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畏惧数学作业怎么办
逍遥学能 2017-12-08 12:25
作者:佚名
常常听到数学老师说:学生最怕做数学作业,抄作业的同学时有发生。在辅导学生作业过程中,常常听到部分学生说:老师讲课时我都听懂了的,但是做作业时总是有困难(下等生如是说);有时做过的题,过一段时间又做不来了(中等生如是说)若把作过的题变换一下条件或结论,又不会做了(良等生如是说);一般的题都好做,就是综合性较大的题难做(优等生如是说)。
这是什么么原因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对其成因分析如下。
首先,教师方面一般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1、只考虑老师讲,没有考虑学生学。课讲得很好:详尽(该讲的都讲到了)、深透(估计学生难理解的都讲到了)、重难点归纳清楚,学生在课堂上一听就懂,觉得学习并无困难。但毕竟这是老师的杰作,学生没有自己积极的动脑思考,只是老师详尽的分析、理解、讲解在学生耳朵里回旋了几趟。换句话说:学生听懂了,并不等于学生学会了,会学了;老师拿到一个题会分析,但学生还是分析不来。
2、讲解课本内容,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没有做到深入浅出地、直观地讲解概念,往往是就题论题式的讲解例题;没有想法从例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教会学生学习。所以学生始终难学会,当然更不会学,一旦自己解决问题就困难重重。
3、在教学例题时,照本宣科。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见,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内容。对简单例题和复杂(综合性)例题,不管学生理不理解,都平均用力讲解,对简单的例题学生听得厌烦,产生懒惰情绪;对复杂的例题学生听了之后,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解?老师更没有重视对例题的变式教学,没有想法通过变题教学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所以学生虽然能听懂,但自己遇到类似问题并不能解决,或者做起来很困难。
4、布置作业时,往往只重视了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方法的套用。没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利用思考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作业时也往往只是机械的回忆,没有积极的思考,更没有反思,没有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解题后没有对解题中的经验教训、思想方法、解题方法、技巧、规律进行很好的总结、归纳。所以作题之后收获不大,效果不好。
5、评讲作业时,没有认真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错因。往往也是就题论题式的讲解、纠错,同时也没有充分利用相关作业题目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训练,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灵活思维能力等。
其次,学生方面一般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不求甚解。对知识概念完全靠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记忆,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记忆,需要用到这些知识时就想不起来了;易混、易错概念和知识点没有注意区别,模糊不清,一用就错,常错、常不纠正。
2、上课只求听懂。对解题方法、解题的思维过程从不多问几个为什么?拿到一个题,根本就不善于分析,用这种方法试试,那种方法碰碰,碰对了,题也就做出来了,没有碰对,这个题也就做不来了,有时侥幸找到一种单一的方法把题做出来了,也不善于总结是怎么想出来的、用到那些知识点,也不愿去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解法,等等。因此,自己做过的题,过上一段时间,遇上类似题目或现题也找不到解决的突破口。
3、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把学过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想,不能把知识点归类串联起来。因而,学一点忘一点,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能多方面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综合问题,没有掌握化归转化思想,不能把新问题转化到学过的旧问题上去,或不能用学过的方法类比的解决问题,或不能把学过的几种方法综合起来解决新问题,更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把学习数学作为自己的使命责任,只是被动的为了应付考试。因而,学习缺乏内动力,没有兴趣,没有进去心,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5、上课不愿积极思考。不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思维懒惰;不懂又不愿问老师、问同学,总是怕暴露自己的思想。因此,表达能力长期得不到培养,思维能力更是发展不起来,智力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如此等等,造成解答问题层次不清、东拉西扯,解题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
6、懒惰成性。遇到困难就退让,不主动求助于人,也不愿翻阅相关资料帮助理解并解决难题。长此以往,困难越积越多,以至不能自拔。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克服并解决上述这些困难呢?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教学”为“导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一堂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讲得多好,讲了多少,而是要看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教会学生学习,要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积极,学到了多少,学生是否学会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是否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上教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融为学生中的一员,只是充当学生中的首席地位,而不是居高临下的面对学生,认为不论什么都是自己比学生懂得多,必须要通过自己讲,学生才能懂。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说过:学生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需要的是创造型的人才,而不是只能模仿做事或完成任务的人。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做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否则,一个学生永远也离不开教师,或者离开了教师就无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用呢?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能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当学生不懂的时候,教师要用建议性的语言巧妙地点拨。(1)在学生迷失方向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走出迷茫,进入求知的殿堂;使学生明白,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应该从那里入手?为什么要这样理解?还可以怎样理解?拿到一个题目知道该怎么做?并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做题之前就应知道用什么思想方法来解,需要用到那些知识点;做完之后,还应研究有无其它解法?对有些题目,若条件改变,结论不变,又该怎么做?若条件不变,结论改变,又该怎么做?若条件、结论都改变,又该怎么做?等等。(2)在学生思维僵化的时候,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开阔学生思路,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分析、理解题意,使问题顺利获解。通过分层递进式提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几个易于解决的问题提出,以激活学生思维。(3)当学生在理解某个问题有困难,或对例题的某一步或几步弄不懂时,要善于“疏导”,可以通过搭梯步式提问,给学生搭桥,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4)当学生思维懒惰,不愿意思考问题时,要善于“开导”,可以采取激趣式提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当、解题经验不足时,要善于“指导”,教会学生学习。(6)当学生练习感到困难时,要不失时机地加以恰当的“辅导”,使学生顺利地越过难关,尝到成功的甜头,感受胜利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自愿去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把学习数学的活动坚持到底。
其次,教师应转变作业观念,避免题海战术。
作业布置要适量、适度、富有弹性,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既要有巩固基础知识的基本题,又要有一定数量的比较灵活的、有一定难度的小综合题、大综合题,以防止学生机械地模仿、死板硬套课本例题方法做题。这就要求布置作业题时,题目要精选。出每一个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让学生做有所获。
在学生作业过程中,老师应参与其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多提设想、提建议,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给学生讲解法、求答案;要让学生根据老师指引的方向、建议的方式方法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评讲作业时,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这不该错,那不该错,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分析错因,讨论今后应怎样避这种类似的错误。同时,对学生做正确的题也不能不处理。比如,(1)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对同一个题,可以让不同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再引导学生归纳多种解法,寻求最佳解法;(2)进行变题训练:对有些有代表性的题,引导学生变条件、变结论、或条件、结论同时改变,再分析怎样解,并与原题比较,解法上有什么不同,等等;(3)对综合性较大的题,要充分让学生分析、思考、讨论:需要联系那些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解题关键是什么,还有无别的解法,要归纳解题思想方法,总结有用的规律。等等。若能经常这样训练,便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只要教师作业布置做到精选、适量、适度,避免机械重复,就可以以少而精的作业量让学生获得较大的收获。只要学生摆脱了繁重的作业负担,减少了心理压力,加上老师在数学教学中精当的“引导”、“诱导”、“疏导”、“开导”、“指导”、“辅导”,让学生时时感受成功的愉悦,学生定会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