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5-12 10:22
20世纪以来,流感病毒引发过四次大流行,均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1918年暴发的西班牙流感(H1N1),造成近4000万人死亡;1957年的亚洲流感(H2N2)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H3N2),均造成了近百万人死亡;最近的一次是2009年暴发的猪流感(pH1N1),共在208个国家得到确诊,累计1.8万人死亡。
而对于近来新发现的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毒,我们需要厘清哪些问题?
流感病毒是什么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传染病,具有季节暴发性特点。流感病毒被分为甲型(A型),乙型(B型)和丙型(C型)三种,其中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变异性较弱,通常仅引起局限性流行或散发。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性最强,主要以野生禽类作为天然宿主,由于感染能力强,较容易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后会引起严重症状,死亡率较高。
流感病毒颗粒外面有一个双层的脂质膜,在脂质膜上面含有几种不同的病毒蛋白质,其中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分别具有不同的亚型。对于甲型流感病毒,现在至少发现了16种HA亚型(H1~H16)和9种NA亚型(N1~N9),二者的不同组合将甲型流感病毒分成不同的亚型。理论上,HA和NA共有144种不同的组合,预示着可能存在144种不同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这些流感病毒表现在感染宿主类型、感染力和致病力等方面不同。
几乎所有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都可以从禽类分离得到,但大多对禽类致病能力较低,对于禽类致病的主要是高致病性H5和H7两个亚型。人型流感病毒主要是H1、H2和H3三个亚型。同时,有些流感病毒也可以感染其他种类的宿主,比如猪、马、鲸鱼和海豹等。
禽流感病毒如何向人群传播
人们通常认为流感病毒感染具有宿主特异性,不会产生跨物种传播,感染人的流感病毒通常是人型流感病毒或者是人型流感病毒和禽型流感病毒的重组毒株。然而,1997年在香港发现了18个人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病例,其中6人不幸死亡,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H5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
香港病例使得人们认识到,流感病毒的直接跨物种传播是存在的。由于H5和H7型禽流感病毒亚型都有从低致病性转变为高致病性的可能性,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体内缺乏相应的抗体存在,所以这两种禽流感病毒在感染人后往往会有较高的致病性和致死率。
自2002年起,科学家陆续发现人感染H7型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在过去10年里,人感染H7型禽流感病毒共有100多例确诊或疑似感染病例。感染人数最多的一次发生在荷兰,共有80多人感染H7N7型禽流感病毒,1人死亡,同时还导致3000多万只鸟禽死亡。
2012年在墨西哥暴发的H7N3型禽流感,是北美有记载以来在禽类中暴发的最大疫情,共有2000万只鸟禽被扑杀。此次暴发还导致两人感染,但他们并未发生发热和肺部症状,仅出现了结膜炎症。
任何一种病毒都有宿主感染特异性,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病毒能否结合宿主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每一种病毒都有自己的适宜宿主,一般不会产生跨物种传播。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比如人与禽类长期较为近距离的接触,使得禽流感病毒有机会接触到人,且有可能在禽类与人之间多次互相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属于禽类的流感病毒会发生适应于感染人的突变,比如出现了能使禽流感病毒结合人呼吸道上皮细胞膜表面受体的能力,便有可能造成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比如,猪的呼吸道内同时存在能够被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结合的受体,所以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均可以感染猪,并有可能在猪的体内发生重组,这样的重组过程也有可能使得原本只能感染禽类的病毒向人群传播。
H7N9是新型禽流感病毒吗
近期发生在我国的禽流感病例,是有史以来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毒。我们对此知之甚少。
不过,H7N9型禽流感病毒曾多次从禽类分离出来,并且已造成在禽类中的几次小规模流行。
如在2005年7月到2007年7月之间,科学家在西班牙中部不同地区采集到的绿头鸭样品中,发现了H7N9禽流感病毒;2009年2月在捷克一个自由放养的鹅农场中曾有过H7N9型禽流感病毒暴发;2009年4月,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养鸡场中鸡蛋产量出现10%~20%的下降,研究人员在这些鸡中分离到了H7N9禽流感病毒;2011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火鸡中以及内布拉斯加州的鹅和珍珠鸡中,科学家共分离到8株H7N9禽流感病毒。
