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坡度设计
逍遥学能 2015-12-28 10:54
【摘要】为了让教材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有必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适度的坡度。要使课堂教学中的坡度设计比较适度,可以: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二.从教材的“再创造”出发。课堂教学中的坡度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
承认学生差异性、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的思想正深入人心。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程度不同的学生,如何才能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了让教材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课堂教学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开始逐步由小学阶段的形象思维向更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过渡,这对学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有必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适度的坡度,为学生搭建好“脚手架”。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太难固然影响学生学习自尊心;内容太易,学生学起来反而会感到“没意思”,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坡度设计比较适度,我认为可以从学生和教材两方面入手: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了解集体差异层次,面向大多数学生;二.把握教材纵横的内在联系,理解每单元、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通过这两方面确定教学坡度,从而在结构上、思想上做好“垫坡”工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把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沟通起来,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坡度设计时,应当着重考虑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前知识,以学生的基础为准绳来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坡度,避免坡度过小或过大。
例如在一堂初三的《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课中,教师出示了三道题目:⑴.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求函数解析式;⑵.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求函数解析式;⑶.已知直线过点,求函数解析式。这样的三道题目对于已经进入
初三总复习阶段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坡度明显偏小,课堂教学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并且能说出理由。教师设计这三道题,显然是为了达到全面复习知识点的目的,但是像这样重复出现同一个知识点的多道习题,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教师没有注重学生的基础,坡度设计过分追求小而全,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坡度的设计应该有所不同,一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坡度不大的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有可能难以接受。
在预备年级的一堂《线段的大小比较》课中,教师设计了一道思考题:蜗牛的家在一个圆锥形草垛母线的中点,蜗牛回家最近的路线在哪里?在这道思考题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的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但是教师显然没有考虑预备年级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知程度,将复杂的立体几何问题??圆锥截面??引入到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个原本不难理解的知识点当中,这样的坡度设计就过于拔高,对学生的帮助就不会明显。
同样是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知识点,在预备年级的另一堂课??《长方体的元素》中,教师将这个蜗牛回家的例子从圆锥体改换到长方体中,由于教师事先已经让学生知道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形,并且提供长方体实物让学生进行感性认识,所以学生比较容易就理解了这道思考题。
因此,坡度设计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基础、发展需要等各方面的因素,才有可能设计出适度的坡度。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