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家-李寿恒

逍遥学能  2017-11-13 06:50

李寿恒字乔年,化学化工学家、教育家、一级教授。1898年2月21日出生于江苏宜兴湖滏镇。1904年入小学读书,1910年转入上海中学(前身龙门师范附小)。1913年入江苏常州中学,1918年春考入金陵大学农科,1920年7月赴美留学,先在密歇根大学,后转入伊利诺大学化学系,至1925年6月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25年7月回国,在东南大学任教授。并在金陵大学兼课。1927年春应聘至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授兼应化科主任,不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科系,担任第一任科(系)主任,成为中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创始人。1927年8月工专改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翌年第三中山大学改为浙江大学,至1952年李先生连续担任系主任达25年,至1956年,李先生先后任工学院正副院长、教务长(含教务主任)各三次,1956年任浙大副校长。其间1950年至1965年先后兼任浙江(含浙大)化工研究(试验)所正(副)所长(主任)三次,1960年起任浙江化工学院正(副)院长,1978年后任院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1981年离休,1985年受聘为浙江大学名誉教授。先后聘为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李先生还曾任民盟浙江省委委员、顾问,省二届人大代表,省政协l一3届委员和4届常委。

1918年李寿恒常州中学毕业,正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而国内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败后军阀混战之际,国家前途发发可危,有识之士谋求国家出路,于是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呼声甚高,李寿恒也怀着救国思想考大学,可是国立大学春季不招生,就考入了金陵大学农科。进校后化学老师李颖是英国留学生,化学课讲得非常好,因而学习兴趣很高,老师也有意识培养,让他做一些课外工作,随着对化学兴趣渐浓,就打算改行,选修课有意向理工方面*。当时留学成盛风,原在常州中学同学霍秋白1920年以记者身份访问苏联;同乡徐悲鸿赴法留学。巴黎和会后,美元一再贬值,一美元抵不上一个银元,李寿恒利用这一机会,精打细算,取得了留美成功,后来改读伊利诺大学化学系,主要学习工业分析、工业化学、有机化学、燃料与燃烧等以化工为重点的课程取得了学士、硕士学位,最后在世界能源专家、曾任美国化学学会会长的S,W.Parr教授指导下,完成了新兴学科??化学工程学博士论文。1925年6月学成回国,应聘为东南大学、金陵大学教授,讲授有机化学、工业化学等课程。

1927年春应聘到杭州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任教授、应化科主任。到校不久,发现按日本模式办学,应化科学生局限于学习工艺学不适应社会需要,他很赞赏美国刚兴起的化学工程学的理论概念,认为学生必须学习化工生产的共同规律,研究化工过程的开发、化工单元操作的设计计算为目标,为此向学校建议将应化科改建为化学工程科,得到校务会议批准,并授聘为化学工程科首任主任。从此新兴的化学工程学科首次引起我国高等学校,在浙江工专创建了第一个化学工程学科,李寿恒成为我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创始人。按化学工程学科要求办学、培养人才,对推动我国化工教育、化工科技、化学工业与工程的创建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有些名牌大学认为化学工程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不易接受新兴学科,如交大、清华建立化学工程系要迟后20年。李寿恒在连续担任系主任的25年中,始终瞄准美国化工教育的先进水平,制定丁把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远大目标。20?30年代国外评定一个新兴学系成功的标准,是看毕业生的出路。具体的指标是每一个毕业生平均有几个单位争相招聘,受聘的平均待遇是多少?李寿恒办的是新兴学科,必须密切注视国外的发展动态,他的最大奋斗目标,就是要使国内广泛的用人单位都乐于录用浙大化工系的毕业生。

新的化学工程学科一成立,他团结全科教师、全力投入这一开创性的教学工作,按调正后的规定开出了全部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在1928年就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化学工程学士??浙大化工系的首届毕业生,延聘教师到系任教是办好学系的第一要素,建系二年教师从四名增至拥有教授9位、讲师2位的实力较雄厚的教师队伍。1930年他领导化工系建立起四大基础化学及分析化工等6个实验室和化工药品室,以及制革、油脂、染色等3个小化工场。1936年5月竺可桢校长聘请李寿恒继续担任系主任,并兼代工学院院长。至1937年建系10年,共培养了化工学士百余名,学系颇具规模,在国内声誉颇佳,上半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商得浙大同意聘请李寿恒为“庚款留美化学门研究生武迟(后为中科院院士)指导教师,“要求按规定”先在国内作相当研习后,再令出国”,“要求武迟到浙大随班研究,在李寿恒指导下“注重在轻化与煤化学方面”的学习、研究。

