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河南省南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生物

逍遥学能  2018-10-03 03:48

河南省南阳市2019届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60分)
1.下列有关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霉菌、乳酸菌都是真菌,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酵母菌、硝化细菌都不含叶绿素,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 蘑菇、大肠杆菌都是异养生物,都有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D. 黑藻、小球藻、发菜都有细胞壁,都含有DNA和RNA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1、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解答: 解:A、乳酸菌都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增殖,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错误;
B、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B错误;
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内质网,C错误;
D、黑藻和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发菜属于原核生物,它们都有细胞壁,都含有DNA和RNA,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孟德尔遗传定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所涉及生物的类型,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碳链是构成细胞中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骨架
  B. 受体、酶、tRNA等物质的功能都具有专一性或特异性
  C. 线粒体、核糖体、染色体、叶绿体等结构中都含有DNA
  D. 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活细胞内都含有磷脂
考点: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分析: 碳元素具有4个共价键,易形成碳链,是构成细胞中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叶绿体和线粒体含有DNA,核糖体不含DNA;受体、酶、tRNA等物质均与特定的物质相结合,其功能都具有特异性;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活细胞内都含有磷脂.
解答: 解:A、碳元素易形成碳链,是构成细胞中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基本骨架,A正确;
B、受体、酶、tRNA等物质均与特定的物质相结合,其功能都具有特异性,B正确;
C、核糖体不含DNA,C错误;
D、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物质,活细胞内都含有磷脂,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3.下列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 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C. 用于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同样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D. 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可以使用差速离心法
考点: 细胞膜的制备方法;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 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菌存在促进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3、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材料应该是能进行细胞分裂的材料,如洋葱根尖细胞,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因此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4、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可以采用差速离心法.
解答: 解:A、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对DNA分子的结构进行研究,B错误;
C、洋葱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因此不能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C错误;
D、可以用差速离心法获取纯净的细胞膜,D正确.
故选:D.
点评: 对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研究DNA分子的结构的方法和细胞膜提取实验的记忆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4.有关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胰腺细胞中核糖体数量相对较多
  B. 无核的红细胞适于携带运输氧
  C. 叶绿体类囊体膜面积大利于固定CO2
  D. 线粒体内膜上蛋白质分布较多

考点: 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分析: 本题是对核糖体的功能、红细胞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性考查,回忆核糖体的功能、红细胞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解:A、胰腺细胞中能合成分泌蛋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因此胰腺细胞中核糖体数量相对较多,A正确;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有利于氧气运输,B正确;
C、类囊体膜的光反应的场所,二氧化碳固定属于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错误;
D、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线粒体内膜的功能复杂,蛋白质的含量较多,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的理解并形成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5.如图是人体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性激素的合成是在④上进行
  B. ①③④⑤的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
  C. ⑦与某种RNA及核糖体的合成有关
  D. ⑧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作用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1、分析图形:①是线粒体、②是中心体、③是核糖体、④是内质网、⑤是高尔基体、⑥是核孔、⑦核仁、⑧是细胞膜、⑨是核液.
2、合成脂质的场所是内质网.
3、细胞膜的功能包括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答: 解:A、性激素的合成是在④内质网上进行,A正确;
B、③是核糖体,没有膜结构,B错误;
C、⑦核仁与某种RNA及核糖体的合成有关,C正确;
D、⑧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动物细胞的示意图,考查细胞膜的功能、脂质的合成场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注意知识点的联系,例如:核仁的作用是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真言核仁也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这样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6.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于肺泡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
  B. 真核细胞中存在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它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 科研上鉴别细胞死活可用台盼蓝染色,凡是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表面的AFP等蛋白质会增加
  D. 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消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考点: 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 1、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4、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解答: 解:A、硅肺是肺部吸入硅尘后,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能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出来,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功能受损引起,A错误;
B、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其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
C、由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用台盼蓝染色进行染色,凡是活的动物细胞均不能被染色,而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因此鉴别细胞死活可用台盼蓝染色;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表面的AFP等蛋白质会增加,而糖蛋白等物质会减少,C正确;
D、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消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癌变和细胞凋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识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明确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科学家将水稻和番茄分别放在含Ca2+、Mg2+和SiO44+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水稻吸收Ca2+、Mg2+的速度与吸水的速度相同
  B. 番茄从培养液中吸收Ca2+,而从体内排出SiO44+
  C. Ca2+和Mg2+的跨膜运输可以是逆相对含量梯度的
  D. 水稻和番茄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由浓度差决定

