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0-02-28 16:54
有一个流传得很广的禅宗小故事:
曾经有参访者拜访南隐禅师,等访客坐定,禅师就提起茶壶往客人茶杯里倒,茶杯满了,禅师仍继续倒,茶水溢出茶杯,访客急忙提醒:“禅师!禅师!茶水已满!”
南隐禅师这才停下手,告诉客人说:“你现在的心,就像这已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下别的东西,你下次再来吧!”
如果,“装满水的杯子”,再也容不下别的东西,“一个空空的杯子,却用杯盖捂得紧紧地”,同样也装不下水。
“装满水的杯子”,经常被解读为“坚持己见、自满的人,无法听进别的看法。”;“捂得紧紧的空杯子”,则像“自卑、紧闭的心灵”,同样装不下别的东西。
不管是“坚持己见、自满”,或者“紧闭、自卑”,都是我们自己内心,选择、决定扮演的“角色”,作这类的“选择、决定”,它的出发点,多来自我们的“信念价值”。
上次我们所谈“从“感官”探索自己的“无名层次””那些参考途径,不论是“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或“味觉”,都建议从“不加任何“意义””地“听”、或“看”、或“鼻子闻”、或“皮肤触觉”、或“味觉”入门。
这些途径的重点,并不在“感官”、“觉知”本身,也不在“感官”所接收到的“纯物理讯号”,而是,我们需先学习,不加上我们自己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意义”,就是我们的“信念价值”。
如果,我们继续探讨其它““无名层次”的探索途径”,我们将发现,面对自己的“信念价值”,超越自己的“信念价值”,还是最常见的基本关卡。
比如说,我们从“情绪、感觉”探索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情绪、感觉”的背后,也来自我们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就是我们的“信念价值”。
比如说,我们从“行为”探索时,我们也会发现,我们“行为”的背后,系来自我们的“目的、欲求、想法、情绪…”,这些“目的、欲求、想法、情绪…”,也是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
比如说,我们从“环境层次”探索时,我们也会发现,“环境”本身,原本只是客观的存在,它们就像“感官”所接收到的“讯号”,完全是“不含任何意义的纯物理讯息”。
就像“什么地方人”、“那一个族群”、“财产”、“职业”…,原本是客观、纯物理的讯号,不含任何“意义”。
但是,如果我们对“什么地方人”、“什么族群”、“什么职业”、“多少财产”…,产生“好、坏”、“喜、恶”…种种想法,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信念价值”,已为它们加上了“意义”。
这些就是所谓的“百般计较”,这些“百般计较”,就是我们的“信念价值”反应。
“信念价值”本身不是坏、或错,它的力量很大,但是,因为它的特质就是“有所取舍”,所以,如果,领导者只遵循自己的“信念价值”,必然“有利也有弊”,必然“有得也有失”,追寻超越“信念价值”,探索自己“深层心灵”讯息,或许是您可以考虑的另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