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在诗歌欣赏中架设一座感知的桥梁

逍遥学能  2015-03-20 10:09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在诗歌欣赏中架设一座感知的桥梁”,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少学生把诗歌欣赏视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有的虽勉力为之,仍力不从心,只好随心而为,不管他对与错,这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不是放弃的放弃。

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平常有一些常规的做法。比如,了解作者风格流派,揣摩诗歌的意境,解读意象,理解文句,整体掌握思想感情等,这些提法都很“原则”,但对于学生来说却很难把握。笔者认为,在诗歌鉴赏中,给学生架设一座感知的桥梁,来减小认知的距离,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化深奥为浅显的目的,部分地解决“欣赏难”这个问题。

架设欣赏感知的桥梁,主要是启发学生,在所学知识与新诗中找到互通点。让学生在不知所云中有所依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欣赏信心与能力。

一、字词的感知

运用已知的古实词知识,去感知、理解阅读中出现的字词。

1、直接感知

王安石的《北堂》诗,“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其中“可怜”一词,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就启发学生回忆所学的包含有“可怜”一词的诗句,很快学生找到了白居易的《暮江吟》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的“可怜”之意是“可爱”,那么从这里就可推知王诗中的“可怜”也是可爱的意思。

2、借代感知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有“左牵黄,右擎苍”之句,这里的“黄”、“苍”,学生不知所云。但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学生耳熟能详,一经对照,学生马上就能感悟,李词中借色彩“绿”“红”分别代指绿叶、红化,那么,出猎的苏轼,牵的“黄”当然是黄狗(猎犬),擎的“苍”,即是苍鹰(猎鹰)。

3、比较性感知

古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诗句中常有出现,结合语境让学生辨析、比较,有一举两得之效。

学生较为熟悉辛弃疾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对李煜的“春意阑珊”不甚了了。指导学生进行语境比较:灯火的“阑珊”是指“稀落”,那么,春意“阑珊”,则可推知为“凋残”。

再如李白的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中“柳条”作何解释,学生难以理解,在五代诗人的“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中我们知道,古代习俗中有折柳送别之意,那么可以得知李白诗中“柳条代表了送别的悲情。

二、句法的勾连

古典诗歌中为了诗歌平仄、对偶、押韵的需要,常有倒辞现象,它和古汉语有规则的倒装句是不同的概念。不能将诗歌中的倒辞句重新排序,那就很难读懂诗歌。例如,王维诗中“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杜甫诗“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己学过的含有倒辞的诗词,回顾出来,重新排序。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并能感知倒辞是为了对偶的需要。然后,将上文划线句重新组合为:“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

古诗中的互文句也不少见,如杜甫《恨别》诗中“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些句子学生也难以读懂。让学生诵读他们已知的互文句,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让他们做合并同类项的工作,分别分类合并为“烟霭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地”“月还是秦汉的月、关还是秦汉时的关”。然后,让学生试着给杜诗分类合并,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呈现夜不成寐,白天反而倦极而眠的昼夜不宁的反常举止。

要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架设一座感知桥梁,语文老师就应该认真了解、真正熟知学生已掌握的诗歌及欣赏知识,这样,在为学生架设欣赏诗歌的感知桥梁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才能使学生充满信心地攀登诗歌欣赏的高峰,领略无限风光。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在诗歌欣赏中架设一座感知的桥梁”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成分赘余的病句
下一篇:2012年高考备考:语文素材收集勿忘关注时事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在诗歌欣赏中架设一座感知的桥梁】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在诗歌欣赏中架设一座感知的桥梁】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