考点: 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与初始浓度相比,培养水稻的溶液中镁离子、钙离子浓度增加,而硅离子浓度显著降低,说明水稻大量吸收硅离子,而吸收钙离子、镁离子较少;与初始浓度相比,培养番茄的溶液中镁离子、钙离子浓度降低,而硅离子升高,说明番茄大量吸收钙离子、镁离子较多;吸收硅离子较少.
解答: 解:A、由题图知,与初始浓度相比,培养水稻的溶液中镁离子、钙离子浓度增加,说明水稻吸收Ca2+、Mg2+的速度与吸水的速度不相同,A错误;
B、由题图知,初始浓度相比,培养番茄的溶液中钙离子浓度降低,说明番茄大量吸收钙离子,而硅离子升高,但是不一定是从体内排出SiO44+,可能是吸水的相对速率大于吸收SiO44+的相对速率,B错误;
C、植物对Ca2+和Mg2+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过程,可以是逆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运输,C正确;
D、水稻和番茄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由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能量决定,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吸收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利用相关信息结合根对矿质元素和水的吸收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19•禹州市一模)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处于各时期的细胞可能出现在同一视野中
  B. 用淀粉、蔗糖酶和淀粉酶探究酶专一性时,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C. 可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D. 用秋水仙素处理洋葱根尖,可诱导洋葱根尖伸长区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考点: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和观察,最后观察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处于各时期的细胞可能出现在同一视野中.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其中专一性可以通过两种底物和一种酶或一种底物两种酶来验证;酶的活性易受温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可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但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可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因为温度本身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据此答题.
解答: 解: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处于各时期的细胞可能出现在同一视野中,其中处于间期的细胞最多,A正确;
B、用淀粉、蔗糖酶和淀粉酶探究酶专一性时,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鉴定,看淀粉是否被水解,B正确;C、可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但是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正确;
D、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根据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状态,而伸长区细胞已经失去分裂的能力,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洋葱根尖,可诱导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而不能诱导根尖伸长区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次离开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9.如图是外界条件对植物呼吸速率的影响曲线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从甲图可知细胞呼吸最旺盛时的温度是B点对应的温度
  B. 乙图中曲线Ⅰ表示有氧呼吸,曲线Ⅱ表示无氧呼吸
  C. 曲线Ⅰ表示的生理过程所利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
  D. 曲线Ⅱ最终趋于平衡,可能是受到温度或呼吸酶数量的限制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细胞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增强,B点细胞呼吸速率最大,该点对应的温度为细胞呼吸的最适宜温度,超过最适宜温度后,随随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降低;图乙是细胞呼吸速率随氧气浓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曲线Ⅰ随氧气浓度升高呼吸速率逐渐降低,直至为0,因此Ⅰ为无氧呼吸曲线,Ⅱ曲线随氧气浓度升高,呼吸速率升高,当氧气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细胞呼吸速率趋于平衡,因此Ⅱ为有氧呼吸的曲线.
解答: 解:A、分析题图甲可知,B点呼吸作用相对速率最高,该点对应的温度是细胞呼吸的最适宜温度,A正确;
B、分析题图乙可知,Ⅰ表示无氧呼吸,曲线Ⅱ表示有氧呼吸,B错误;
C、不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利用的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C正确;
D、分析题图乙中的Ⅱ曲线可知,当氧气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随氧气浓度增加,呼吸作用速率不再增强,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温度或呼吸酶数量的限制,D正确.
故选:B.
点评: 对于温度和氧气浓度对于细胞呼吸速率的影响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是在一定温度下测定某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装置(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不考虑装置中微生物的影响)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NaOH溶液,可用于测定种子无氧呼吸的强度
  B. 烧杯中盛放NaHCO3溶液,可用于测定一定光强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C. 烧杯中盛放清水,可用于测定一定光照强度下真光合速率
  D. 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清水,可用于测定种子有氧呼吸的强度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解答: 解:A、种子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故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NaOH溶液,不可用于测定种子无氧呼吸强度;但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故在遮光条件下,烧杯中盛放NaOH溶液,可用于测定种子有氧呼吸强度,A错误;
B、烧杯中盛放NaHCO3溶液,NaHCO3溶液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消耗的氧气量则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故能用于测定一定光强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B正确;
C、一定光照强度下,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故烧杯中盛放清水,不能用于测定一定光照强度下真光合速率,C错误;
D、在遮光条件下.植物能进行有氧呼吸,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等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故烧杯中盛放清水,不能用于测定种子有氧呼吸的强度;但种子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但会产生二氧化碳,故可以测定种子无氧呼吸速率,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光合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11.(2019•朝阳区二模)如图分别为两种细胞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a表示线粒体,[H]与氧结合形成水发生在有折叠的膜上
  B. 图b表示叶绿体,直接参与光合作用的膜上有色素的分布
  C. 两图所示意的结构与ATP形成有关的酶都在内膜和基质中
  D. 两图代表的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并可共存于一个细胞

考点: 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图中显示ab都具有两层膜.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中;b中内膜光滑,有类囊体,是叶绿体.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为上面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解答: 解;A、a为线粒体,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A正确;
B、b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有光合色素,发生光反应,B正确;
C、线粒体的基质和内膜上分布发生了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都可产生ATP.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发生光反应阶段,可合成ATP,用于暗反应.叶绿体基质,不能合成ATP,只能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C错误;
D、线粒体中发生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叶绿体发生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两者可共存于同一个细胞中,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2.选用下列哪种方法,可以判定植物分生组织细胞的部位(  )
  A. 有蛋白质的合成 B. 有RNA的转录 C. 有DNA的合成 D. 光合作用旺盛

考点: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分析: 分生组织细胞是不断分裂的细胞,而细胞分裂所表现的特有的特征是组成染色体的DNA进行复制.
解答: 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则几乎活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故A错误;
B、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需要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故B错误;
C、分生组织能进行细胞分裂,故有DNA的复制,故C正确;
D、光合作用旺盛的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是分生区的细胞,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3.如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 装置乙在Ⅲ处可检测到有酒精生成
  C. 装置乙中应让Ⅱ先放置一会再与Ⅲ连接
  D. 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Ⅰ处的CO2

考点: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有氧呼吸装置,乙表示无氧呼吸装置.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甲、乙装置分别用于检测有氧和无氧条件下是否产生CO2.
A瓶加入NaOH溶液,可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C、Ⅲ瓶用于检测CO2的产生.Ⅱ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Ⅲ瓶,这是为了消耗掉瓶中的氧气,创造无氧环境.
解答: 解:A、酵母菌不会光合作用,故无需在黑暗进行,A错误;
B、装置乙在Ⅲ处可检测到有二氧化碳生成,酒精要提取Ⅱ处培养液检测,B错误;
C、装置乙中应让Ⅱ先放置一会消耗氧气,创造无氧环境,C正确;
D、装置甲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外界空气的二氧化碳,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酵母菌呼吸作用的条件.
 
