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12-13 11:1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的课程理念给沉寂多年的语文课堂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语文教学的艺术化也日渐引起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面对新观点、新思潮、新信息的汲取、筛选更快的当代中学生,如果语文教学还只是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机械说教,那么,语文课堂无疑是缺乏新鲜感和生动性的。浙江师范大学蔡伟教授更是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艺术“被集体遗忘”,并据此提出构建艺术化语文教学的设想。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艺术化语文教学正是通过融合的方式,以艺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投入,以艺术与语文学习的契合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体验,从而唤醒语文学习的内驱力。那么,艺术化语文教学该如何走向高效,在彰显艺术性的过程中凸显语文教学之味呢?笔者试从“艺术化”和“艺术度”两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一、高效的语文教学高在“艺术化”
认真琢磨当前的语文教育,审视那些失血的课堂,贫乏枯燥的背后其实是应试观念、单一教材、机械教法导致的艺术元素的缺失和教师资源开发不力。蔡伟教授曾这样说过:“语文教学应是与艺术最为接近的一门课程,但在数学文化、物理文化、英语文化大张旗鼓的时候,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却在一点点地失去。”新课标鼓励语文教学不同内容、方法相互交叉,渗透整合,如此简而言之,艺术化语文教学就是语文与艺术的交叉、渗透与整合,由于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引进了艺术内容和艺术手段,改善了教学方式,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堂的单一也在艺术的辅助下逐渐化为丰盈。所以我们说高效的艺术化语文教学高在“艺术化”,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因艺术而使得语文教学具有了艺术性,更主要的是在与艺术的碰撞、交融、对话中形成新的空间和能量,从而激活语文教学。
(一)教学内容艺术化
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要想走向开放而有活力,就必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的学习,而是积极走向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如此,艺术就以它的多姿多彩走进了语文课堂,这正体现了“语文即生活”“语文是艺术”的大语文观。在永嘉县举行的“浙江省艺术化语文教学暨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讨会上,永嘉中学的陈海光老师的《悠悠楠溪?翩翩童谣》一课,温州美丽的童谣成了教学的内容,或是“??,你姓尼?我姓金。阿尼金?黄金……”的问姓谣,或是“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的馄饨谣……通过诵唱童谣、品味童谣、编写童谣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既培养了学生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引导他们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研究民俗文化的兴趣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刘琼老师则把中国古代山水画引入课堂。众所周知,一幅成功的山水画,是画家的“情”与山水的“景”互相交融与渗透的艺术作品。刘琼老师就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品味山水画里的景、画里的灵魂、画里的生命,而后把情景鉴赏的初步方法转用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上,以完成艺术鉴赏到语文鉴赏的蜕变。
童谣绘画是艺术,童谣里有语文,绘画中藏语文。同样,建筑里有文化,书法中含人性,对联,舞蹈,音乐……艺术化语文教材美丽而端庄,生动而隽永。“一类是艺术自身文本,如戏剧台本、影视剧本、歌词、曲艺等;二是介绍某种艺术样式的文本,如介绍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的文本;三是介绍某位艺术家或艺术家作品的文本,如达?芬奇及其油画《蒙娜丽莎》、何占豪及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赵本山及其小品《卖拐》等。”[1]蔡伟教授提出的艺术化的语文教材的三种类型都是语文与艺术的有机融合。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那么,艺术就以它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语文课堂,并且在语文教师的科学组织下散发出浓浓的语文气息。
(二)教学语言艺术化
我们说教学内容艺术化,绝不等于教学内容必须是艺术。文本永远是教学的第一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拥有艺术的灵魂、艺术的气质、艺术的修养。这样,教师语言艺术化就显得极为重要。艺术化的教学语言能够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意美好的氛围,它们或激荡学生情感,或引发学生思考,或鼓励学生表达,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将藉此而建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教育工具,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他常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而美就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进入孩子们的心灵。”[2]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应。很难想象,一个语言干瘪苍白缺乏美感的语文教师能够感染他的学生,能够艺术他的课堂。
