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6-03-12 10:39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从教学实际出发理性地创设情境
在刚进入课改的那段时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观摩的公开教学课也好,自己上的公开课也好,还是平时的常态课都为了迎合新的课改理念,几乎每节课都有课始或课中的创设情境。某些“情境”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促进学习”功能,反而造成了与价值指向“南辕北辙”的负面冲击,教学情境有时已经异化成为了教学现场的“漂亮盆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必须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
有效课堂教学应该创设的情境要有利于学生对认知的理解和感悟,要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有趣的情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是浅层次的兴趣———新鲜好奇;而只有合理的认知冲突才能激发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兴趣———探究欲望。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一课,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在课的开始这样设置情境,用课件出示四幅花果山上学生熟悉的建筑物、景点图片(多宝佛塔、玉皇阁、花果山上常见的美丽蝴蝶、黄蜂图)。“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关于花果山的美丽图片,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生:“这些图片都是轴对称图形。”师:“关于轴对称图形,你还了解那些知识?”生:“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样简短的情境,既能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本课学习做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了承上启下、唤醒思维、激发思考的作用,最终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感染中实现了步入新课学习的领域。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体验感悟
如“认识多边形”一课,把整节课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全班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各个程序的活动。课一开始的“认识新朋友”活动便吸引了全体学生。教师先出示学生认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猜它们还有的共同名字,再让学生动手摸这两个图形的边,体验四边形命名过程;在学习五边形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四边形折出不同的图形,发现其中有一个是五条边的,从而认识五边形;经过这些活动,再让小组合作讨论发现并命名“六边形”。认识了以上几个平面图形后,再让学生围、找、折这些图形。活动虽然用去了一定时间,但学生头脑中留下了这几个平面图形清晰而深刻的表象,课上显示“动”了,气氛“活”了,空间观念也逐步形成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多边形的理性认识也形成了。
教师应该重视合作指导。“合作学习”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更应重视教师的有效主导。教师的适度指导、巧妙点化、向导引领,是推动主体合作深层进发的可靠保证。从提高合作实效的角度看,教师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
三、从校本研究出发运用教学资源
“全省送优质资源下乡工程”于2007年底启动,至今,我市已经进入“优质资源进课堂”推进阶段。通过运用“优质教学资源”改变了教学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新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开始的备课中,不理解该怎么用这个优质资源,以至于光盘用的太多,生搬硬套,不管合适与否,一概照搬,老师只是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与光盘中的话语重复太多,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很被动。经过自己反复揣摩,觉得课堂上应该根据教材、学情的实际,优化整合,灵活运用资源;不光要用好“优质资源”,还要用好学生身边的资源、自制课件等。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合理地把握教材,利用学生自身资源,优质资源等各种资源合理组合,交错使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探索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时,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让学生动手折纸,发现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为了让学生检验一下自己的折法是否正确,截取了光盘中的演示折法这一段加以校对,使学生直观、系统地掌握了两种折法。在黑板上画长方形对称轴时,运用学生自身资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而发现画法。但学生不能系统地表述画长方形对称轴的方法,又适时地运用了光盘内容,让学生明白画的方法,并了解“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所以能画到图形的外面。整合运用资源,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从而获得成功感,不仅达到了突出本课重点,理解本课难点的目的;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