14.为探究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离体培养的成熟水杉细胞质壁分离的影响,将细胞分别移至不同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3天,结果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 结果
NaCl 植物生长调节剂
1 + ? 部分细胞壁分离
2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3 ? ? 细胞正常,无质壁分离
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浓度为100mmol•L?1,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为10?3 mg•L?1;“?”表示无添加.
  A. 水杉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B. NaCl为自变量,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因变量
  C. 质壁分离的水杉细胞液泡体积变小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NaCl引起的水杉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

考点: 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 据题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即NaCl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因变量是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否,且植物生长调节剂对NaCl引起的水杉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
解答: 解:A、成熟的水杉细胞具有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因此放在低浓度或高浓度溶液中,就会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A正确;
B、据题表分析,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另添加的成分,即NaCl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因变量是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与否,B错误;
C、发生质壁分离时,由于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不断失水,导致液泡的体积变小,C正确;
D、由对照实验①②可得,植物生长调节剂对NaCl引起的水杉细胞质壁分离有抑制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相关的探究实验,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5.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1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清晰、柔和,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此时,除调节细准螺旋外,还需要调节反光镜(或亮度调节钮)和光圈.正确的操作是(  )
  A. 用平面镜(或调低亮度)、光圈缩小 B. 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光圈放大
  C. 用平面镜(或调低亮度)、光圈放大 D. 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光圈缩小

考点: 细胞观察实验.
分析: 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
解答: 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是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高倍镜),镜头透光直径越小,造成通光量变小,照在细胞单位面积上的光能就越少,感觉就是视野变暗.所以在1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清晰、柔和,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时应将视野调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将视野亮度调得亮,应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光圈放大.
故选:B.
点评: 本题借助细胞观察实验重点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和操作,难度不大但要熟练掌握.
 
16.下列关于细胞及其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
  B. 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全面化,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
  C. 细胞衰老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遗传物质均发生变化
  D. 人、动物体的遗传物质在致癌因子作用下突变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考点: 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的分化;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 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人体是多细胞个体,细胞衰老和死亡与人体衰老和死亡不同步,而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解答: 解:A、细胞凋亡受遗传物质的严格控制,并且在凋亡的过程中存在基因表达,A正确;
B、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提高细胞代谢的效率,B错误;
C、细胞衰老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均发生变化,但遗传物质并未改变,C错误;
D、人、动物体的遗传物质在致癌因子作用下由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为癌基因,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7.医学界早已知道,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需要吸收更多的葡萄糖才能维持生长.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如果限制体内谷氨酰胺的含量,就可以是肿瘤细胞无法正常吸收葡萄糖,从而抑制它的生长.以下不能从题意中得出的结论是(  )
  A. 切断肿瘤细胞的“糖路”,可达到“饿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B. 糖类是包括癌细胞在内的所有人体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C. 增加葡萄糖的摄入可使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含量高于正常体细胞
  D. 谷氨酰胺可能是用于合成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载体蛋白

考点: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癌变相关知识.
癌细胞的特征有:无限增殖,改变形态结构,易分散和转移,常有“多极分裂”现象,对不良的环境一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等.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解答: 解:A、切断癌细胞的“糖路”,癌细胞缺乏能源供应,可达到“饿死”癌细胞的目的,A正确;
B、癌细胞需要更多的葡萄糖才能维持生长,糖类为主要能源物质,为癌细胞的生长提供能量,B正确;
C、葡萄糖的功能是提供能量,且癌细胞的糖蛋白水平低于正常体细胞,C错误;
D、如果限制体内谷氨酸胺的含量,癌细胞就无法正常吸收葡萄糖,说明葡萄糖进入癌细胞依赖氨基酸的含量,而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则葡萄糖进入癌细胞需要载体蛋白,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运用的能力.癌症的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吸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都可以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
 
18.(2019•托克托县一模)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和pH是自变量
  B. 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正方体琼脂块的体积是无关变量
  C. 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
  D. 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酒精是无关变量

考点: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分析: 自变量通俗的讲,就是人为改变的量.例如探究PH值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要设置不同的PH值溶液,这是人为设置的,那它就是自变量.随着自变量而变化的就叫因变量(该实验中酶在不同的PH溶液里的活性不同,你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生成情况判断,那就是因变量.比如过氧化氢酶在不同的PH条件下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那气泡的多少就是因变量).温度为无关变量,但是对照实验要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所以除了单一变量外,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一致.
解答: 解: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pH是无关变量,A错误;
B、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正方体琼脂块的体积是自变量,运输速度是因变量,B错误;
C、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生长调节剂的浓度时自变量,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C正确;
D、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氧气是自变量,酒精是因变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 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中的变量的控制,以及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区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9.如图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的曲线和各分裂之间的对应关系图,其中错误的有(  )

  A. 2处 B. 1处 C. 0处 D. 4处

考点: 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 分析曲线图:①所处的阶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②所处的阶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③所处的阶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④所处的阶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⑤所处的时期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 解:①处表示有丝分裂前期,此时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①错误;
②处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且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②正确;
③处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此时同源染色体应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③错误;
④处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④正确;
⑤处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⑤正确.
综合以上可知,①③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的对应关系是否正确.
 
