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辽、宋、夏的和战

逍遥学能  2015-12-16 14:30



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相同。  
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
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
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
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评价宋辽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

1、这二次和议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政权的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即使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也屈辱求和,使得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主战派受压。
2、尽管宋朝政府是以屈辱代价换来了和平局面,人民负担加重,国家财政更加困难,加剧了两宋的统治危机,但是和议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结束了辽宋、夏宋间的战争,使彼此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为各方面经济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因此,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利益上看,和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予肯定。



宋辽战争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宋对辽的战争,目的是“夺取幽云十六州”,因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在这之前,契丹政权就已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时间要比辽国晚。因此说明,宋对辽的用兵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宋军遭到失败。之后宋由积极进攻转为消极防御,即“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和镇压,这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腐朽和虚弱。
3、第二阶段:辽攻打宋是为了南下掠夺财富。辽军南下,不断威胁北宋,但最终未能打败北宋,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夏宋战争:

元昊称帝以后,不断向宋进攻。到1004年,宋夏达成和议。这期间夏宋主要战役有四次:   
1039年(宋仁宗宝元二年),西夏攻保安军,巡检指挥使狄青击败之。   
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攻延州,大败宋兵,宋将刘平、石元孙均被俘。宋派范仲淹主持对西夏战事。西夏进攻三川寨,宋将杨保吉战死。宋军攻白豹城,小胜。   
1041年(宋仁宗庆历元年),宋军攻夏,大败于好水川,大将任福等战死。夏军攻占宋丰州。   
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西夏攻宋,与宋军在定川寨大战。宋军大败,宋将葛怀敏、曹英等16人战死,损失军士9000多人,马600匹。


澶渊之盟:

1、经过: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因北宋政府没有统一的部署和指挥,各城孤军奋战,于是契丹乘虚而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逼近都城东京。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力劝宋真宗亲征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射死了辽大将。辽方担心不能取胜,于是提出议和要求,正中宋真宗下怀。1005年,双方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2、条件:一是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地是辽撤兵;三是双方立为兄弟国,各守边界。
3、评价:既要看到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更要看到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这样评价,才全面客观。


西夏的政治制度:

元昊模仿唐宋制度,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司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和监察;
地方设立州郡。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官吏;仿造汉文创造西夏文字(“蕃书”)。
结论:西夏统治者一方面在努力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创造本民族的文化。


宋夏和战:

1、宋夏战争的原因:
元昊称帝以后,我国实际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宋朝当然不能接受原来称臣的党项和自己“并建大位”。宋仁宗拒绝了元昊称帝的要求,削去他的官爵,又关闭榷场,禁止互市,双方矛盾因此而激化。从1040年开始,元昊不断发动对宋的战争。
2、宋夏议和原因:
多数战役是以宋朝的失败而告终,每次战役宋军被俘或死亡的都在万人以上。西夏虽然不断取得胜利,但伤亡也不小,又得不到实际的胜利果实。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军费,又失去了宋朝每年给予的岁币,造成财力不足;西夏境内又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物资缺乏;过去依照和约,通过互市取得的物资中断,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很缺乏,因此西夏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和互市贸易。
3、宋夏议和的影响:
宋与西夏的和约是北宋在精神上胜利了,西夏却获得了实惠。在以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宋夏人民和睦相处,有利于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



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辽宋关系:



党项族的起源和社会生活:


党项是我国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故又称党项羌。南北朝以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三省边境一带。党项族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过着“衣皮毛、食牲畜”、“不事稼穑,土无五谷”的游牧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但候草木以计时岁”。
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令赋税,也没有文字。唐玄宗时期,吐蕃强大,党项族在吐蕃的侵逼下,逐渐向今甘肃、宁夏、陕西西北一带迁徙,开始与汉族有了较频繁的接触,加速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向奴隶社会阶段过渡。唐末,党项羌已发展成为一个足以与中原地区相抗衡的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割据政权。
五代时中原多故,王命不及,党项夏州政权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不断进取,经继迁(元昊祖父)、德明(元昊父亲)两代苦心经营,其势力进一步加强,疆域得以拓展,至元昊时期,党项政权已发展成为一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完全可以与北宋、辽鼎足的割据势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铁路与公路
下一篇:如何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高中历史知识点:辽、宋、夏的和战】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知识点:辽、宋、夏的和战】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