近期一项实验室研究表明,H7N3和H7N9型禽流感病毒可以不需要适应过程,便可以在小鼠和雪貂的呼吸道内进行有效复制。这次研究使用的H7N9禽流感毒株是2011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鹅和珍珠鸡中分离得到的。在实验中,研究者并没有发现H7N3和H7N9在感染雪貂后能够引起明显的症状;小鼠在感染后也仅出现体重下降现象,但很快恢复,这说明H7型禽流感病毒可能对哺乳动物致病能力较低。
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的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患者年龄、发病后就诊时间和感染病毒种类等。由于缺乏研究资料,H7N9禽流感病毒对于人的致病能力迄今尚不清楚,但在本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中,重症居多,且死亡率较高。
现有资料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在感染人体后,会影响下呼吸道甚至肺深部的细胞,造成较为严重的肺部炎症,这也是病人出现重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从禽流感病毒感染角度而言,人类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存在一些区别。人的上呼吸道主要分布人型流感病毒(H1,H2和H3型)受体,而在下呼吸道则同时分布有人型和禽型(H5和H7型等)流感病毒受体。
相比上呼吸道,人的下呼吸道和肺部温度会更高一些。禽类体温比人类要高,禽流感病毒更适宜在禽类体内较高温度的环境下生存。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容易影响到下呼吸道和肺深部细胞的原因还不清楚,但可能和受体温度有部分关系。
此外,人类在首次感染新型禽流感病毒时,由于体内缺乏针对这种病毒的抗体,病毒感染后容易迅速扩增,从而对宿主产生较大伤害,这也可能导致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
H7N9禽流感病毒会造成大流行吗
大规模流感疫情的发生,除了需要流感病毒能够有效感染人并能在人体内成功复制外,还需要病毒能够建立有效的人际间传播。
病毒想要建立人际间传播,需要突破多种限制因素。
比如,病毒需要在传播媒介中较长时间稳定存在,对于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需要病毒在灰尘或气雾中保持感染力;病毒还需要能容易地从宿主体内排出,这样才能够有足够数量的病毒去感染新的个体;另外,病毒对于宿主的感染力,也就是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也会影响感染的成功率。
由于现在已知自然界存在的H5和H7型禽流感病毒还未发现在人和人之间直接传播的病例。而且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H7N9病毒可在人际间传播,所以我们不必过分担心H7N9禽流感病毒会较大规模流行。
如何提前制备预防性疫苗
传染病防控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制备高效的预防性疫苗。
在流感的研究和预防中,科学家最为头疼的问题是难以预知下一个流感病毒是什么。因为流感病毒的亚型数量太多,且病毒不断变异,同一亚型的病毒即使出现轻微突变,也有可能导致之前的疫苗失效,所以易感人群每年都需要接种疫苗,每次的疫苗都可能有所不同。
全球对于流感病毒监控主要依靠全球流感监测网络(GISN),该网络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52年建立,目前由99个国家的128个国家流感中心,以及作为核心机构的WHO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WHOCC)构成。
WHOCC主要负责全球流感监测数据的汇总和疫情分析、流感和流感大流行疫苗株的推荐,以及为全球流感防控和流感大流行提供专家支持。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CNIC)于2011年初正式成为该网络第5个,也是首个位于发展中国家的WHO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
各国的国家流感中心是整个监测网络的信息收集者,负责收集本国或地区的流感病毒种类和监测信息,并及时递交给世界卫生组织,由WHOCC对序列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给出当年可能会出现流行的推荐毒株(一般包括在人群中流行的三种最具代表性的流感病毒组合),并分发给各个国家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再由疾控中心统一安排进行疫苗生产和接种。
虽然有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监控,但由于流感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现有的预测手段还存在局限。比如,科学家仅能通过收集每年正在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对未来可能流行的流感类型进行推测,这种推测有可能会出现错误,导致生产的疫苗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未来的趋势是研发更为广谱型的流感疫苗,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接种一种疫苗便可获得对多种流感病毒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