20.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
  B.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C.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考点: 孟德尔遗传实验;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分析: 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得F1,然后让F1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经思考提出问题;孟德尔所作假设包括四点: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是有性生殖、真核生物、细胞核遗传.
解答: 解:A、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得F1,然后让F1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经思考提出问题,故A正确;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故B错误;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故C错误;
D、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如连锁和交换、母系遗传等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属于基础题目,在平时的学习中可通过理解的方法加以记忆.
 
21.(2008•浙江模拟)下列选项中的比例符合1:1的是(  )
  A. 用15N标记的DNA在含14N的培养基上培养一代后产生的有放射性的DNA分子和无放射性的DNA分子数量之比
  B. 酵母菌消耗3mol葡萄糖进行厌氧呼吸和消耗2mol葡萄糖进行需氧呼吸所产生CO2体积之比
  C. 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自交后代的表现型之比
  D. 并指患者(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与正常人婚配后生下一正常女儿,则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和患并指的概率比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DNA复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基因分离定律的运用,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用15N标记的DNA在含14N的培养基上培养一代后产生的DNA分子都有放射性,A错误;
B、酵母菌消耗3mol葡萄糖进行厌氧呼吸产生6mol的CO2,消耗2mol葡萄糖进行需氧呼吸所产生12mol的CO2,体积之比为1:2,B错误;
C、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自交后代的表现型之比为3:1;
D、并指患者(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与正常人婚配后生下一正常女儿,其基因型为Aa和aa,所以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和患并指的概率比为1:1,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DNA半保留复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和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DNA双螺旋结构是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现已知基因E含有碱基共N个,腺嘌吟M个,具有类似如图的平面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E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氢键1.5N+M个
  B. 如图a可以代表基因E,基因E的等位基因e可以用b表示;a链含有A的比例最多为
  C. 基因E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脂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D. 基因E和它的等位基因e含有的碱基数可以不相等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 1、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并且碱基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相等,A、T之间的氢键是2个,G、C之间的氢键是3个.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的本质是DNA.
3、基因突变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
解答: 解:A、基因E的a链、b链各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基因的本质是DNA,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B错误;
C、基因E本质是DNA,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错误;
D、E和e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因此二者的碱基数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等位基因的概念,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类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根据题干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23.(2019•开封一模)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含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代噬菌体中也有 标记
  B. 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均不死亡
  C. 用含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D. 艾弗里等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赫尔希与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技术相同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 解:A、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且合成子代噬菌体所需的原料均来自细菌,因此用含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子代噬菌体中不含 标记,A错误;
B、R型细菌无毒性,加入杀死的S型菌已经失去侵染能力,因此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均不死亡,B正确;
C、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内部,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因此沉淀物中含有较强的放射性,C错误;
D、艾弗里等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将S型菌的物质一一提纯,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而赫尔希与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法,因此两者采用的技术不同,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方法及实验结论;识记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方法及结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下列关于遗传学有关概念和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因是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B.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C. 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Xb、aY、Y
  D. 一个含32P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不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原料中进行复制,若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占 ,则含31P的DNA分子占

考点: 基因与DNA的关系;细胞的减数分裂;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 基因是DNA分子双链上的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不正常,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aXb、Y、Y,由于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则含31P的DNA分子占的比例为1.
解答: 解:A、基因是DNA分子双链上的有遗传效应的片段,A错误;
B、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点,控制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称为等位基因,B正确;
C、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果蝇,产生了一个AaXb的精子,则与此同时产生的另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aXb、Y、Y,C错误;
D、由于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则含31P的DNA分子占的比例为1,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遗传学有关概念和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25.在老鼠中,基因C决定色素的形成,其隐性等位基因c则为白化基因;基因B决定黑色素的沉积,其隐性等位基因b在纯合时导致棕色表现型;基因A决定毛尖端黄色素的沉积,其隐性等位基因a无此作用;三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基因型为C_A_B_的鼠为栗色鼠.有两只基因型相同的栗色鼠甲、乙,其交配后代有三种表现型,比例约为:栗色:黑色:白化=9:3:4.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仅考虑老鼠体色有色和白化的遗传,则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这两只栗色的双亲鼠的基因型均为CcAaBB
  C. 其后代白化鼠中纯合子占白化鼠的
  D. 其后代栗色鼠中基因型有4种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本题属于多因一效的例子,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基因型为C_____时表现为有色,cc____时表现为白化;C_A_B_时为栗色,C_A_bb时为黄棕色,C_aaB_时为黑色,C_aabb时为棕色.基因型为C_A_B_的鼠为栗色鼠,两只基因型相同的栗色鼠交配后代比例为:9栗色:3黑色:4白化,此比例为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因此三对基因中必有一对是显性纯合的.由于后代未出现棕色表现型,因此BB基因纯合,因此可确定这两只栗色的双亲鼠的基因型是CcAaBB.黑色丙鼠的基因型为C_aaB_,栗色丁鼠的基因型为C_A_B_,再根据后代的表现型进一步判断黑色丙鼠的基因型为CcaaBb,栗色丁鼠的基因型为CcAaBb.
解答: 解:A、据题意可知,老鼠体色有色和白化是由C、c这对基因控制的,因此该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基因型为C_A_B_的鼠为栗色鼠,两只基因型相同的栗色鼠交配后代比例为:9栗色:3黑色:4白化,此比例为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因此三对基因中必有一对是显性纯合的.由于后代未出现棕色表现型,因此BB基因纯合,因此可确定这两只栗色的双亲鼠的基因型是CcAaBB,B正确;
C、已知这两只栗色的双亲鼠的基因型是CcAaBB.则后代基因型分别为:9栗色C_A_BB、3黑色C_aaBB、4白化ccA_BB和ccaaBB,白化鼠中ccAABB占总数的 、ccAaBB占 、ccaaBB占 ,ccAABB和ccaaBB均为纯合子,所以白化鼠中纯合子占白化鼠的 ,C错误;
D、已知后代栗色的基因型是C_A_BB,即有CCAABB、CCAaBB、CcAABB、CcAaBB共4种基因型,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多因一效的特例,具有一定的难度,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某一植物体内染色体上具有三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C和c),但不知这三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
某同学为了探究这三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做了以下实验:
用显性纯合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同隐性纯合个体测交,结果及比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B. A、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C. A、C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D. A、c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根据题意,用显性纯合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即AABBDD×aabbdd→AaBbDd,F1同隐性纯合个体测交,即AaBbDd×aabbdd.
解答: 解:aabbdd产生的配子是abd,子代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所以AaBbDd产生的配子是ABD:ABd:abD:abd=1:1:1:1,所以AB在一条染色体上,ab在一条染色体上.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连锁规律,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配子推断基因的位置关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27.(2019•邯郸一模)关于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分子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B. 图中有五种碱基、八种核苷酸
  C. 图中所进行的过程都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图中进行的过程是转录和翻译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正在进行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①、②、③、④、⑤分别是DNA非模板链、DNA模板链、mRNA、核糖体和多肽.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 解:A、DNA和RNA含有C、H、O、N、P五种元素,多肽只含有C、H、O、N四种元素,A错误;
B、图中含有DNA和RNA,所以共有五种碱基、八种核苷酸,B正确;
C、图中所进行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前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后者以mRNA为模板,所以都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图中进行的过程是转录和翻译,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表现的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①过程以DNA的一条链模扳、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
  B. ②过程中需要多种转运RNA,转运RNA不同,所搬运的氨基酸也不相同
  C. 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但形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
  D.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对性状直接控制,使结构蛋白发生变化所致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1、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
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还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解答: 解:A、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转录过程,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A正确;
B、②是翻译过程,需要tRNA作为运输氨基酸的工具,一种tRNA只能运输一种氨基酸,但是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tRNA运输,B错误;
C、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一定会发生改变,由于多个密码子可以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结构不一定改变,C错误;
D、人的镰刀型贫血症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典型例子,D错误.
故选:B.
点评: 对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及基因突变的特点的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9.如图为蛋白质合成的一系列过程,下表为部分密码子表,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氨基酸 丙氨酸 苯丙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
密码子 GCA UUU AAA UGG
GCG UUC AAG
GCC
GCU

