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8-24 12:24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第一目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教材从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全方位阐释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同时,也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各诸侯国为了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阐述了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农业生产的发展。教材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和农田施肥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的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建议教师结合史料讲清铁器的使用历史。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建议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使用的相关的史料,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然后,请学生回答:铁器和木器、石器以及青铜工具相比有什么优点?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牛耕技术,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当时,在人的姓名上把牛和耕一起使用,说明牛耕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十分普遍且十分重要。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晋国一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国语晋语》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也证实了春秋时代存在牛耕的事实。
建议教师总结: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水利灌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建议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史料,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也可以请学生结合初中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有什么重要作用?
手工业的发展。教材从冶铸、纺织、制漆等方面说明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教材重点阐述了封建生产关系出现的原因,以及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通过改革发展封建经济的愿望。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3)上层建筑的改革
教材重点讲述了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一些杰出的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变法,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用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专政。
建议教师结合教材,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上层建筑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然后,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4)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
教材分析了改革变法和战争的关系,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5)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当时,诸侯割据,不可能推行文化专制,各持一说的士人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广泛搜集法家的相关材料,设置问题:为什么法家学说在战国时期,备受推崇,并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武器?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探讨,得出结论。
第二目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稳定和巩固统治;并在争霸或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教材阐述了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改革和变法的相关内容。这些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1)春秋时期的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等诸侯国通过赋税制度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难于维持。很多地方出现了公田不治、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等井田荒芜的情况。齐国也出现了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的情况(大意是由于不想耕种公田,杂草长得非常旺盛)。为了扩大税源,增加收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辅佐,进行改革。管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井田畴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在政治和军事上,推行政军合一的国野分治制度。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赋税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战国时期的变法
教材阐述了战国变法的历史背景以及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成为一种强大的阶级力量。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奴隶制经济基础崩溃。同时,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增强在激烈兼并中的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魏国通过变法,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比较大。楚国吴起的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楚国在兼并战争中屡屡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建议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吴起变法的有关史料,让学生阅读,加深对吴起变法的认识。
第三目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秦穆公时,秦国步入了强国的行列。秦献公改革为商鞅变法创造了条件。秦孝公时,秦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孝公抓住机遇,重用商鞅进行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变法运动。
教材重点讲述了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秦穆公称霸西戎。秦国地处西陲,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献公改革。秦献公时进行的改革为商鞅变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学习。
(3)秦国的历史机遇。教材重点阐述了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改革的历史背景。秦自开国,就实行带有军事屯田性质的田制,宗法制度也不严格,各国人才在秦国都能得到重用。建议教师结合课本,提出问题:公元前4世纪,秦国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机遇?秦孝公个人在秦国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然后请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