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12-08 12:39
在历史教学中,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翻开教科书,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记录时间的术语,如,公元前、公元、某世纪、某世纪的某年代、辛亥年、庚子年等。那么,这些术语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也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纪年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尽管教科书中的时间术语众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公元纪年法
这是世界通用的最基本、最常用的纪年法,也是其他各种纪年法的基础,也就是说,无论何种纪年法,最终都可以用公元纪年法来表示。
公元纪年法是将传说中基督教教主耶稣出生之年定为公元元年,以前发生的事称为公元前某年,此后发生的事称为公元后某年("公元后"三字也可省略,只记作某年)。
二、世纪纪年法
世纪纪年法是在公元纪年法的基础上将其分段,一段表示一百年,即一个世纪一百年。它也是以公元元年为分点,此前称为公元前某世纪,如,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99年—公元前1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00年);此后称为公元某世纪,如,公元18世纪(公元1700—公元1799年),公元21世纪(公元2000—2099年)等。
三、年代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常与世纪纪年法连用,也就是把世纪纪年法再分成十段,每十年为一个年代,具体如下:
00 09 零年代 10 19 十年代
20 29 二十年代 30 39 三十年代
40 49 四十年代 50 59 五十年代
60 69 六十年代 70 79 七十年代
80 89 八十年代 90 99 九十年代
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上把00-19两个年代记为世纪初叶(初期);50-59为世纪中叶(中期);90-99为世纪末叶(末期)。例如,我们现在常说21世纪初指的是从公元2000-2019年。
四、干支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常见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教材中,如,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它是将天干和地支结合起来表示年代的方法。其形式如下表:
用这种方法纪年时,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中按顺序各取一个,然后按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相对应表示一年,如,甲子,己丑,丙寅……癸酉,此时,天干已完,说明已过十年,而地支中还剩"戌""亥"两个,那就再回过头来从天干中抽取"甲""乙",组成甲戌、乙亥,表示两年。以此类推,这一轮下来,直到天干、地支全部对应完,也就是说等出现"壬戌年""癸亥年"时,表示过了一个周期,即六十年。这种纪年法在民间广泛使用,我们现在常用的日历就是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的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种纪年法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一轮60年,用它可以推算出公元某年是民间的何年。例如,通过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知道,2014年是甲午年(1894+60+60=2014),2018年是戊戌年(1898+60+60=2018)。
五、王朝纪年法
王朝纪年法也称朝代纪年法。中国古代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王朝史,它是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排列的,即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王朝纪年法常与世纪、公元纪年法结合使用,如,商朝是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唐朝是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六、年号纪年法
在古代历史的每一个王朝中有众多皇帝,每位皇帝一经登基就要废除前帝年号而改订一个新的年号,因而此时的时间就用该皇帝的年号来表示。尤为明显的是清前期二百多年的历史多用年号来纪年,如,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康熙元年(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等等。
由此可见,历史教科书中的时间是错综复杂的,而且一个重要的历史年代都联系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如果抽出时间因素,便无从考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无从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因此,讲清历史时间的纪年方法,不仅是提高历史教学成绩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