  A. 真核细胞中a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需RNA聚合酶的催化
  B. ③由蛋白质和tRNA组成,其形成与核仁有关
  C. ④的形成方式是脱水缩合,脱去的水中的氧只来自羧基
  D. ⑤上携带的氨基酸是赖氨酸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蛋白质合成的一系列过程图解,其中①为DNA分子,作为转录的模板;②为mRNA分子;③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④是多肽链;⑤是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a表示转录过程;b表示翻译过程.
解答: 解:A、a为转录过程,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A错误;
B、③是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B错误;
C、④是多肽链,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脱去的水中的氧只来自羧基,C正确;
D、⑤的反密码子是AAG,其对应的密码子是UUC,编码苯丙氨酸,因此⑤上携带的氨基酸是苯丙氨酸,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蛋白质合成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过程、条件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和过程的名称;识记密码子的概念,能结合图中和表中信息答题.
 
30.(2019•广西模拟)某二倍体植物细胞内的2号染色体上有M基因和R基因,它们编码各自蛋白质的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M在该二倍体埴物细胞中数目最多时可有两个
  B.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a、b链的分开而分离
  C. 基因M和基因R转录时都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
  D. 若箭头处的碱基突变为T,则对应密码子变为AUC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二倍体植物细胞内的2号染色体上有M基因和R基因编码各自蛋白质的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起始密码子为AUG,则基因M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而基因R以a链为模板合成mRNA.
解答: 解:A、当该二倍体植株为纯合子时,基因M在该二倍体埴物细胞中数目最多时可有4个(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不是随着a、b链的分开而分离,B错误;
C、起始密码子均为AUG,则基因M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而基因R以a链为模板合成mRNA,C错误;
D、基因M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若箭头处的碱基突变为T,即CAG→TAG,则对应密码子由GUC→AUC,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减数分裂、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突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根据起始密码子判断基因M和基因R转录的模板链;掌握基因突变的相关内容,能准确判断箭头处碱基突变为T时其对应密码子的变化.
 
