏本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4、 以积累格言名句为目的,简要探讨中的哲理性句子,品位其内涵。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比较研究法;探讨拓展法。
教学时数
一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很多同学在写时,总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他们所指的“东西”实际指的是“事情”。“事情”这个词可以分为两部分。“事”是“事”,“情”是“抒情”。很多并不局限于写“事”,而是重在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和感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的,我们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欣赏。
二、 研读领会本的思想内容。
1、 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最想告诉我们这些读者的什么话?
(2)题目中的“诞生”和中的“醒”之间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2、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
(1) 找出中描述“醒”之后感受的句子。
提示:应该是“醒的一刹那——”。这其中包含着一个比喻句,形象的写我早晨醒的特殊感觉。
(2) 赏析“浑身充溢着力量和欲望——”一句。
提示:“感激”、“忽略”、“恩赐”这些词语中充满对生之喜悦的感激和赞美。
3、 请同学朗读读的第二部分。
(1) 中描述自己醒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我仿佛从死亡线上返回”。
(2) 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语言是我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显示”。
4、 请同学朗读读第四部分。
(1) 中描述自己醒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接着我静默下——”这里使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思维的“简洁、纯净、专注、漂浮、凝然不动”、“舒适、温暖”的美。
(2) 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我思故我在”。
5、 阅读第五部分。
(1) 中描述自己醒时感受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无所顾忌,酣畅淋漓”。
(2) 中描述自己感悟的句子是哪一句?
提示:“敢哭才是真性情,伟男子”。
6、 请同学朗读读第六部分。
提示:从智性的沉思转而成为感性的抒情。
三、 分析比较本的写作特点。
1、 情与理的有机结合。在中,作者用包含深情的语言描绘醒的感觉。如“仿佛从一个深黑的海里被一个偶然的浪头送回岸边那样,我被一个力量重又送回到光明的早晨”。这一句描写就抒发了作者从黑暗醒后的无以言表的愉悦之情。“浑身充溢着力量和欲望”。这一句更是对早晨充满了赞美之情。中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包含着作者浓浓的情。而“每天诞生一次”的独特感悟充斥在其中,新颖乐观,富有哲理,令人感奋。整篇就是这样把情与理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
2、 独特的写作视角。每天都是重复的现象,毫无新鲜可言,但是作者却能从全新的角度,赋予他新的内涵,提出“每天诞生一次”的新的认识和感悟,这主要于写作角度的新奇独特。在这一点上,本与《日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选取了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平凡细节,“小中见大”的表现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和理解。
四、 布置作业。
1、 积累中的格言式句子。(抄写本)
2、 完成“阅读练习探究”第1、2题。(作业本)
五、 堂总结:今天,我们将《日历》和《每天诞生一次》比较。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哲理格言等方面进行学习,了解相同的题材的异同之处,体会了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后,大家继续实践,在比较中出真知。
附:
板书设计
每天诞生一次
(其实早晨并不新鲜,新鲜的是生命在醒时的感觉)
感悟 感受
唤醒
唤醒我的是生命自身的力量 我又活过了
说话
说话是我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显示 仿佛从死亡线上追回
思维
我思故我在 思维很美
哭
敢哭才是真性情、伟男子 无所顾及、酣畅淋漓
(机)理 结合 情(趣) 人生机趣
诞生(抖落尘埃、复归本真)
列宁格勒的树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的生字词,理解内容,把握的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本的表达方式及其产生的表达效果。
3、情感目标: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在叙述中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群体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四、教学时数
1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我们远离战争、饥饿和寒冷,战争的残酷、恐怖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你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九百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辉吧。
(二)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受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三)初读,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用 线画出你不认识的字,用……线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用 画出你喜爱的句子。
1、学生读完以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
踉跄(liàng qiàng) 冻馁(něi)
2、需要积累的词语:
不堪回首 战云密布 阴云惨淡 魔剑高悬 座无虚席
(四)探究。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的第四自然段。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是用平静的笔触进行了简洁地叙述,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是哪三个细节呢?
明确: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作者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既没有女士脸上的表情,也没有寒冷对她脸色和躯体的效果,也看不出作者感情的特殊性,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看,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这真是“殊途同归”啊!
