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10-01 09:12
【导语】高二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逍遥右脑为你整理了《高二思想政治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
1.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
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查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包括哪三个?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全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A立法权:即指定法律的权力。全国*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B决定权:各级*和县级以上各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C任免权:各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的权力。
D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
③地位:全国*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2)全国*常务委员会
①性质:全国*常务委员会是全国*的常设机关。
②职权:在全国*闭会期间,全国*的部分职权由全国*常委会行使。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地方各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③地位:它们与全国*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4.*代表
(1)性质:*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方式:由民主选举产生。
①县及县以下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②县以上的,即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由其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即间接选举产生。
(3)任期:每届*代表的任期是5年。
(4)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①审议权②表决权
③提案权:是指*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④质询权:是指*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
问并要求答复。
(5)义务:①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③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④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哪些?
(1)全国*及其常委会——权力机关,也是立法机关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
(3)国务院及其各部委——行政机关
(4)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机关
(5)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机关
2.什么是政体?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是什么?
(1)政体的含义: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作政体。
(2)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3.我国的政体是什么?它又是由什么决定的?
(1)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它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4.什么是民主集中制?它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1)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2)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违反人*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的政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它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重要特点)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6)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即由我国国体决定;
②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6.我国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我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
(2)我国的国家制度广义上包括国体和政体,狭义上是指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它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和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它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
①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处于执政地位。
②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1)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中国共产党应当怎样执政?
(1)科学执政
①含义: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表现:一是遵循规律办事;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2)民主执政
①含义: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②表现:一是人民;二是民主集中制;三是党内民主。
(3)依法执政
①含义: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②表现:一是遵循法律;二是依法治国;三是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四是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③地位: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4)提示:中国共产党三大执政方式之间的关系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包括哪些?
(1)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2)党的七大把*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
(1)*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和意义
(1)邓小平理论
①主题/回答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②核心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③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内容/集中概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回答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3)科学发展观
①提出依据: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②内容:
A第一要义:发展;
B核心: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③回答的问题:它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④地位: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②是中国共产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③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中国共产党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为什么要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2)应当怎样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②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我国的民主党派
(1)有哪些?共八种
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
(2)性质:这些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2.我国的政党制度
(1)是什么?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地位: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基本内容:
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A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
a参加国家政权;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B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A“长期共存”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多党合作制度要长期存在下去。
B“互相监督”实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组织上彼此独立,在法律地位上相互平等。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3.人民政协
(1)构成人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
(2)性质:①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②它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③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主题:团结和民主
(4)职能:
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参政议政
4.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①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5.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是什么关系?
(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施政治领导;(2)组织上,它们彼此独立;
(3)法律地位上,它们相互平等;(4)两者相互监督。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的民族构成如何?
(1)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我国现在的民族关系
(1)是什么?我国现在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它得以建立的原因是:根本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即铲除了私有制。
(3)注意: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有哪些?
(1)民族平等原则
①含义: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表现:
A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B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③地位: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④典型实例:历届全国*中,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
(2)民族团结原则
①含义:是指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②重要性:
A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B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C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D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地位:重要原则
④要求:必须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①含义:是指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②原因:
A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B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③地位:这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④典型实例:西部大开发。
(4)三大原则之间的重要关系:
①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②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③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4.我们应当如何珍惜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即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2)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3)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4)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前提: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3)地位:它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4)内容:
①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注意:不包括法院和检察院)
它不仅享有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而且拥有自治权。
③自治权
A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B内容:①立法自治权;②经济自治权;③文化管理自治权;
④变通执行权;⑤其他自治权。
C地位: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具体表现为:
①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决定的:我国具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它是由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的:我国现在是“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③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原因: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原因: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原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
1.几个需要注意的细节知识:
(1)在我国主要流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教五大宗教。其中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佛教传入我国时间最长。
(2)宗教是一种有神论还是无神论:宗教是一种有神论。(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
(3)社会主义社会里还会存在宗教吗?
①社会主义国家里也会存在宗教。②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
③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虽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
2.我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①内涵:公民有信不信教的自由,信哪种宗教的自由,信哪个教派的自由,什么时候信教的自由。
②内容:包括两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③地位: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④本质:它的本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行干涉。
⑤意义: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⑥注意: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⑦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我们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⑧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含义: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②目的: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提示:邪教不是宗教,它的本质*、*、反科学的。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①含义:是指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②表现: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原因: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②实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A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B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C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D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3.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可以信教吗?青年学生又能否信教呢?