31.现有一只黑色直毛雌家兔和一只白色直毛雄家兔杂交,后代中雌、雄家兔都表现为黑色直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家兔性状的遗传只受遗传物质控制,与环境条件无关
②假设后代的数量足够多,可以判断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直毛对卷毛为显性
③根据上述杂交实验可判断控制毛色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A. 只有① B. 只有①② C. 只有②③ D. ①②③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根据亲代和子代的表现型判断家兔的毛色和毛的形态的遗传情况,根据选项描述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判断.
解答: 解:①性状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①错误.
②由题意可知,家兔黑色对白色为显性,但不能判断直毛对卷毛为显性;②错误.
③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控制毛色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③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③全错误.
故应选D.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显隐性性状的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基因位置的判断,主要考查学生对遗传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实验小组在对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和基因进行研究时,绘制出如图所示图象,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果蝇体内除精子外,其余细胞内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 Ⅱ1、Ⅲ1、Ⅳ2、X或Ⅱ2、Ⅲ2、Ⅳ1、Y均可表示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C. 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均能Y染色体上找到相应的等位基因
  D. 若此果蝇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DX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DY,dX,dY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伴性遗传.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和基因组成示意图,该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X和Y是一对性染色体,说明该果蝇为雄性个体.
解答: 解:A、此果蝇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
B、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该细胞中Ⅱ1、Ⅲ1、Ⅳ2、X或Ⅱ2、Ⅲ2、Ⅳ1、Y均可表示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B正确;
C、X和Y染色体虽然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它们存在非同源区段,因此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不一定能Y染色体上找到相应的等位基因,C错误;
D、若此果蝇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DX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DX,dY,dY,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组成示意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识记染色体组的概念,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33.某植物中,当C、D两个显性基因都存在时,花呈红色.一红花植株与基型型为ccDd的植株杂交,F1代中有 开红花;若让F1中这些红花植株自交,F2代红花植株的比例为(  )
  A. B. C.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本题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先根据逆推法判断出一株红花豌豆的基因型,然后正推法写出杂交后代的红花豌豆的可能的基因型及比例,最后再用正推法计算出杂交后代的红花豌豆进行自交后代的红花豌豆的比例.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红花豌豆的基因型可以写为C_D_,杂交后代中有 开红花,可以判断本杂交实验一对是测交,一对是自交,由此推测红花豌豆的基因型CcDd,杂交子代红花豌豆的基因型是CcDD占 ,CcDd占 ,若让这些红花豌豆自交,后代红花豌豆的比例 + = .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多对等位基因可知一种性状的现象,根据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推出亲代的基因型,再由亲代基因型推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由组合规律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34.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缺失和易位可以分别导致图中甲、乙所示现象的出现
  B. 甲图是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 乙图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 甲、乙丙图常出现在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

考点: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 据图分析,甲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重复或增添,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甲并没有基因数目发生变化乙图的易位现象,只能发生在非同源染色单体之间.
解答: 解:A、据图中信息可知: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增加,乙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故A正确.
B、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属于基因突变,甲图中部分基因发生了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故B错误.
C、乙图中右上角的含s基因的黑色部分与左下角的含w基因的白色部分已发生互换,且它们之间的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所以该变异为易位而不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基因重组;故C错误.
D、甲、乙两图表示染色体联会,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每条染色体都含两条染色单体、两个DNA分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35.(2019•河东区二模)在社会调查中发现,人群中夫妇双方表现型正常也可能生出患某种遗传病的女孩.遗传学的研究表明,该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请分析下面的叙述,其中符合该种遗传病传递方式的是(  )
  A. 该遗传病可能是受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
  B. 该遗传病患者与表现型正常的人结婚,子代患病的概率女孩大于男孩
  C. 如果夫妇一方是该遗传病患者,他们所生子女一定是携带者
  D. 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 据题干可知,夫妇双方表现型正常也可能生出患某种遗传病的女孩,由于“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无病为常隐,父子都病是伴性”.根据遗传病判断的口诀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父母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Aa.
解答: 解:A、据分析可知,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由于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该遗传病患者与表现型正常的人结婚,子代患病的概率男女相同,B错误;
C、如果夫妇一方是该遗传病患者,他们所生子女是携带者或患者,C错误;
D、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和应用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掌握遗传病方式的判断及其特点.
 
36.(2019•湛江一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类遗传物质的系统工程
  B. 人类基因组计划只需测定人的1个染色体组的基因序列
  C. 人类的基因组文库只包含一个城市中全部人的全部基因
  D. 人类的基因库仅含有男性的全部基因

考点: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分析: 1、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从分子水平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测出人类基因组DNA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找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并且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基因组文库定义:把某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克隆载体贮存在一个受体菌克隆子群体中,这个群体即为这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
解答: 解:A、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类遗传物质的系统工程,A正确;
B、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是22+X+Y,B错误;
C、一个城市中全部人不能代表所有人类的基因,C错误;
D、人类的基因库包含男性、女性的全部基因,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人类的基因组的定义和测序的内容以及基因文库的概念等,理解几个概念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3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稻(2n=24)一个染色体组有12条染色体,水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13条染色体
  B. 普通小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物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是三倍体
  C. 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是不育的二倍体,而雄峰是可育的单倍体
  D. 番茄和马铃薯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株含2个染色体组