3.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学生思考并回答。
4.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5.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这句话在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6.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一点,作者又例举了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列宁格勒的人们的一些生活状况:剧照贴满大街小巷,剧院天天夜里开演,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铃声从未间断……
多么坚强高贵的人们啊,在厄运、苦难面前,他们仍从容地、有尊严地活着。这是一群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精神强健的人,正因为他们具有树一样的坚韧挺拔的精神,才有了不让侵略者前进一步的辉煌。
7.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他们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8.900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使一个又一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取暖,人们何以把树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生命是是无价的,但并不代表它是最宝贵的,正如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树的绿色是被围困的人们心中的希望,唯一的精神寄托。正是这一片绿支撑着他们熬过900个苦难的日子。
9.请同学们结合《每天诞生一次》的内容,想象一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从烟雾里透出的曙光中醒时,看到这片绿,他们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他们在醒的一刹那可能有一种陌生感,也有一丝庆幸的心理———“我又活过了?”我还活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明天还能扑向崭新的太阳,还有见到下一个黎明的希望。对他们说,生命即绿,假使有一天见不着绿了,那么,死亡也就临了。
10.同学们知道老兰的故事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盆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丝丝生活的慰藉,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而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五.阅读比较、探究
如果以《列宁格勒的树》为材料,你会如何接着写《每天诞生一次》或《日历》呢?试动笔写写看。
〔参考答案:在《列宁格勒的树》的故事里,可以找到上述两篇的种种影子,包括共同的、不同的方面。如果与《日历》接,可以放在保存岁月的最好方式是把岁月变成永久的诗篇之后,或者放在书写每一天的日历那段之后。如果与《每天诞生一次》接,可以接到扑向崭新的太阳那句之后,也可以接到篇末。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接写方式,比如也放到《日历》的篇末。〕
此项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互相解读这几篇,并不在一定要写成完全融为一体的一篇。还有,可以引用故事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只引用片断,还可以打乱顺序,比如从剧院天天开演说起。还要指导学生在叙述故事时不是原照抄,内容要适度,字要与主篇接近。
〔附〕板书设计
对比
卖房屋 没有谁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
卖首饰 没有谁试图用柴火取暖
卖家具
卖一切可卖之物
精神强健 人格高贵
辛劳的蚂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理解运用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的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本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的人的思想。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为主 讨论归纳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1时
教学过程:预习作业:
1、熟读和后寓言《蚂蚁与蚂蚱》,思考:作者笔下的蚂蚁与寓言中的蚂蚁有多大区别?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区别?
2、作者在描绘蚂蚁时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独特的功效?
3、本与《蚂蚁》一的寓旨有何区别?进而思考两位作者对待生活态度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
在错综复杂的人类世界中,要辨清事情的真伪是极其困难的,即使是伟大如曹雪芹者,也只能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掩饰内心的困惑。那么,在动物的世界中,真相是容易探究的吗?《辛劳的蚂蚁》一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1、人有“人性”,马克•吐温认为蚂蚁亦有“蚁性”。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具有怎样的“蚁性”?从中找出描写“蚁性”的关键词语并进行归纳。
