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战争
逍遥学能 2013-01-18 22:59
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第二 旷日持久的战争
旷日持久的战争
战争的概况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同盟:同盟国、协约国
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三个阶段:
1914;
1915——1916年;
1917——1918年
一、欧洲的三条战线和双方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1891年到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他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其要旨在于取道比利时直取法国巴黎,速胜法国后挥师东进,打败俄国。
二、大战的第一阶段(1914)
1.西线:
马恩河战役
德----英法联军
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东线:
俄-----德、奥
东线形成对峙局面
3、战局:
“施里芬计划”破产,陷入持久阵地战
三、大战的第二阶段(1915-1916)
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①凡尔登战役
德军意图:迫法退出战争
经过:出动飞机,飞艇、毒气弹
结果:德计划失败
影响:最具决定意义、转折点
②日德兰海战:
影响:英军仍掌制海权
③索姆河战役:投入兵力最多
3、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的原因
在开战后的三年里,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从未超过十英里……防御性武器从战争一开始就优于进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在这深壕沟、铁丝网、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合的防御设施面前,却完全无效。 ——《全球通史》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过去几十年发明出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福枪、机关枪、现代手榴弹等等——在战斗中提供了空前规模的火力并对西方各军事组织提出了无法解决的问题。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人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
——《剑桥战争史》
原因:
装备因素: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
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
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