艺术化的语言精练如诗歌,生动如小说,优美似散文,传神似戏剧,有修辞之美,有韵律之味,当然,也可以朴素成泥土的芬芳。极富魅力的艺术语言往往丰富多彩,简洁明确,生动形象。它既有内容美,又有形式美。“有这样一种感情,她至清至纯,无私无畏;她只讲付出,不讲回报;她经得起磨炼,也耐得住寂寞;她可以震撼天地,亦可以悄无声息。这种感情就叫作爱。”排比的呈现,加上生动含情的表达,特级教师吴乐琴的《斑羚飞渡》一课中爱的语言真诚动人。“盛唐出了李白,这个王朝何其幸运!酒遇到了李白,酒何其幸运!我们读到了《将进酒》,我们何其幸运!……”在吴碧华老师激情艺术的语言催化中,学生的眼眸里闪烁着读书的感动。同时,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语言实践,教师艺术化的语言也成了语文的教材,这样的语言常常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也诗意化了学生的表达。
当然,如果文学一下,我们也可以把教师的行为举止、神态表情、板书等理解为另一种语言。它无声,但有情;它无音,但有意。所以,它也应该是美丽诗意的,是艺术的。诗化的语言以及丰富的表情、富有感染力的手势等优雅、文学的体态语言都有一种强大的艺术磁性,在教学中都会化为艺术无形地感染课堂、感染学生。
(三)教学手段艺术化
在艺术化教学的实施中,语文教师的艺术修养无疑是重要的。但是,艺术修养不等同于艺术才能,艺术鉴赏能力也不等同于艺术实践能力,要求一个语文教师拥有与艺术家一样的艺术造诣或能从事与艺术家一样的艺术实践更是不切合实际的。许多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需要教师出色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来支撑,同时也需要教师艺术化的教学手段来适时传递以加强艺术感染力。“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3]作为艺术的天使,语文教师要学会借助影视声等艺术的翅膀,为学生营造一方艺术的天空。
“还记得有一次上鲁迅的《风筝》,当上完一堂课后幻灯片上形成了一只蝴蝶的板书时,下面的学生发出了‘哇’的惊叹声,似乎那一刻课堂的气氛异常活跃,所有鲁迅的悲哀映衬在这只美丽的蝴蝶中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课堂在几近完美的情感体验中结束了。”一位教师的博客中,蝴蝶就这样艺术地飞翔在他的课堂间。如今,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感染。现代教学媒体以它的科学性、先进性、生动直观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优先选择。将现代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拓展教学空间。陈海光老师的童谣课堂上,老师用图、文、声、像创设教学情境,温州童谣的MTV画面清晰、演唱生动,孩子们活泼的表情以及温州村落风俗等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学生边欣赏边哼唱,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为加强情感体验,笔者在一堂“亲情”话题的作文课上引进了台湾著名歌星苏芮演唱的《奉献》,当苏芮抒情的歌声飘逸课堂时,优美的旋律、动情的歌词就成了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种,学生深深沉浸在声音、图画、文词那种真挚感人的艺术氛围里,写作就成了一种心泉的涌动。将音乐引进课堂,语文课也艺术成了一首感动的歌。其他诸如《雷雨》的话剧、《红楼梦》的电视、《兰亭集序》的书法、《我有一个梦想》的现场演讲等等视频,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艺术使用的教学道具与手段。
自然,艺术化的语文教学还需要课堂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提问、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艺术,这些其实都附着在有效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拥有一颗艺术之魂。有艺术的心,才有艺术的果。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卢梭也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只有具有了审美的生活态度和相对深厚的艺术修养,才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进行教学,与它有关的教学艺术,才不会只是苍白骨感的技巧。这样,语文课堂教学,凸现艺术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生才会真正快乐地泛舟在语文的知识海洋上。
二、高效的语文教学高在“艺术度”
缺乏艺术的教育,是贫乏、枯燥的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语文课引入艺术手段是拯救“语文教育贫困”的重要途径。艺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氛围,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获得感官享受,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切实把教学活动真正变为学生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艺术化,艺术无度,艺术无法,艺术无效,“艺术化的语文教学”被其演化为“语文教学完全艺术化”,语文课也因此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大杂烩,语文之味全无,语文之效殆失,这就和艺术化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语文教学中开展艺术性活动的时候要把握好“度”,实现艺术化语文教学的特性,以彰显艺术化中浓浓的语文味。
(一)风度
艺术是高雅的,文学艺术更是有文雅高尚之美。文学是人学,表现生命的本质内涵的文学作品是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的。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结构。[4]服务于语文教学的艺术化活动就需要具备一种艺术的风度,一种文化的气质和精神。王尚文教授曾多次强调,正确到位的文学作品教学,首先就要把文学作品当做文学作品来教。再多的艺术渗入,也不能替代文学作品字里行间的艺术魅力。而一些搞笑低俗、缺失艺术风度的艺术性活动的开展,偏离了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丧失了自身的价值。比如有教师在执教《罗密欧和朱丽叶》一文时,简单地用课堂话剧表演的方式以达到教学的艺术性,学生们操着90后的语言,“如果老天能再给我一个机会……”“被”等锐句锐词不时闪现,整堂课热热闹闹,师生俯仰大笑。但这样无厘头的表演能让带人进入文学磁场吗?在艺术化语文教学的视野里,艺术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的一种手段,但这种艺术的展开必须是可行的、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更应该是美的。美可以是通俗的,但绝不应该是低俗的。当《罗密欧和朱丽叶》与《大话西游》相遇,这样的艺术活动还是免了吧。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教材又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所有生发和阐释,都应该紧扣文本。[5]《罗密欧和朱丽叶》中有风度的艺术化活动应该是这样的:它基于文本,表演也应该字斟句酌原作中人物的每一句台词,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熟读课文,努力揣摩体会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把剧本的模仿演出作为文本解读的升华。这才使得课堂弥漫出浓郁的“语文味”又不失艺术实践。因为“学语文还应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气质,提升精神境界”[6]24。