明确: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非题目和后寓言所说的“辛劳”“会未雨绸缪”“备不时之需”,而是“愚蠢”的代名词,总是干一些“毫无用处”“莫名其妙”的“傻事”,仿佛“痴呆”般地重复工作,是“爱慕虚荣” ,“迷惑”世人,“蒙混”了许多年代的“欺世盗名”之徒。
2、在中作者为了刻画蚂蚁的“真实面目”毫不吝惜笔墨,他都运用了哪些手法力纠世人对蚂蚁的“过誉”?请从中找出几个语言细节加以分析。
(1)细节一:“我好像始终没出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细微理性”。
作者一开始就以这种极端的口吻给蚂蚁判了刑。为了让自己的论断显得“严谨”,他使用了铺垫法——承认蚂蚁是辛劳的,声明他指的是普通的蚂蚁,排除了特别神奇的瑞士蚂蚁和非洲蚂蚁,然后对蚂蚁予以当头痛击——“它那份愚蠢劲儿却是我瞧不入眼的”,揭示出蚂蚁的任何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非理性的愚蠢行为。
(2)细节二:“它捕获到一东西……拖着它那毫无价值的捕获物攀到了顶颠”,“它做这样聪明的事……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作者这里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对它笔下的第一只蚂蚁进行了精心刻画:蚂蚁在搬运过程中遇到障碍不绕过去,而是倒退着往上“拽”,在攀登过程中,“扯”“拉”“掀”“爬”,“有如我……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作者用了这么多动词形容蚂蚁反复、顽强但却十分愚蠢的折腾。但是作者仍不过瘾,又用了一个总结性比喻,以辛劳和徒劳之间显而易见的荒谬,把蚂蚁的笨拙、弱智表现地淋漓尽致。
(3)细节三:“小蚂蚁——觉察到我在观察……随便任何其他笨蚂蚁谁爱要的给收了去”“它在二十分钟内所从事的劳动……只是为了要让自己当着人们露一手儿”
作者再次运用一系列动词刻画他笔下的第二只蚂蚁:费劲力气把蜘蛛“举”到空中,“叼”着走,一路上“拉”“搡”“拖”“跳”,最后却随意把猎物“丢”在路当中,与第一次的描写有许多重复之处,并且再次运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从而再一次强化了读者对蚂蚁辛劳和徒劳并存的荒谬行为的认识,蚂蚁的愚蠢在读者脑中根深蒂固。
(4)细节四:“这时候它拭去脑门子上的汗……最后它停下休息”“它们揪住蚱蜢腿相反的两头……其重量足以让它们进行一番娱乐”
在这两处,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白描手法,表现了蚂蚁的自我折腾,即使合作,商量讨论,也无济于事,还把自己给弄伤了,把蚂蚁描绘地如同西方戏剧舞台上的某些喜剧角色——十分笨拙,又十分天真,傻,死心眼,一错再错,死不悔改。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类傻里傻气角色的调侃。
三、形象与思想内涵的认识提升。
通过对“蚂蚁”生活细节的赏析,蚂蚁在世人眼中的美好形象已经被“颠覆”。那么,作者真的把蚂蚁视为一不值,甚至欲除之而后快的“敌人”吗?我们能否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品出另外的一种情感呢?
明确:①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虽然笨拙弱智,但对待工作却十分认真,执着、投入、顽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另一种值得欣赏的“蚁性”。
②蚂蚁的愚蠢行为是有害的,但害处局限于本身,后果并不严重,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能博人一笑却难以引人悲伤,因而蚂蚁的结局是喜剧性的,好似生活中的调味品。
③蚂蚁愚蠢,但绝不邪恶,如两只蚂蚁合作搬运未果,虽然“上火”“打架”,但没有产生邪恶,很快又言归于好,从而显出了善良的本性。
所以,马克•吐温笔下的蚂蚁并不仅仅可笑、可悲、可怜,还有可爱、可欣赏、可敬佩的成分,实际上体现了包括马克•吐温和你我在内的人类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不仅仅可笑,而且可爱。
四、思维能力的延伸锻炼。
1、比较阅读南帆先生的《蚂蚁》与本,看看二者感情的流程是否存在差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蚂蚁》中,作者从把蚂蚁看成是神经质般的可笑和对其“英雄气概”的调侃,转为对蚂蚁生命价值的悲悯,再提升到对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生命规律的坦然揭示,情感由热情逐渐变得冷峻,体现了作者对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的冷眼旁观。
本中作者以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执着真诚形成反差,构成荒谬,前者为情感明线,后者为潜流,隐含着作者对世间万物的同情和宽容之心。
2、假设让你写类似的,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为什么?
明确:①喜欢《蚂蚁》的风格,因为它好比佛家参禅,能由事物的表象深入到实质,逐步领悟到世间生命的规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②喜欢本的风格,因为能够与中形象同悲共喜,能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既缩短人与愚蠢的距离,又能获得审美的愉悦,好像在欣赏精彩的小品,会让人联想到周围的人和自己类似的可笑可爱的经历,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五、作业:“阅读练习•探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