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的认知世界

逍遥学能  2012-05-07 09:12

  了解我们「认知世界」的「三位守门员」?

  "这些认知世界的守门员本身,并无所谓好或坏。他们既是资产也是负债。

  "这些认知世界的守门员又称为过滤机制。

  "人们对如何去构成他们的认知特点,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比拟多用「删减」,有的比较偏好「扭曲」,而也有的人比较爱好用「普通化」。这些在适用上,有什么意思呢?

  "心智模式的这些过滤机制自身无所谓好坏。而且所有过滤机制都在某种水平上充任了心理防守机制。

  ◇第一个叫「删减」?(Deletion)

  "那些常运用「删减」的人会有跳跃性的思考方式,而使人很难跟得上。他们因能「删减」一些烦扰,而有很强的专一力,他们也可能很能忍耐一些生理的不舒畅。

  "我们对我们的经验是有抉择性的,而「删减」掉不要的。那些被「删减」掉的经验,不是不吻合我们要的,就是我们以为不主要。

  例如:你曾经找不到钥匙,后来又在你找过的处所找到的经验,你就知道「删减」是如何在运作的。

  "如果我们不去「删减」一些进来的感官资讯,我们会被其吞没。然而,也可能恰好「删减」掉一些我们应该要注意的。

  "如我们当下的感到为何或别人对我们的重要回馈。有时我们对别人所讲的话,只听到负面的,而删掉了正面的,甚至它们是在统一个句子里。

  "要实现一张地图,必先有所删减不可,除非想累逝世。你不可能巨细靡遗地完全叙述你的经验。因而,你开端删减一些事情。问题是你有时候也会删减掉一些重要信息。你必需有准确讯息方能正确地制造你的心灵舆图。

  "大多数人都已据说这样的语言状态,如:

  "我害怕"、"我困惑"、"我觉得困惑"或"我愉快"。

  这些语言形态会删减你所要描述的部门内容。所以,某人害怕某事,而整件事情却在所谓的"我好惧怕"的话语叙述中被删减掉了。因此,假若你想找回这个讯息,你问的应该是:"怕什么?"明确地说:"到底是什么事情使你畏惧?"类似的情形是如果有人说:"我感到困惑。"那么他必定由于某事而困惑。

  "你可以删减一些讯息,但有时候被删减的信息却是异常重要的。专业的沟通者在讯息被删减的时候必须知道是什么讯息被删减了,并在必要时应用语言工具恢复被删掉局部。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之一,是试着辨别被删去的讯息中哪一部分最重要。例如,表像系统的“策略”,如果有人说他们害怕,那么知道他们害怕什么长短常重要的。或者,如果有人说他们处在苦楚中,就必须找到他们疼痛的原因,以及何以会有这些起因产生。人们大多有这种直觉。当有人删去某些讯息,你会说:"到底他们是什么呢?"你会想要寻找失踪的讯息。

  ""人们对此已充足知道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太含混了,

  "我们并不知道人们是指谁,也许这是需要确切知道的。为了搞明白,你会问:"到底是谁?"有时候在句子中,人物完全失去了,如"知道这个是不够的。"这种叫做消极的说法。这是很好的躲避义务的方法。

  再回到本来的句子,"此"代表什么?除非先前的对话你已经清楚了,否则你要问:"他们对什么还知道得不够?"「纵使很清楚了,也值得再问一次。」

  最后,"知道"这动词也不是很明白的,你可以问:"他们如何知道的?"

  "如果我们在谈话的时候,总是追本溯源,那会是很厌恶人的,尤其简直每句话都有一些删减。然而,细节可能是重要的。如果我们不清晰它,就时常会毛病地假设它。我们以我们自己的地图,而不是说话者的地图,来弥补那失去的部分。有时说话者也不确知他们的言下之意。你的问题会赞助他们更清楚他们的原意。

  "上述最后一句,包含了比较词--更。我们使用许多比较词:

  "更好"、"最好"、"较糟"、"更多"、"更少"。

  一个比较的情况,需要有至少两项事物。知道比较的基本很重要。所以你要问:"与什么比较?"比如有人说:"我表现得比较差。"跟什么比很差?你理想的表现是什么?你昨天的表现?专家的表示如何?不切实际的比较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不快。有一个很有效的让自己懊丧的方法是将自己与想象的且无法达成的理想比较,觉得自己真苯,赶不上那些标准,然后又删掉你使用的尺度,你就可以认为很糟,而又无法消除。

  "鼓励自己,仿佛让自己与吸惹人的将来相比,而不是去与他人比拟。要评判自己的提高,是将自己目前与当初开始时相比。

  ◇第二个叫「扭曲」?(Distortion)