(二)效度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确定“教什么”,这是课堂教学效率的起点。也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无所作为。[6]55而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另一种走向就是艺术化内容与文本教学目标的背离。艺术化的语文课堂是一种生命的课堂,它很好的解决了教与学很难相容的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但艺术表演等各种形式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意艺术融入的实效性,“艺术化”要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有实实在在的优化作用,否则教师大可不必如此劳心费神。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一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就进行了知识竞赛:《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你能说出十二金钗吗?十二金钗中你认为最美的是谁?接着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片断,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而后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并围绕着歌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展开人物形象的分析。艺术则艺术了,可是从小说教学的有效性出发,如此一举极其低效,宝黛人物形象的分析必须在所节选的文本中揣摩解读,与文本相去甚远的“艺术化”则大可不必。同样,也有教师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把建筑艺术引入课堂,视频上荣国府的豪华奢侈尽展眼前,而后要学生用说明文的形式将荣国府进行介绍。《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把小说上成说明文,这样的“艺术”,流于形式不说,目的不明、指向模糊,更是令人担忧的。“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教《愚公移山》一文,要求学生举行一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使得与之对应的艺术化手段成了无效甚至负效之技。[6]56所以,在艺术化语文教学过程中,艺术性活动的开展必须为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只图热闹、不着门道的艺术化,必将走向语文教学的反面。
(三)适度
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具有一种独特的呈现方式──它是在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不着痕迹地呈现的。所以,在艺术化语文教学中,如果忽视了语文课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所谓的艺术化,或因艺术化而挤压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感悟的时间,就容易为艺术而艺术,教学自然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些青年教师课上得激情澎湃,艺术味十足:有画画的,有说流行歌曲的;有分析中西美术作品的,有大谈古今风景名胜的。只是课堂既听不到朗朗读书声,又不见精彩语句的品味吟咏,从语言到内容,从段落到结构,几乎都没有问津。这样旁枝逸生不见主木的语文课,是语文课吗?让专业知识更为丰富的美术老师拿着一尊维纳斯塑像来讲,效果是否更佳?再有一教师在教读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时,简单梳理课文之后就开始播放一段“网络传播着震撼”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了一组组使人动容的画面,地震,海啸,战争,贫穷地区或荒凉的街头……十几分钟下来,学生已是两眼泪花。遗憾的是,教学中的感动不是源于文字、不是出自文章,罗素那颗慈爱的、怜悯的却被苦难所折磨的心是完全依托在多媒体技术上才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媒体,因势利导,则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让课堂流光溢彩,精彩纷呈;但如果过分依赖媒体,也可能使教学流程陷于僵化,媒体的使用必须为师生更好地交流互动服务。”[7]语文课须由文字触发,又落脚于文字,不能因艺术化的泛滥使得“语文”无地自容而走向浮华和迷失,因为这毕竟是语文课。
同时,艺术化的适度还意味着对语文教师主体精神的尊重与强调。任何一种艺术化的手段以及活动的背后,都意味着语文教师的辛勤付出。如果因为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教学人员反成了技术设备的奴仆,丢失了应有的主体精神,那使用教育技术设备就有悖初衷。[8]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对于现在的或是未来的生活,我们都渴望诗意地栖居。那么,对于现在还有未来的语文教育,我们同样渴望艺术地走向。语文教师不能缺失艺术,只是在欣赏一路繁华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脚下这一条路名字叫做语文。无论两岸的风景如何迷人,永远流淌的首先是语文,最终也是语文。唯有这样,艺术化语文教学才能因语文与艺术的有机对接而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蔡伟.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78
[2]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44.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3.
[4]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8.
[5]孙建军.语文对话教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45.
