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作答历史试题时的偏差与对策

逍遥学能  2016-02-20 17:32

把同学们在作答历史试题时经常出现的偏差收集起来,并进行科学的归因是纠正这些偏差唯一有效的办法。
  一、历史概念不清导致的偏差
  同学们在作答时存在的偏差事例:
  (1) 把“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写成“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际上党的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在政治实践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会议。
  (2) 把“二次革命”写成“两次革命”。其实,在孙中山看来,1913年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后的又一次革命,所以把它称为“二次革命”。
  (3) 把周王和诸侯的关系全部理解成具有血缘关系的大宗、小宗关系。其实,与周王有血缘关系的诸侯才构成宗法制中的大宗、小宗关系,而被分封的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因与周王不存在血缘关系,所以也就不构成宗法制的大宗、小宗关系。他们之间只存在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和等级上的上下级关系。
  (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根据此规定,同学们误认为帝国议会是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的。实际上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即选举代表组成议会,掌握立法权,来限制对行政权力的滥用。“直接选举”不等于直接民主。
  (5) 把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看作是“三权分立”。实际上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运作程序方面的制衡,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它是君主专制前提之下相权间的制衡,与近代的“三权分立”不是同一个概念。
  (6) 错误地认为联邦制体现共和原则。这明显受到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同学们没有理解这两个概念就主观地认为共和制国家等同于联邦制国家。其实,联邦制反映的是国家结构,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是作为君主政体的相对面而存在的。它们在政治实践中呈现的是相互交叉的关系。
  (7) 不看变化,认为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是限制君主专制。实际上《临时约法》规定的责任内阁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限制即将上任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而临时大总统并不是君主。在此处表述为限制专制权力才准确。
  相应对策
  同学们要改变历史概念学习的方法,即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遵循一切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对具体史实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历史概念,形成动态的历史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比较,在联系和区别中进行概念学习;把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答案与正确答案放在一起,在自主、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去辨别和判断,从而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
  二、时间概念模糊导致的偏差
  同学们在作答时存在的偏差事例: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有这样一段材料:“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同学们在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造成‘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的因素”之一时形成了如下答案:闭关锁国断绝了与世界的交往。其实,鸦片战争后中国已被迫打开了国门,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内地未受到西方的影响不等于政府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且这则材料所指现象的时间是在民国初期若干年。
  (2)把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称为民族资本主义,把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相应对策
  同学们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演进过程为中心,组织简易的小专题或专门线索学习,如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和对外开放。
  三、脱离题目要求导致的偏差
  同学们在作答时存在的偏差事例:
  (1) 在直接问答中脱离题目要求导致的偏差。
  例如: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维新变法中的维新派,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派对待“西学”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同学们在回答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派对待“西学”上持有的变化态度时有如下错误或片面的答案:全盘否定;吸收和利用“西学”;全盘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对儒家文化全盘否定。其实,这里的态度是对事物的一种倾向,但题中的态度是一种对“西学”变化的态度。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派对“西学”的变化态度为:既是全盘肯定的,又是上升到思想文化领域这一深层次领域的。回答“全盘否定”是脱离题目要求,回答“全盘肯定”仅是一种态度,或一种变化的态度,而不是全部的变化态度。
  (2) 结合材料答题时脱离题目要求导致的偏差。
  例如:根据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关系的有关材料,说说这一材料体现1787年宪法的什么原则?
  同学们的答案有: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议会至上原则、共和制原则、联邦制原则。
  显然议会至上原则、共和制原则与材料没有多少关系。
  相应对策
  历史的归纳法往往比演绎法重要,要多用归纳法,除非历史结论经检验是准确无误的;历史材料往往比教材结论和观点重要,培养史证意识和“孤证不立”的意识;在答题中注意变化和变通,注意角度和层次,不能死背书本和答案;结合材料答题时不能胡乱套用现成的结论和内容,要根据提供的材料和情景回答问题。
  四、不能统揽全局导致的偏差
  例如:综合《韩非子》、古代罗马法、《孙中山全集》、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有关民主法制建设的材料,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同学们作答此题时的答案有:古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研究、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研究、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研究、古代罗马的法律研究、美国的民主建设研究,等等。
  出现上述偏差的原因之一是同学们对“综合以上材料”这一要求理解不清,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同学们缺乏综合概括事物的能力。
  相应对策
  同学们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站在语言学、逻辑学的高度培养综合概括能力;加强训练,学会从所有材料和全局的范围内整体概括和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历史问答题解题方法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保护非物质文化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考生在作答历史试题时的偏差与对策】相关文章
【考生在作答历史试题时的偏差与对策】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