  "很会「扭曲」他们的休会的人,会一直地因他们对你的言行的诠释方法,而让你惊奇。他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你素来不会想的因果连结。他们可能做不寻常的衔接,并从你的话,推上演你的思维与感触。他们也可能会很有创意。艺术、音乐及文学都要用到「扭曲」。「扭曲」才干发明出唐老鸭、米老鼠…..。

  "我们改变我们的经验,以放大或打消它且以不同的角度看它,就像是从凹凸镜看。

  "同样的,假如我们没有「扭曲」的才能的话,也会窒息掉我们的创意。

  例如:当你打算要从新装璜时,如能当时就可想像到,屋子装璜好时,会是什么样子,会很有辅助。这就是感官的「扭曲」。

  "但假如你将别人以某种方式看你,想成他在瞧不起你,你很可能是在「扭曲」他看你的意思,因此也会「扭曲」了你的反映。空想树立于理想之上。

  "我们可以去掉过程并将其变为事物来扭曲事情,这样建破起来的名词叫做"名词化"。我们有很多重要的观念是名词化的:爱、正义、教导、信念、挑选、配合、害怕…扭曲的意思就是,这些名词其实是动词乔装的,过程半途被解冻掉了。名词化的问题是,它们变成静态及无法更动的。比如有人说:"这个关系已经结束了。"可以将这个关系转回到过程,即问:"我们是怎么没关系了?"以找出说者的意思。

  "下列还有一些有言外之意的扭曲「隐含条件」。人在谈话的时常常有弦外之音,找出来后,会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的世界模型,听出那些假设的东西。要找出来的方法是问问自己,要让那话有意义,什么东西还没有说出来?好比说:

  「他就像你其他朋友一样愚钝。」这就是假设你所有其他的友人都是敏感的。

  "「请不要像上次我们讨论时,那样无理取闹。」假设你上次无理取闹以及我们上次已经探讨过这主题。

  "「你要当初付我钱,仍是等一下付?」假设你是会付我钱的。

  "「为什么这个这么难题?」假设这原来就是艰苦的。如果你去答复他的为什么的问题,你就是在增强他的假设。

  以为什么开始的问句,经常以将你的注意力由假设转到理由的方式,来暗藏它的假设。

  ◇第三个叫「类推」或叫「一般化」?(Generalization)

  "常作「一般化」或「类推」的人,可能对自己很确定(或非常不肯定)。世界在他们看来,可能是很单纯的。他们住在一个黑白明显的世界,假如经验不是这样就该是那样,则灰色地带很难存在。

  "他们也可能有良多行动准则来应答不同的情境。科学法令都是类推出来的,而迷信办法是很好的功课方法:试验,由成果来「类推」,但也永远都筹备好,在面对例外时,神经语言学,就要改弦易张了。

  "我们对咱们经验中的某部份,当为是事件的全体,而疏忽了可能的例外。这对我们在面对一个情境时,能够从我们从前在相似的情境中,所学习的经验,很快的反响,是很有用的。

  "但是,如果我们「类推」过错或没对新经验开放的话,可能会变成问题。

  信心就是一个很好「一般化」的例子。

  "当你在做「类推」(一般化)时,你是想懂得外界,潜意识检测法的几个步骤,并知道什么是可以等待的。

  "这意谓着,当你看到一个跟你从前看过完整不同的把手时,你不须要很迷惑地退下来。你晓得那仅是另外一种的把手罢了。

  "「一般化」是我们如何学习的基础部份,但是同样的程序也会招来大灾害。

  "假设你有一段不幻想的密切关联的经验。你依据这教训而「类推」,这世界上的人都一样,不值得信任。你这个「个别化」的设法,可能会中断了你再找到一位例外于上述主意的另一半的机遇。

  "像「所有」、「永不」、「总是」、「每一次」这类的字眼是概括性的,它们不否认例外。它们局限、简化了我们对世界的见解,而不是世界本身。比如说:

  1.我永远都没措施做这事。

  2.没有人在乎。

  3.当我需要你时,你总是不在。

  4.人类并不是善良的。

  5.西餐是贵的。

  "另外一个一般化的例子是,我们如何以「应该」、「必须」来管制我们及别人。有时候并不真正的必要性。要找出其必要性,可以问:"如果我没有做那些事,会怎么样?"比方说:"你应当另外找个工作。""如果没有找,则会怎么样?"找出那成果,它们可能是真的不高兴的,或者只是设想的。我们有时被那些管制性的字眼所催眠,所以想都不想就去服从了。

  "也有背面的规矩:「不该」、「不要」、「不能」是更强的标准。有一些是真正的生理上的制约:"我无法跳高20米。"其他未经测试的信念。比如说:"我不能改变"或"我无法找它"。要冲破这点就问"什么拦阻了你?"这种问法,可以改变焦点,由被卡住的地位前进到某个目标以及排除可能阻拦路的东西。

  "我能及你能是授予力气的字眼,除非那些目的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能将「必要」、「应该」这种词改为「能够」是很好的。所以"我必须做好"变成"我能做好。"这种重新更动是你能替自己或者他人做的最有气力的改变。

