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基因组到“人造生命” 路漫漫其修远

逍遥学能  2016-05-08 10:23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并在10年间得以快速发展。不久前,世界上首例人造细胞在美国诞生,生命科学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26日在苏州落幕的中国科协合成生物学伦理问题与生物安全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认为,从人类基因组到"人造生命",尽管前景一片光明,但仍有诸多尚未解开的技术和伦理"谜题",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2010年5月21日,《科学》杂志报告了世界上首例"人造生命"的诞生,一种由人工合成的基因组所控制产生的单细胞生物??丝状支原体。"那是一个山羊支原体细胞,但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依照另一个物种即蕈状支原体的基因组人工合成而来,产生的人造细胞表现出后者的生命特征。"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王晶在研讨会上说,这一成果是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十周年"的最好纪念,也是对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十年来生命科学发展的生动诠释。

记者了解到,首例人造细胞的诞生展示了生命科学,尤其是合成生物学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人造器官、廉价高效的药物生产、清洁并可持续的生物能源、合成攻克疾病所需的蛋白质,甚至改变人类的致病基因,等等。

"然而,这一领域仍有诸多谜题亟需破解。"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院士、研讨会主持人杨焕明说,设计、合成、装配及移植基因组的技术还不成熟,"人类只能改造生命,完全合成生命还有相当距离。"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际宾在发言中介绍,目前人类在设计环节还没有能力写出全新且能够准确表达的基因序列,而只能对自然基因进行模仿或加强。此外,在移植环节,人类还难以制造基因组生存的细胞环境。"人类对于生物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技术还远未前沿到可以‘随心所欲’的程度。"

尽管专家们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一定可以实现对微生物乃至高等动植物的定向改造,甚至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生命个体。但人类应不应该制造新的生命体?恐怖分子会不会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制造生化武器?……随之而来的伦理和安全争论呼唤着对其价值与风险的必要评估。

"在合成生物学应用真正实现之前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监管机制。这可能需要现有监管机制的协调统一和建立新的监管体系以维护公众安全。"与会的天津大学副教授宋凯建议,除加强和普及潜在风险教育外,对于任何合成生物部件和生物体,应制定详尽、准确的产品安全手册;建立交换平台,共享对于优良习惯和紧急情况处理程序的建议;同时,加大各国及国际生物安全委员会的权限和审核范围,强化对生物安全指导方针的执行力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考生物备考手册:重要知识点梳理(145)
下一篇: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同性性传播成学生染艾主凶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从人类基因组到“人造生命” 路漫漫其修远】相关文章
【从人类基因组到“人造生命” 路漫漫其修远】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