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12-19 15:33
英国广播公司(bbc)去年推出了一组关于中国老师教育英国学生的纪录片,“中国式教育”和“英国式散漫”的碰撞让人印象深刻。日前,英国政府又作出一个向“中式教育”学习的举措:根据数学教学改革计划,英国半数小学将采用中式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涉及学校达8000所。
上海数学老师“吃香”
上月中旬,英国教育部负责学校改革的主管尼克?吉布宣布,这种新的数学教学方法应该成为英国学校的固定标准。政府将向8000所小学提供支持和培训,以改用上海的中式数学教学法。未来四年,英国将投入4100万英镑用于发展35家数学教学中心。同时,还要引进中国的数学教科书。从五岁起,英国的孩子们就要进行算数练习,必须通过不断重复来掌握各个概念,然后再学习新的内容。
尼克?吉布自信地表示,“我相信,我们采取的方式能保证我们的年轻人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发展。让‘数学不好’这种标签成为过去式吧。”
2013年,经合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数学排名第一,英国的排名是第二十六。这成为英国教育部“进口”上海数学老师的源动力。
从2014年开始,英国与中国就已经开展了教师交换计划,每年都有一批中国教师前往英国。据《卫报》报道,目前有70多名上海的数学老师在英格兰各地的学校任教。
据悉,英国已有部分学校试行了中式教学法,大多数学校学生的数学成绩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且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较大改善。南汉普顿大学教授雷诺茨说,在下一轮的国际中学生pisa测试中,很有希望看到“上海方式”产生效果、英国中学生的数学排名有所进步。
中英教育方式比较
来自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的马克?博伊兰对中英两种不同的数学教学方式有着深入的观察。他从三个方面向记者描述了他对中英两种方式的认识。
首先是指导思想不同。在英国,他们的指导思想是,有的人就是擅长数学,而有的人则不是。因此,小学的数学教育根据学生的资质分成不同的小班,每个小班教学目标都有差别,大体分为全部掌握、掌握大部分、掌握小部分。而中国老师则认为,通过课堂讲解加上课后的练习,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因此,所有学生都在一个班里学习,老师要求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彻底掌握。
其次,是课程的基本目标不同。在英国,一堂好的课程是应该尽可能多地讲授知识点;而在中国,一堂课上能把一个知识点弄懂弄透就很成功。
第三,是讲解方式不同。在英国,老师通常是通过一个例子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在中国,老师利用精心设计的数学模型让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的概念,经常会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同一个概念。课后练习也是精心选择,注重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中式教育真能见效?
对于吉布的改革计划,英国教师协会并不是很认同。他们认为,上海是中国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中表现出色,并不能代表中国的整体教育水平高。同时,他们还指出,英国学生在其他的国际教育测试中表现得并不差。
来自格洛斯特的汉弗曾参加英中教师交流计划来过上海。他承认上海的学生在计算能力上远超英国同龄人,但依然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数学这门学科上表现更出色,仅仅是更擅长解题。持类似疑问的批评者还不少:中国的“死记硬背”式学习方式真的有效吗?是不是学生最终只得到了应试能力而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布鲁诺?雷迪曾经是所罗门国王学院的数学老师,他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解释道,上海的数学老师设计的课堂环节和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都相当有智慧,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采用简单重复练习,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教学生;学生也需要通过回答出这些问题来体现其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因此,最重要的是,中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未来学习和使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是“橘生淮北则为枳”式的焦虑。有评论指出,如果没有给予教师适当的培训和充足的准备时间,就贸然上马使用新教材和新教学方法,很可能造成“水土不服”。
受英国引入“中式教育”启发,教育专家jeroenstrijbosch在网上撰文指出,能否通过使用新的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建立线上平台,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协调人力和分配教学资源。客观来说,英国小班化教学更符合因材施教的精神,也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去年的bbc纪录片主角之一,中国教师杨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如果自己现在回到学校教书,可能会在中国与西方两种方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中式教育”远渡重洋登陆英伦三岛,对于国人而言,自然是件引以为豪的事情。但最终能否适应英国小学的具体情况,尚待实践检验,也需要有一个持续的评估。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40名数学老师接受了“中式教育”的培训,未来还会有700名老师接受类似的培训。英国政府希望这些老师能够“以点带面”,把所接受的培训成果分享给他们的同事,让“中式教育”的星星之火在英国燎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