(1)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不可以信教。
(2)青年学生可以信教,但是我国不提倡青年学生信教。
4.弘扬科学精神,正确对待宗教
(1)为什么?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如何弘扬?
①我们要明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②国家:应当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③中学生/公民:
A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B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的人生。
第三单元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有哪些?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其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
统一。
2.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建立了哪些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我国的政体,与人民民主专
政的国体相适应。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4)包括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
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1.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有哪些?
(1)主权国家
①地位:是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②类型:具有多样性,按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A按国家性质划分,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
B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③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主权:
A含义: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B主权的特征: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国家才真正拥有主权。
C国家主权对实现人权有决定作用,主权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主权高于人权。某些国家强调“人权高于主权”,其实质是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
④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A独立权:
a含义: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b例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立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B平等权:
a含义: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b表现:每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
C自卫权
a含义: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
b主要内容:一是防御,即国家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如建立军队、建筑要塞等,以防外来侵犯;二是自卫,即当国家受到外国攻击时,有权进行自卫等。
D管辖权
a含义: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b注意: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驻外的使馆等。
⑤主权国家的义务:
A不侵犯别国;B不干涉他国内政;C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地区:国际上还有一些区域因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被称为地区。
(3)国际组织
①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
②地位:它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③行动依据:正式条约或协议。
④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主要有:
A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B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⑤作用: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进行具体分析。
A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B但是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也会发挥一些不好的影响。
2.联合国
(1)成立时间:《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10月24日生效,宣告联合国成立。
(2)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
书处等。
(3)性质:联合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目前拥有192个会员国,
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4)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5)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
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6)作用:
A积极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B但是,联合国也有其局限性。
3.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地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①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②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③中国在联合国中的活动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提示:联合国大会于1971年10月25日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
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1.国际关系
(1)含义: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
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
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
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4)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①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A国家利益是指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
B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C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D这就要求: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②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A国家力量又叫国家实力、综合国力。
B国家力量的重要性: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哪些?
①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
③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
(2)为什么要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②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3)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必须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②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③增强国家实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从公民角度来说: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和平的时代主题
(1)和平为什么能成为时代主题?
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2)什么是和平成为时代主题?
和平成为时代主题是指二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求和平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和平问题
(1)和平问题的含义: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问题的表现: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
②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③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
④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3.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什么是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含义: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谋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有何具体表现?
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②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
③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4.发展问题
(1)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发展问题的实质是:
南北发展不平衡,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3)发展问题的原因/造成南北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哪些?
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剪刀差”);
②落后、贫困、债务等危机的存在。
5.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1)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3)发展是和平的重要保障。
6.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要障碍);
(2)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源)。
7.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1)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的:就是要——
①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②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③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④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8.中国在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上的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有何意义?
(1)中国在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上的主张有:
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家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上述主张的意义:
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
②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誉和支持;
③表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第二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1.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有哪些?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2)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4)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当前世界有哪些力量中心?各自的目标是什么?
(1)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2)欧盟:想让自己的实力更强;
(3)俄罗斯:想让自己的实力更强;(4)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
(5)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3.世界多极化
(1)产生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
②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世界多极化主要表现为: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世界多极化有何特点: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②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4)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①是时代进步的要求;②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③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5)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是: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
4.当前国际竞争的内容(表现)、实质和要求分别是什么?
(1)内容(表现):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2)实质: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当前国际竞争给世界各国提出了什么要求?
①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②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注意:综合国力
A含义: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各方面的力量的总和。
B构成/内容:
①物质力量,如经济、科技和国防力量等,这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②文化软实力;
③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5.中国应当如何应对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竞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应该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是什么?
(1)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积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3)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4)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什么是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我国的外交政策
(1)是什么?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内容:
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A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A独立自主的含义: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B独立自主的表现:
a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b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c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
d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e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我国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②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
3.*、周恩来和邓小平对我国的外交活动分别有何贡献?/我国外交政策的具体成就有哪些?
(1)*:形象地提出了三条外交原则,分别是:
①“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③“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2)周恩来:在对外交往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4年中法建交;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
(3)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
4.我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意义?
(1)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
(2)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中国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第四单元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含义/内涵?——是什么?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指:
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为什么?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各种条件决定的。例如:
①中国自古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③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⑤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道路。
⑥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⑦锻造了一支在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5)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3.中国怎么走和平发展道路?——怎么办?
(1)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3)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不结盟;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还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