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09-19 14:26
一位广西人的报国情怀
??追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教授
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事迹所作的重要指示
他,在地球物理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国外某知名媒体评论说:他回到中国,足以让某国的航母演习舰队后退100海里!
很多人都对他放弃富足的生活毅然回国表示不解。他却用两个字回答??情怀。他叫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今年初不幸因病去世,生命定格在58岁。然而,他短暂的一生,却激发出澎湃的波涛。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个从南宁走出去的大科学家,离家虽远,历时已久,但胸中的报国情怀从不曾淡忘。在外游学、工作18年,总有一种力量牵引着他归来。归来,报国,是他从没忘记的初心。
报国,是从不磨灭的情怀
“国家在召唤我们,我应该回去!”从学生时代开始,黄大年就树立了报国志向,他出国求学、工作,功成名就,却从未忘记年少时的梦想。
吉林大学地质宫,是黄大年生前工作的地方。66年前,新中国第一所地质学校??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在这里成立,并且迎来了第一任校长??突破重重阻力从英国归来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一甲子转瞬过,2019年的深冬,国际著名的地球物理科学家黄大年,也抛却了在英国功成名就的生活,辞职、卖房、劝妻子转让经营多年的诊所,踩着东北厚厚的积雪来到这里。
虽然客观环境上,已经没有了60多年前的阻挠因素,但黄大年后来曾回忆说,这次回国时,几乎以“落荒而逃”的心态,才能铆住不回头的决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两个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这样质朴无华的话语,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可爱的爱国赤子。
他“挥一挥衣袖”,告别了康桥的云彩,告别了熟悉的生活。在众人的不解中,成了东北地区首位“千人计划”专家,出任母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
黄大年的义无反顾让人觉得难以理喻。他却这样解释:一个人“叶落可以归根,但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好,最有价值。”
这种情怀并非一时冲动。1982年大学毕业时,他曾写下这样一句毕业赠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亦深受父母之教诲,他一直难以忘记父亲离世前最后一次与他通电话时的交代:“儿子,你要记住,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他的儿时同伴罗绍梅说,2002年在南宁参加同学聚会时,大家问黄大年:你已是功成名就的大科学家,是否已经入了英国籍?他肯定地回答:“我绝不会入英国籍。回国是早晚的事。”他是一个听到《我爱你,中国》这首歌,就会动情落泪的人。他的歌单,全是《垄上行》《我的中国心》《祖国,慈祥的母亲》《我的祖国》等。
黄大年出生在广西地矿系统家庭。他的小学、初中、高中求学生涯,随着父母的工作迁移在广西各个矿区流动,分别在南宁、罗城、贵县(现贵港市)就读。高中毕业后,和大多数子弟一样,他在广西第六地质队当了两年的物探操作员。弟弟黄大文说,哥哥心中始终有一个英雄情结,渴望为祖国作出贡献,他的偶像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并曾这样说:“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
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如今,他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现在看来,他的表达并不突兀。他似乎一直在等待一个回国报效的机会,所以当吉林大学聘任他为“千人计划”专家的征询邮件到达时,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科研,是他挚爱的“情人”
“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身为广西人,黄大年身上有一股壮乡汉子的韧劲,他做学问很拼,人称“拼命黄郎”“科研疯子”。对于这样的外号,他欣然接受。
回国的7年里,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科技兴国这根主轴,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
他的办公室在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室。地质宫每天晚上11时关门,可是507室的灯,总是亮到凌晨三四时。为这事,看门值夜的大爷一开始没少“烦”这个新来的教授。不过时间一久,听说了黄大年的故事,大爷又充满了敬佩。他说,黄教授什么时候来我就什么时候给开门。
黄大年惜时胜于惜命。他爱吃家乡的米粉,说到吃饭总是希望“要吃得汤汤水水”。可这汤汤水水,对他而言又是那么奢侈。在办公室,他总是打包东西到电脑面前解决,而东西,不是面包就是玉米。就因为吃煮玉米会滴水浪费时间,他毅然选择啃烤玉米。
他的工作秘书王郁涵记得,去年6月底的一天,黄大年突然晕倒在办公室。“不许对别人说。”这是他醒来后的第一句话。随后,他嚼碎几颗速效救心丸吞下,又继续开始了工作。
黄大年1/3的时间在出差。赴西北地区指导地方科技建设;到发达地区指导经济转型;省内部分地区调研地方产业转型;“千人计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他出差有个独特的习惯,常常订夜里的航班,为的是不耽误白天的会议、洽谈和辅导学生,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即使在飞机上,他还在改PPT。
翻看他生前微信朋友圈,2019年2月14日情人节,他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真正从事科学的人,往往看重与事业发展攸关的情谊群体,面对‘知音’常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发展的是与众不同的情……”
在其心里,科学才是他梦中的“情人”。
家乡,关注的眼光从未离开
在以身报国过程中,包含着黄大年关注家乡发展的深情。尽管工作繁忙抽身乏术,但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广西的深探事业。
在学生心中,黄大年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而是一位“严师慈父式的长辈”、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
归国后,黄大年一边搞项目一边带硕士博士,又主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新生入学,他走进学生宿舍,了解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学习初衷、发展意愿,逐个帮他们规划研究方向。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黄大年也不忘给学生们上课。一张他在病床上给学生辅导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在黄大年病倒前几天,这名学生向黄教授请教了4个问题,可是因为时间来不及,黄教授当场只解答了两个。在病情稍稳定后,他通知这名学生去病床前“陪护”。“我以为真的是去陪护黄老师,谁知道一进病房,他就给我上课。他还记得我上次的提问。”这名学生动情地说。
吉林大学广西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陈志华说,黄大年回广西时机不多,但他十分关注家乡的发展:“广西发展得怎么样,南宁发展得怎么样,和东盟对接,广西的工业、经济民生、海洋建设等,他都很关心”。
北海地勘院的李开颜告诉记者,对自己而言,黄教授既是学长也是老师,他在英国期间,就多次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与校友、同行探讨科研问题。每次回南宁探亲,也不忘召集一帮人聊聊业务发展。“可惜广西和黄教授没有具体的业务往来,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高端技术、科学前沿方面的知识,还是让我们很受启发。”李开颜说。
“如果再给大年2019年时间,我相信他会在广西、在北部湾海域有很多作为。”吉林大学广西校友会的张文举会长告诉记者,黄大年回国后,一直想推动在北部湾海域的地质深探项目。“他常说,北部湾海域资源丰富,战略地位也很重要,深探研究一定要跟上。”在吉林大学广西校友会的推动下,黄大年每次回南宁,都要抽时间安排讲座、授课等,为家乡培训科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