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3-01-18 23:01
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第1讲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大题预测
1.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答案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阅读下列材料:?
梭伦制定的四个财产等级及其权利的分配?
500麦斗级拥有年产500麦斗(1麦斗约合52公升多)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
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官职的资格
骑士级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麦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官职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牛轭级拥有两头耕牛,其财产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麦斗农产品。享有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官职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日佣级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麦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请回答:?
(1)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的依据是什么?与凭血缘建立的等级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对雅典的哪一个阶层最有利?
(2)财产等级制度能给雅典公民带真正的平等吗?为什么?
答案 (1)财产的多少。打破了贵族靠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道路,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最有利。?
(2)不能。因为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越多,这是一种有条的平等,
而不是公民的普遍平等。?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说明商鞅实行“连坐”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3)如何正确认识商鞅变法的“严刑酷法”??
答案 (1)赞扬态度。?
(2)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3)利用严刑酷法打击了守旧势力,树立了变法的权威但又给人民带极大的痛苦,造成阶级矛盾激化,也给守旧势力以反对变法的借口。?
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是古代西方和东方比较典型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3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懒惰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之处。分别说明实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两次改革分别对本国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什么影响??
答案 (1)共同之处: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等。目的:梭伦改革,缓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挽救贵族政治面临的严重危机;商鞅变法,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
(2)梭伦改革: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讲 北魏孝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大题预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孝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 ——《魏书》
材料三 孝帝此举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孝帝在政治上将要进行哪一重大举措?他为何要这样做??
(2)材料二、三反映了人们对孝帝上述重大举措的不同态度或观点。你对孝帝这一举措持什么态度或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1)举措:迁都洛阳。原因: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军事上,时常受柔然族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位置上,平城偏北,不利于控制中原地区。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化中心,有利于改革的深入进行,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答案一:同意材料二的观点或对孝帝迁都洛阳持否定态度。孝帝迁都洛阳后,全面否定了本民族的化和历史,使鲜卑族走向衰亡。?
答案二:同意材料三的观点或对孝帝迁都洛阳持肯定态度。孝帝迁都洛阳,赢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和支持,改革取得了成功,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答案三:以上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或对孝帝迁都洛阳持辩证态度。第一种观点否定了孝帝迁都的历史作用;第二种观点忽视了迁都对鲜卑族在保留民族特色方面的消极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时,把掳掠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材料二 孝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为。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 孝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有关孝帝改革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有关孝帝改革的信息。(不得直译或摘抄原)
答案 (1)孝帝改革前,社会矛盾尖锐,奴隶制盛行;孝帝受儒家化影响较大,对儒家化的学习有很深的造诣;孝帝改革后,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服饰和饮食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2)对汉化的热爱,使孝帝在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由此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胡汉民族的融合。
3.(2008•北京综,37)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 、 。?
(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答案 (1)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2)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学家。他学识渊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了解了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
他担任地方官多年,每到一地,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曾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类别目的措施
理财富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整军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选才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
材料三 介甫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遂,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法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祸患。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答案 (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王安石勤奋好学,立有大志;注重调查,了解下情;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
(2)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免役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3)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的认识,解决内部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