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12-14 10:41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死了也值得了。又有孔子十五立志之说,还有周处先是乡邻三害之一,后成为著名官员的真实故事。这些都是醒悟的例证。人醒悟后,主动追求,积极行动,认真读书,就比较能领悟了。悟得多了,深了,就能悟出许多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那就算神悟了。历史教学中,悟的境界是由低到高、层层推进的,若能把握好这三种境界,层层深入地用到历史教学中,那对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因此,笔者权作粗浅之说,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先说说醒悟。醒悟是指人的认识由模糊而清晰,由错误到正确。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人醒悟得早,有人醒悟得迟,而有的人究其一生也没能醒悟。即便是能醒悟的人,开初也是昏昏沉沉、漫无目的的,只知道疲于应付,老师安排什么就干什么,很少有自己的主见。上了中学后,这种现象更加普遍,老师一提问,同学哑口无言,故作沉思或畏惧状。这样,怎么能让学生醒悟呢?怎样使学生"他悟"或"自悟",怎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如何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需要我们认真去思索。并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使学生醒悟。怎么做呢?可以有以下几种办法。一是通过教师的广博知识来影响学生。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择取一些催人上进的历史史实,循循善诱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明白学习历史知识对人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帮助。如讲到安史之乱时,在点出安禄山是一个叛乱分子的同时,还可以指出他是一个语言专家,懂六个民族的语言,这就很了不起了。以此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人再坏,都有其擅长的一面。再如,讲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点出他说过的一句明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样便更能了解赵匡胤的做法了。通过知识的延伸,学生明显兴趣大增。这必将感染着学生,会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并促使学生产生要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这便算醒悟了。二是观察谈话法。教师上历史课时,观察一下哪些同学对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课后主动找他们谈心,并借给他们相关的书籍,他们若是真有兴趣,看完后自然又来借书。这样循环往复,不仅对其学习或考试有利,而且对其他同学也有激励作用。这种良性互动的效果,比单纯讲学习如何如何重要好得多。如该校九(一)班学生邓某,文科较好,教师经一段时间观察后,发现她对历史很感兴趣,课后便与其讨论历史知识,并借了许多书给她看,后来该生到了只喜欢历史学科的地步。(每次考试都是95分以上,她还说以后专门选学历史。)若我们教学中善于观察,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相信历史学科不会成为学生厌恶的学科,而会成为多数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科目。当然,促使学生热爱学习,喜欢历史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只作浅显说明,以求教于同仁。
人真正的醒悟到要认真学习,要努力弄清一些历史知识后,事情就好办多了。接下来的领悟便水到渠成了。教师的诱导加上学生的积累、发现,就会领悟到许多课本上隐含的知识,有时同学之间还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当然,这一方面要靠教师引导得法,要根据历史教学的规律,努力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去说,去探究。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努力应给予肯定,问题提得好的应加以赞扬,提得不明确的应加以指导。有人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有思考深度的问题,要提出就难上加难了。学生问题的不断涌现,表明他们已开始学会领悟,学会自己去思考问题了。笔者在初一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秦末大泽乡起义中,人数只有900人,为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900人就算大规模吗?这问题当时把我吓了一跳。过后细想才想到了比较好的答案。该问题提出的学生不少,说明同学是动了脑筋想问题的。又如,学到商朝历史时,有同学问到盘庚为何把都城迁到殷,这涉及到史学研究的问题了,三言两语说不清,只好给他们说,这问题提得好,史学界都还没搞清楚,现在大家可以大胆去想,以后就有机会成为史学家了。这样,既赞扬了他们,又流了以后探索的余地。同时又表明同学们已有主动提问,主动领悟知识的能力了。初一学生尚且如此,初三的同学领悟能力就更强了。学了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标志是议会的重新召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却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而法国也召开了三级会议,为什么不以三级会议的召开作为法国大革命的标志呢?若是以战争的开始作为标志,那英国就应该以1642年内战的爆发作为标志,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到底以什么为标准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需要动一番"天机"的,也是很具有研究价值的。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问了相关教师,总算对这一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试想,教学中,若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不仅表明学生领悟有方,领悟有力,而且还能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书教到这份上,还有什么能令教师不满意呢?
学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后,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使他们朝神悟的方向前进。所谓神悟,指快速、敏捷的领悟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神悟,需要教师花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功夫。因为,想让学生神悟,必须教师神悟在先,教师都不具有这方面的前瞻意识,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神悟能力呢。教师应当广泛阅读书籍,了解中外历史,尤其应熟悉中国历史,一本《史记》,就够读一阵子了,何况还有许多弄不明白的知识。一套《中华上下五千年》,算是稍白话一点的了,但教历史的有几人认真去读完了呢?中外经济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科技文化史、军事史,那更是浩如烟海,如果我们不广泛涉猎这些知识,不去思考历史事件的区别与联系,又拿什么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综合、比较等等能力,又怎么能让学生形成神悟的能力呢?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首当其冲,潜心研究,苦下功夫,多读史书,多研究问题,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我曾在乐山一中听过历史教师黄老师的课,课堂上黄老师语言幽默风趣,问题讲得条理清楚,清晰透彻,使人如沐春风。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表现也出奇的好。多数学生能参与讨论,能对问题快速的作出反应,并且能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我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黄老师的课能吸引住学生,二是黄老师已培养了学生的神悟能力。历史教到这种水平,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我想,要培养学生的神悟能力,教师必须自己要有神悟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这需要我们终其一生去辛勤耕耘,去努力追求,去努力完善。
学生神悟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是醒悟的程度,重点在领悟的深度与广度,终点在神悟力的形成。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促使学生及早醒悟,因为事实证明,大凡有成就的人,许多都是年轻的时候就清楚将来要干什么了,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在小学醒悟,那就让他们在中学醒悟,中学不能的话,就推到大学,大学还不行的话,那就只有让他们到社会中去慢慢醒悟。假如教师能使多数学生早点醒悟的话,那将是我们教师的最大贡献。大家都知道,人睡醒了就会精神百倍,同样,人醒悟了也会力量无穷。我们做好了醒悟工作,就等于做好了一切。至于领悟与神悟,只需教师稍加点拨,略加指引,便可大功告成。我们不妨踏着醒悟?领悟?神悟的三步曲,为新世纪的教育事业奏响一曲凯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奉献自己应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