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2-03-05 17:28
生物学者对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相称感兴致。天寒地冻中的北极熊须要坚持体温 ,全身长满稠密的毛 ,所有容易散热的部份,包含耳朵和鼻子都演化到最小程度 ;蛰伏期间,不吃不喝 ,全靠体内特有的性能,将尿素转换成蛋白质和水。生物的适应才能是怎么取得的?是由先天基因遗传,透过基因渐变、天然抉择?仍是由后天学习 ,不断累积经验、深入潜意识里?这始终是争辩的焦点。
贝特森以为,这并不是“只能是其中之一”的问题,问题应该这么问:基因遗传能影响到什么地步?后天学习又能学习到什么地步?
田径一百公尺的竞赛,我们可能透过不断的训练、饮食调节、环境前提搭配等等 ,一直晋升速度 :从 12 秒缓缓减少到 10 秒甚至 8 秒多。然而,我们不可能在 6 秒内跑完一百公尺 ,那是豹的速度。基因和学习是不同层次的逻辑类型,学习可以提高,但能先进到什么水平,则受到遗传基因“后设值”的局限。( 贝特森 ,3003 ,页240) 。这个后设值会 “限定”、“框架”学习的范围和品种。人类不可能逾越基因遗传所限的阀值,跟豹一样跑跳。在学习方面,也是有良多层次的不同。贝特森将“学习”界定为“有所改变”(Bateson, 1983:283) ,下列简述之:
(1)零学习(zero leaning) :对雷同反复刺激的一贯性反响 ,个体简直不什么改变 ,习惯于该项刺激,不再显明夸大地反应 ,此种反映多以遗传为主 。例如 :我学到只有闻声工厂的哨声 ,就晓得当初是中午十二点钟 。零学习的特点是,无奈透过“试误”(trial and error)来学习。Bateson, 1983:283-286) 。也就是说,就算这次的毛病产生了 ,也不会使得下次的成功机率更高 ,过错的经验对技能的养成并没有辅助。刺激和反应都是在十分有限的规模之中 ,在这个范畴里,胜利的机率多少乎百分之百,但在更大的脉络里会见临失败。
(2)学习一(learning Ⅰ):即零学习的改变 。透过试误 ,个体养成对特定刺激的特定习惯性反应 ,由嘉奖或处分所强化而学来 。(Bateson, 1983:287-292) 。在学习一里 ,不仅是简单的 “刺激-反应”,还加上 “强化”。因为有奖励或惩罚的强化脉络 ,可以将个体导向对特定刺激发生特定的反应 。例如试验室里的狗 ,如果他闻见食物就流口水,那么这是零学习,如果他学会听见聆声就知道立刻会有食品,改变成听见聆声就流口水,那么这是学习一。
(3)学习二(learning Ⅱ) :学习一的改变 。不只能解决特定 “个别”问题,更能解决特定“种类”的问题,是逻辑类型的跨越。有能力学习去学习(learn to learn) ,甚至养成处置相似种类问题的习惯方式,以节俭脑力和试误的时间。(Bateson, 1983:292-301) 。在学习一里,个体需要奖励或惩罚的强化来学习 ,但在学习二里 ,即便这些奖励或惩罚消散,个体还是能够“自行生效”(self-validating) , 养成特定的行为模式。
(4)学习三(learning Ⅲ) :学习二的转变 。攻破在学习二中养成的习惯 ,不受限于久长学习教训的束敷。可以反思不经检视的长久习惯 ,也可能更快地养成新的习惯。(Bateson, 1983:301-306)在此,咱们简略的划分贝特森指出的各种学习,以便利懂得其中的差异:
零学习:个别的“刺激-反应”模式
学习一:个别的“刺激-反应-强化”模式 (零学习的改变)
学习二:种类的“刺激-反应”模式 (学习一的改变)
学习三:种类的“刺激-反应-强化”模式 (学习二的改变)
让我们先将“零学习”与“学习二”来比较。两者都是不需要“强化”作用的学习 ,都是养成的习惯 ,比较深入的 、固定的。两者的状况也很类似 ,都是做作而然的 ,不经检查的 。两者的差别在于 ,零学习的刺激反应是个别的、特定的;而学习二的刺激反应则是倾向种类的、正常的,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学习二相对而言较困难。我们再拿 “学习一”与“学习三”来做比较 。两者都需要 “强化”的过程,也需要 “试误”的过程,个体需要保持弹性(flexibility) ,第九类型的学习方式。学习一和学习三的成功,仰赖于试误过程中的失败经验 ,在失败的经验中学习到新的脉络,树立新的行为模式 。
两者的差别在于 ,学习一是个别的 、特定的行为改变 ,NLP,而学习三则是种类的、普通的行为改变。学习三相对而言较为困难。藉由以上这样简单的比较 ,我们发明 ,贝特森说“学习等于改变”,这句话的意思是“多重的”。改变有所谓简单的改变和庞杂的改变:从“特定的行为,到特定行为的脉络”,或从“特定行为的改变,到某一种类行为的改变”,都是逻辑类型的跳跃 。贝特森提示我们 ,在研讨学习的行为时 ,应当留神不同层次逻辑类型的改变。计算机 、动物和人类 ,都能学习 ,然而能学习到什么田地,又有所不同。不同物种的学习,又受限于不同基因的后设值局限。学习是一种 “沟通”的景象 ,永远是人跟人之间,个体跟环境之间的现象。个体必须跨越事物既定的脉络 ,打破自我习惯特质的设限 ,才干到达更高层次的学习 。假如无法跨越从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无法学会解决新的困难 ,则会陷于 “双向系缚”的窘境 。贝特森常提到“学习的双向系缚”意思是指 ,九型人格中七号精彩案例分享,一方面,个体无法跨越事物既定的脉络 ,例如从个别音符到整体旋律 ,从个别事件到个别种别事件 ;另一方面,受制于原有固定的 、习惯的行为模式或思考方法,因此无法战胜新的困难。
从基因遗传到后天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有好多重的逻辑类型。简单来说,有些部份是相对固定的 、深刻的,贝特森借用盘算机工程师的术语说这是 “硬植程式”(hard programmed) ,比较缺少弹性的 ,难以改变的习惯或特质 。例如堵截一根手指头不会再长出另一根手指来 ,或自行生效难以改变的个人特质。另外一些部份则相反,是相对照较不固定的、可回溯的(reversible) ,能够自我调节的(self-corrective) ,存在弹性较轻易改变。例如晒黑可以再白回来,登上深谷会呼吸急促,回到平川则恢复等等。(Bateson, 1991:285) 。当环境改变,生物也会改变本人来因应环境。有些改变是绝对简单的,而有些改变则相对难题 。有些改变可以学习,有些改变则必需经由相称长时光的演变进程。被固定的部份比拟难改变,不论是基因遗传或者后天学习养成的习惯跟行动偏向,它们是在比较“后设的档次”。要嗜酒成性的人戒酒很艰苦,由于他养成的习惯太深入。要改变西方人二元对峙的思考习惯也很困难 ,因为它深植在西方文明里,自行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