  语言的抒发:

  "NLP认为这三位守门员(过滤机制),将外部的感官经验转化为内部的表象。而当我们使用语言时,它也转化我们的内部表象。首先我们「删减」、「扭曲」及「一般化」我们的经验。而后,当我们取舍用语,以描述经验时,也再次「删减」、「扭曲」及「一般化」那经验一次。

  "当我们讲话时,原始经验的丰润,已被紧缩成文字的线型点滴,而那进程比读这段描写的时光还短。所以禅宗有"文字障"一说。

  "书面语的语言,是地图的地图,已离感官经验两个档次了。

  "这个世界本来都没有任何特定意涵(标签)。是我们将其贴标签,而有时,我们还忘了是我们自己贴的呢!我们可能会对我们的经验贴错标签,而又让它来引诱我们的行为。

  "举例来阐明,一个人说他不喜欢"风行音乐"。这是一个正常化的例子,而文字变成了替换物及阻碍,使其无奈去听一些其余型的音乐。有时,我们也会被更改名称所愚弄,以为这样,事实就会转变了。

  "语言虽不会决议思想,但它会传输思想。文字可以不含任何感官经验。它让我们可以尽情地表白我们想像的世界。这项工具是让我们可以纵情幻想、联想、发明,创作诗及文学,及超出我们本人,去拓宽我们的地图。独一的危险就是也可以使之限度及贫乏我们的地图。

  "应用文词可以发生一个更自在、丰盛及令人满足的世界模型或世界观。我们可以进行「逆向工程」,将语言回溯到原始的经验。

  我们可以用三种语言归类方式,来摸索及影响经验:

  "语言虽不会决定思想,但会传输思想,固然我们常常以为文字有固定的意思,实在不然。

  首先?很少的文字与其所描述的东西有显明的关联。

  第二?词语的意义是来自于我们生涯的经验。因此,同样的文字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光看看我们讲的词语,就可洞知我们是如何删减、扭曲和演绎我们的经验。

  "首先,我们可以问一些问题,将语言与思惟连接起来,并回到感官经验。这样会防止陷入认为文词就是经验的想法。

  比如说,当有人对你说:"这里的人都不友善。"这是个归纳,而你可以问个具体问题,像:"你是说每一个人?这里一个友善的人都没有?"这样会帮助这位说话的人,看到自己的归纳以及他原来的经验,毕竟是什么。他会去看具体的例子。

  "这在NLP里叫做「向下归类」,由一般性的案例移向具体的个案,学术名称是"后设模式"。

  "第二个使用语言的方法是,从具体例子依向一般的例子。我们可以使用一些非常容纳及隐约的语言,让其他人可以找出就那话而言,合适他个人的意义来。这叫做「向上归类」,由个案移向比较一般性的案例,学术名称是"米尔顿模式"

  "最后一个方式是「侧向归类」,就是以一个经验与另一经验比较。这是属于「隐喻或比方」的范围,你以比较来说明、暗示跟揭示。

  归类:(Chunking)

  "可以很容易地,在事情或观点间,由一般的移到详细的,或反之,是很有用的,它能让你只留神在恰当大小的讯息上,并能控制之。

  "当某个概念,以很普遍,普遍性地浮现时,我们可能会被冲昏了头。相反地,如太小时,又会让我们见树不见林,眼光如豆,只侧重在细节上。所以能很优雅地将资讯的大小,调剂在最适当的范畴内,是很有用的。

  大块的?(BigChunk)

  "大块的是指无比大的框架及十分广泛化的资讯。有人以大块的方式在思考,老是在谈概念的,或者也是以很形象的用语在谈。

  小块的?(SmallChunk)

  "小块的是对于细节的,资讯分为越小块,则越重视细节。有人如以小块的方式在想思考,如会计职员,则会关怀那些细琐的货色。

  向上归类?(Chunkingup)

  "这会将你导向更广泛的参考框架去,也会领导你到更高的从属等级。

  「这个案例是属于什么更大的聚集?」

  例?桌子→家俱(向上)或听音乐→运动(向上)

  「向下归类」?(Chunkingdown)

  "这会导向较小的框架且对细节更注意,《唤起心中的巨人》之十八,它也会将你带至较低的附属等级。

  「这个案例的详细例子为何?」

  例?餐桌←桌子(向下)或听莫札特的音乐←听音乐(向下)

  「侧向归类」?(metaphor)

  "这会带向一个类似的或类似的框架,你会坚持雷同的从属等级。

  「这有什么类似的例子?」

  例?沙发←桌子→椅子(侧向)或慢跑←听音乐→读书(向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4509422@qq.net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理解语言
下一篇:NLP助你轻松快乐成功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NLP的认知世界】相关文章
【NLP的认知世界】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