[6]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王意如.在讲台上思考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1
[8]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8.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的课程理念给沉寂多年的语文课堂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语文教学的艺术化也日渐引起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面对新观点、新思潮、新信息的汲取、筛选更快的当代中学生,如果语文教学还只是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机械说教,那么,语文课堂无疑是缺乏新鲜感和生动性的。浙江师范大学蔡伟教授更是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艺术“被集体遗忘”,并据此提出构建艺术化语文教学的设想。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艺术化语文教学正是通过融合的方式,以艺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投入,以艺术与语文学习的契合加深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体验,从而唤醒语文学习的内驱力。那么,艺术化语文教学该如何走向高效,在彰显艺术性的过程中凸显语文教学之味呢?笔者试从“艺术化”和“艺术度”两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一、高效的语文教学高在“艺术化”
认真琢磨当前的语文教育,审视那些失血的课堂,贫乏枯燥的背后其实是应试观念、单一教材、机械教法导致的艺术元素的缺失和教师资源开发不力。蔡伟教授曾这样说过:“语文教学应是与艺术最为接近的一门课程,但在数学文化、物理文化、英语文化大张旗鼓的时候,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却在一点点地失去。”新课标鼓励语文教学不同内容、方法相互交叉,渗透整合,如此简而言之,艺术化语文教学就是语文与艺术的交叉、渗透与整合,由于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引进了艺术内容和艺术手段,改善了教学方式,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堂的单一也在艺术的辅助下逐渐化为丰盈。所以我们说高效的艺术化语文教学高在“艺术化”,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因艺术而使得语文教学具有了艺术性,更主要的是在与艺术的碰撞、交融、对话中形成新的空间和能量,从而激活语文教学。
(一)教学内容艺术化
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要想走向开放而有活力,就必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文教材的学习,而是积极走向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如此,艺术就以它的多姿多彩走进了语文课堂,这正体现了“语文即生活”“语文是艺术”的大语文观。在永嘉县举行的“浙江省艺术化语文教学暨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讨会上,永嘉中学的陈海光老师的《悠悠楠溪?翩翩童谣》一课,温州美丽的童谣成了教学的内容,或是“??,你姓尼?我姓金。阿尼金?黄金……”的问姓谣,或是“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的馄饨谣……通过诵唱童谣、品味童谣、编写童谣来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既培养了学生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引导他们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研究民俗文化的兴趣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刘琼老师则把中国古代山水画引入课堂。众所周知,一幅成功的山水画,是画家的“情”与山水的“景”互相交融与渗透的艺术作品。刘琼老师就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为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品味山水画里的景、画里的灵魂、画里的生命,而后把情景鉴赏的初步方法转用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上,以完成艺术鉴赏到语文鉴赏的蜕变。
童谣绘画是艺术,童谣里有语文,绘画中藏语文。同样,建筑里有文化,书法中含人性,对联,舞蹈,音乐……艺术化语文教材美丽而端庄,生动而隽永。“一类是艺术自身文本,如戏剧台本、影视剧本、歌词、曲艺等;二是介绍某种艺术样式的文本,如介绍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的文本;三是介绍某位艺术家或艺术家作品的文本,如达?芬奇及其油画《蒙娜丽莎》、何占豪及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赵本山及其小品《卖拐》等。”[1]蔡伟教授提出的艺术化的语文教材的三种类型都是语文与艺术的有机融合。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那么,艺术就以它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语文课堂,并且在语文教师的科学组织下散发出浓浓的语文气息。
(二)教学语言艺术化
我们说教学内容艺术化,绝不等于教学内容必须是艺术。文本永远是教学的第一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拥有艺术的灵魂、艺术的气质、艺术的修养。这样,教师语言艺术化就显得极为重要。艺术化的教学语言能够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意美好的氛围,它们或激荡学生情感,或引发学生思考,或鼓励学生表达,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将藉此而建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教育工具,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他常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而美就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进入孩子们的心灵。”[2]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应。很难想象,一个语言干瘪苍白缺乏美感的语文教师能够感染他的学生,能够艺术他的课堂。
艺术化的语言精练如诗歌,生动如小说,优美似散文,传神似戏剧,有修辞之美,有韵律之味,当然,也可以朴素成泥土的芬芳。极富魅力的艺术语言往往丰富多彩,简洁明确,生动形象。它既有内容美,又有形式美。“有这样一种感情,她至清至纯,无私无畏;她只讲付出,不讲回报;她经得起磨炼,也耐得住寂寞;她可以震撼天地,亦可以悄无声息。这种感情就叫作爱。”排比的呈现,加上生动含情的表达,特级教师吴乐琴的《斑羚飞渡》一课中爱的语言真诚动人。“盛唐出了李白,这个王朝何其幸运!酒遇到了李白,酒何其幸运!我们读到了《将进酒》,我们何其幸运!……”在吴碧华老师激情艺术的语言催化中,学生的眼眸里闪烁着读书的感动。同时,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语言实践,教师艺术化的语言也成了语文的教材,这样的语言常常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也诗意化了学生的表达。
当然,如果文学一下,我们也可以把教师的行为举止、神态表情、板书等理解为另一种语言。它无声,但有情;它无音,但有意。所以,它也应该是美丽诗意的,是艺术的。诗化的语言以及丰富的表情、富有感染力的手势等优雅、文学的体态语言都有一种强大的艺术磁性,在教学中都会化为艺术无形地感染课堂、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