考点: 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 1、单倍体是指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生物,如雄蜂(可进行假减数分裂形成可育配子);二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如人类、马、驴等;多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如普通小麦是六倍体等.
2、植物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株含有2个亲本的遗传物质.
解答: 解:A、水稻是雌雄同株植物,没有性染色体,水稻中的基因组只含有12条染色体,因此水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12条染色体,A错误;
B、花药离体培养而成的植株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但个体发育的起点是配子,因此属于单倍体,B错误;
C、马和驴是不同物种,它们杂交的后代骡是不育的二倍体;雄蜂虽然是单倍体,但其可以进行假减数分裂形成可育配子,仍然是可育的,C正确;
D、番茄和马铃薯体细胞杂交形成杂种植株含四个染色体组,是异源四倍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记相关概念,能正确却分单倍体和几倍体.判断一个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几倍体的关键是看该个体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若该个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38.现有基因型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其变异发生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C. 将aabb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其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
  D. 多倍体育种获得的AAaaBBbb,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可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 解:A、杂交育种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若通过杂交育种获得AAbb,则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
B、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获得AAbb,首先让基因型aabb与AABB杂交得AaBb,然后取AaBb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Ab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单倍体Ab,由于单倍体高度不育,所以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变成可育的二倍体,在此过程中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
C、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将aabb人工诱变获得aaBb,则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C正确;
D、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染色体不能向细胞两级移动,所以多倍体育种获得的AAaaBBbb,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过程和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39.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 a表示基因突变,可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B. 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 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 d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解答: 解: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正确;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4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从根本上讲,没有突变,就没有生物的进化
  B.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
  C. 只有隔离才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 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考点: 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 1、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即等位基因,没有突变也不可能存在生物的进化;
2、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相应基因频率升高,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有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减少,相应基因频率会降低,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3、隔离是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
4、生物的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发展进化.
解答: 解:A、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突变,就没有生物的进化,A正确;
B、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隔离是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C正确;
D、生物的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发展进化,D错误.
故选:D.
点评: 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41.(6分)如图所示为部分细胞结构和组成细胞的多种蛋白质(如B、C、D),请分析并回答:
(1)该图是在 电子 (填“光学”或“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该图不能表示原核细胞的理由是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
(3)用18O标记的丙氨酸的培养液培养该细胞,若该细胞能利用丙氨酸合成胰高血糖素,则此细胞是 胰岛A .在此激素形成过程中,18O依次出现在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细胞器中.
(4)若D蛋白具有催化功能,它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更高的原因是 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部分细胞结构和组成细胞的多种蛋白质(如B、C、D),其中A为细胞外物质;D分布在细胞质中;B和C位于细胞膜上.
解答: 解:(1)图中蛋白质和核DNA分子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2)图示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
(3)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合成与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在此激素形成过程中,18O依次出现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
(4)若D蛋白具有催化功能,则属于有机催化剂,它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催化效率更高的原因是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故答案为:
(1)电子
(2)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胰岛A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4)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点评: 本题结合部分细胞结构和组成细胞的多种蛋白质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酶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识记脱水缩合过程;识记酶的特性及酶促反应的原理,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42.(3分)据图回答问题:如图T0?T1表示的是适宜条件下生长的水绵叶绿体([H]、ADP、C3和C5)中某两种化合物的含量,T1?T3则表示改变其生长条件后两种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1)若T1时刻降低了光照强度,则物质A、B分别指的是 ADP、C3 
(2)若T1时刻降低了培养液中NaHCO3的浓度,则物质A、B分别指的是 C5、[H] .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1)若T1时刻降低了光照强度,光反应下降,生成ATP下降,消耗的ADP减少,另一方面,暗反应继续消耗ATP生成ADP,故直接引起ADP增加,故A代表ADP.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减少,C3还原下降,C3积累,另一方面继续固定CO2生成C3,故间接引起C3增加,故B代表C3.
(2)若T1时刻降低了培养液中NaHCO3的浓度,即降低CO2浓度,则CO2与C5的固定下降,C5消耗下降,有积累,另一方面,C3的还原继续进行,继续生成C5,故C5含量增加.由于生成的C3下降,C3的还原下降,[H]消耗下降,有积累,另一方面,光反应继续生成[H],故[H]含量增加,因为是CO2变化直接引起C5变化,间接引起[H]变化,故A代表C5,B代表[H].
故答案为:
(1)ADP、C3(顺序颠倒不得分)
(2)C5、[H](顺序颠倒不得分)
点评: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理解能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中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有:色素的含量、酶的数量、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等.
 
43.(3分)某植物在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条件下,气孔开度(气孔开放程度)与光合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

(1)在适宜的温度下,图中A点与B点相比,光饱和点低的是 B 点,其主要原因是 气孔开度降低,CO2吸收减少 .
(2)停止供水一段时间后,叶片发黄,原因是 叶绿素合成速度变慢或停止或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显露出来 .此时类囊体结构破坏,提供给暗反应的 NADPH和ATP 减少.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1)由“停水导致光合速率下降“联系水的生理作用,既可参与反应,又可运输物质.
(2)B点光合速率小于A点与气孔开度降低有关,而后者是由停止水分供应造成的.
(3)水分的减少会导致细胞内的光合作用及其他过程减慢,引发一系列的变化.
(4)脱落酸可在植物细胞失水时使气孔关闭,在生产实践中用来调节植物的代谢过程.
解答: 解:(1)在温度、光照相同的条件下,图中A点与B点相比,A点的气孔导度大,因此二氧化碳吸收量多,则对应的B点气孔开度降低,CO2吸收减少,光合作用弱,因此光饱和点低.
(2)叶片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绿色)和类胡萝卜素(黄色).停止供水一段时间后,叶片发黄,说明叶绿素含量减少,这可能是叶绿素合成速度变慢或停止或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显露出来的原因.叶绿素减少,则光反应减弱,因此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这将抑制暗反应.
故答案为:
(1)B  气孔开度降低,CO2吸收减少
(2)叶绿素合成速度变慢或停止或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显露出来  NADPH和ATP
点评: 本题难度适中,以图象的形式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的识图、析图及知识的迁移能力,为高频考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中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有:色素的含量、酶的数量、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等.
 
