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01-18 16:29
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林良富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课程标准对话,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
教师进行对话,必须具有以下四种思维活动:一是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即钻研以书面语言为载体出现在教材上的例题、习题、教参内容等;二是呈现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度,回想、联想、猜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境;三是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思考自己在课堂上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专家的思维活动成果;四是整合课程资源的思维活动。
教师必须跳出自身之外,把专家、学生、自我的思维活动进行整合,从而创设具体实践情境,使师生共同创造和开发课程。
这种追求可以具体落实在以下五种设计策略中:
策略一:指向策略
指向策略,即确定具体可行、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教师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既不能单纯地考虑认知性目标,也不能将发展性目标制定得面面俱到,失之笼统;既不能将三个维度的目标简单叠加,也不能将整体目标机械分割。而要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机统整三维目标。
如设计教学“2、3、4的乘法口诀”,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在目标阐述上既要注意到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要强调在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熟记口诀,培养能力,同时还不应忽视在编口诀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情感。基于上述考虑,可以试着将教学目标制定成:
一是让学生在学习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2、3、4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让学生在应用2、3、4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熟记这些乘法口诀;
三是在编乘法口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上述目标指向,从知识体系上看已经打破了“就口诀教口诀”的单一被动模式,将其纳入整个“乘法系统”之中;从目标的维度上看,已经将原来的单一变为了多元。但依据单元整体安排,结合学生实际细细推究,上述目标有些地方还不够具体,缺少可行性。
如目标1中提到的“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适合每节与乘法计算有关的课,而本课刚开始学习乘法口诀,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最主要的,可以不在目标中表述,如要表述可改为:在经历编、记、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3过于“冠冕堂皇”,缺乏针对性,很难检测,不妨改为“体会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好处。”通过这样一次调整,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既有机融合,又具体可行。
策略二:组合策略
组合策略,即安排合理精当、质量适中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它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不确定的,需要通过教学法对它科学加工后,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材内容既是安排教学内容的基本线索,也是提供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
因此,教师对教材不能简单地执行与传递,而要作二度开发和创新,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结构性和生成性特点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易于课堂教学表达的逻辑顺序,安排出合理精当、质量适中的教学内容。
如我在教学“比的意义”一节,考虑到这一节内容过于充实与庞杂,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将教材中的“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求比值的方法”等后移到第二节去完成,腾出时间来创设不同背景下的问题情景,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安排教学内容,除了思考如何处理教材内容外,还须思考如何引入生活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或关心的题材,让学生拓展应用。
策略三:有序策略
构思清晰畅通、逻辑适用的教学程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时空里能为学生所接受的、能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操作过程顺序。在构思程序时,不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上,还应根据教学动态特点巧妙地设计学生思维程序,使教学过程不仅能展示知识体系固有的逻辑结构、学生认识体系的心理结构,而且能显示教学的有序性和互动的有效性,增强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式展开的内在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