44.(8分)图甲是某高等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乙是该生物一个细胞的局部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着丝点分裂的区段是 ③⑥ ,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区段是 ① .(均填写数字标号).
(2)乙图细胞有 1 个染色体组,它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甲图中[ ② ]阶段(填数字标号).
(3)如果乙图2号上某位点有基因E,2′上相应点的基因是e,发生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是 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4)若图甲表示某一个体生命活动的过程,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③阶段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为 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 .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分析图甲:A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②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表示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④表示受精过程;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⑤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⑦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分析图乙:图2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解答: 解:(1)着丝点分裂发生在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⑥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中③区段.
(2)乙图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对应于图甲中的②区段.
(3)如果乙图2号上某位点有基因E,2′上相应点的基因是e,发生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也可能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基因突变.
(4)③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此时细胞内的基因组成为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
故答案为:
(1)③⑥①
(2)1 ②
(3)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4)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1中各区段代表的生理过程及所处的时期;能准确判断图2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45.(10分)为确定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的中间载体,科学家们做了如下研究.
(1)依据真核细胞中 DNA(或“基因”) 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这一事实,科学家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
(2)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假说一: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若假说一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 不同 (填“相同”或“不同”)的核糖体.若假说二成立,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 核糖体 结合,并指导蛋白质合成.
(3)研究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在此过程中,细菌细胞内合成了新的噬菌体RNA.为确定新合成的噬菌体RNA是否为“信使”,科学家们进一步实验.
①15NH4Cl和13C?葡萄糖作为培养基中的氨源和碳源来培养细菌,细菌利用它们合成 蛋白质和核酸 等生物大分子.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将这些“重”细菌转移到含14NH4CI和12C?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培养,用噬菌体侵染这些细菌,该培养基中加入32P标记的 尿嘧啶 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以标记所有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如图表示,由图可知,大肠杆菌被侵染后 没有合成 (填“合成了”或“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这一结果否定假说一.32P标记的新噬菌体RNA仅出现杂离心管的 底部 ,说明 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与“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

(4)若要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请选择下列序号填入表格.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期结果
1  ②   ③ 
2  ①   ④ 
①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细菌DNA混合
②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
③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④不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重要的过程,其中转录主要发生细胞核中,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这就涉及遗传信息如何从细胞核传递到细胞质的问题,本题就该问题展开讨论和进行实验验证.
解答: 解:(1)蛋白质是基因控制合成的,而真核细胞中基因位于细胞核内,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科学家据此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
(2)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假说一: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不同基因的遗传信息不同,若假说一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不同的核糖体.若假说二成立,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核糖体结合,并指导蛋白质合成.
(3)①细菌利用碳源和氮源来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核糖体核苷酸特有的碱基是尿嘧啶,因此应用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为作为原料.
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均为“重”核糖体,说明大肠杆菌被侵染后,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这一结果否定假说一.32P标记仅出现在离心管的底部,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
(4)要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即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分别与细菌DNA、噬菌体DNA混合,观察是否有杂交带.若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则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后有杂交带形成,与细菌DNA混合后没有杂交带形成.具体如下表:
①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细菌DNA混合②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③出现DNA?RNA杂交现象④不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期结果
1 ② ③
2 ① ④
故答案为:
(1)DNA(或“基因”)
(2)不同 核糖体
(3)①蛋白质和核酸 ②尿嘧啶 ③没有合成 底部 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4)如右表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期结果
1 ② ③
2 ① ④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微生物的培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具体过程;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能根据实验假设或实验目的,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论,有一定难度.
 
46.(10分)某二倍体植物(2n=16)开两性花,可自花传粉.研究者发现有雄性不育植株(即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雄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欲选育并用于杂交育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雄性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将雄性不育植株与可育植株杂交,F1代均可育,F1自交得F2,统计其性状,结果如表,说明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遗传遵循 基因的分离 定律.
表F2性状统计结果:
编号 总株数 可育:不育
1 35 27:8
2 42 32:10
3 36 27:9
4 43 33:10
5 46 35:11
(2)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植株只能作为亲本中的 母本 (父本/母本),其应用优势是不必进行 去雄 操作.
(3)为在开花前即可区分雄性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育种工作者培育出一个三体新品种,其体细胞中增加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相应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如图(基因M控制可育,m控制雄性不育;基因R控制种子为茶褐色,r控制黄色).
①三体新品种的培育利用了 染色体变异 原理.
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参与联会,因而该三体新品种的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 8 个正常的四分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时期)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故理论上,含有9条染色体的雄配子占全部雄配子的比例为 50% ,经研究发现这样的雄配子不能与雄配子结合.
③此品种植株自交,所结的黄色种子占80%且发育成的植株均为雄性不育,其余为茶褐色种子,发育成的植株可育.结果说明三体植株产生的含有9条染色体和含有8条染色体的可育雌配子的比例是 2:8 ,这可能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丢失有关.
④若欲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可选择 黄 色的种子;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可选择 茶褐 色的种子种植后进行自交.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图表分析可知:雄性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植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并分离,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
解答: 解:(1)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各组F2代的性状分离比均接近3:1,因此,可育与不育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由于雄性不育植株的雄蕊异常面雌蕊正常,因此只能做母本;若是正常植株做母本进行杂交时,必须去雄,而雄性不育系减少了去雄的麻烦.
(3)①由于三体新品种的体细胞中增加了一条染色体,因此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②由于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该三体新品种的体细胞中多了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因为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联会,因此在减数分裂联会时能形成8个正常的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因此含有8条染色体的雄配子占全部雄配子的比例为50%.
③根据题意,该植株的基因型为MmmRrr,产生的配子为mr和MmRr,其中,mr的配子是正常的配子,MmRr的配子是异常的,不能和雌配子结合,则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只有mr能与雌配子结合,所以两种雌配子的种类为mr和MmRr,受精卵为mmrr和MmmRrr,表现型为黄色雄性不育和茶褐色可育.由于80%为黄色雄性不育,其余为茶褐色可育,因此,含有8条染色体和含有7条染色体的可育雌配子的比例2:8.
④要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可选择黄色的种子留种;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可选择茶褐色的种子种植后进行自交,可以获得雄性不育系.
故答案为:
(1)基因的分离
(2)母本 去雄
(3)①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②8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0%
③2:8(或1:4)
④黄 茶褐
点评: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湖北省黄冈中学2019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下一篇: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解析版)河南省南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生物】相关文章
【(解析版)河南省南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生物】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