抗战军兴,李寿恒带领工学院师生举家随浙大西迁,在西迁中,学校没有因为敌机轰炸、艰险的环境和生活所压跨和冲散,在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师生团结一致,同分敌慨,正如李寿恒所说:“举校西迁,在当时条件下,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困难重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和大家一样,宁死不做亡国奴,再苫再难也不愿在沦陷区教书。”因此,他总是满腔热情,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毫不气馁,鼎力辅佐校长,组织带领工学院和化工系师生搬迁,坚持教学、科研和做思想工作,安排好生活,帮助解决贫寒学生的生活困难。他努力贯彻和发扬“求是”精神,带头实行导师制,坚守岗位,和教们一起传道、授业、解惑,循循善诱,不辞辛苦,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们虽感学业压迫之苦”,“但都能情绪安定,刻苦学习”。作为系主任延聘有名教授到后方来任教,难度更大,因此更注意留优秀的毕业生、研究生和出国回来的校友担任教学、科研、实验教学师资,是最佳途径之一。与之同时因陋就简,俭勤节约,自力更生建立实验室小化工场,千方百计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当年担任实验教学工作的优秀年轻教师就有十余人,他们后来都成为国内外的化工专家和教授。化工系收藏的化学、化工书刊、资料种类繁多,李先生费尽心力,组织人员全部转辗西迁,虽有破损散失,但经精心维护修补整理(如对《CA》的保管完整程度在国内是难能可贵的),供师生查阅,对教学、科研的开展极有利。于是在遵义办学7年浙大发展成为“东方的剑桥”,而浙大化工系也已蜚声中外。在浙大当时流传着:“浙大一浙大化工系,化工系的李寿恒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最能代表浙大的是浙大化工系,化工系的具体代表是李寿恒先生”。正如原华东化工学院院长朱正华在祝贺浙大化工系建系58年、李寿恒从教60周年的贺辞所说:“我们感谢浙大58年以来辛勤执教的所有教师,感谢你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李先生是最在资格代表浙大化工系的老师的。这是我们对母校、母亲的热爱,倾注在李先生一人身上的原因”。在遵义办学7年中浙大化工系培养了200多名学士和近20名研究生,1944年的化工系毕业生等于全国其他各校化工系毕业生的一半。当时国内用人单位宁可录用浙大化工系70分的毕业生而不优先录用别校90分的化工毕业生。浙大化工系出国公费留学生考试常包揽全部或大部分录取名额。

1947年,李寿恒总结化工系建系20周年的经验,发表了“化工教育标准与本系课程”一文,他对照了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化工教育委员会主席A.B.Newman教授于1988年5月发表的美国大学化工教育之标准,与浙大化工系在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异同,在这里他认为要学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又不能唯外国是好,要根据我国国情,例如二三十年代美国化学工程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石油工业,在我国当时化工厂少、规模小,而食品、轻工、冶金、兵工等有一定发展,燃料动力基本资源来自煤炭。所以化学工程的重点和设课应有中国的特点,例如该委员会认为应注重物理冶金,而不宜偏重化学冶金,而浙大化工系则两者并重,且以冶金为化学工程重点之一,所以30年代培养的毕业生中从事冶金的著名人士较多,如邵象华、姚玉林、孙观汉、刘馥英、张禄经、邹元羲等。对于国防工业、基本化学工业、油脂、燃料工业等也作为化学工程的研究对象适当安排,适应我国的特点,随着时代和情况的变化,化学工程的重点也相应变化,如遵义时代就要立足贵州和大后方的化学工业和兵工生产,开展教学、研究和设计。抗战胜利返杭,化工系面临恢复重建和扩大,浙大内部理、工、文同处一个校舍内,师资和物质力量比抗战期间要强得多,文、理、工各科互相开课,互相支持,更有利于培养更高质量的化学、化工人才。特别是李寿恒一贯重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在办学中与上海、南京、重庆、贵州、浙江各地工矿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如工厂接纳学生实习、学校接受厂矿委托试验研究项目、每年给工厂输送毕业生等。例如侯德榜的侄儿侯虞钧当时去遵义浙大化工系就读,后来成为有名的“马丁?侯状态方程”的创建者和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侯德榜的公子侯虞钦又读浙大化工系。这说明侯德榜先生对浙大化工系和李寿恒的信任和支持,李寿恒为之奋斗的目标基本达到,虽然化学工程学的概念引自国外,而当年李寿恒创办的浙大化学工程,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学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寿恒再次任工学院院长、教务长,1956年任副校长,主管教学和科研,参与和领导制订新浙大的发展和科学进军中的长期规划,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方针、抓紧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力量的协调,采取厂校结合,加强教学法研究等方法提高师资水平,针对纯工科的苏联模式的不足,在增加工企等新专业不久,又增设数、理、化三系,通过招副博士研究生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基础,理工结合,从而为新浙大的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浙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0年受浙江省委重托调至浙江化工学院,参加和领导新校的建设,时值国家困难时期,在浙西区办学,物质和精神生活之贫乏,可想而知,他主持学院工作,对学院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图书馆建议等重大校政;多方筹划、苦心经营、呕心沥血,和党政领导一起,与师生共甘苦,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优良校风。他一贯主张严格要求、打好基础,强调大学生首先要学好“三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认为前二者是“文”,后者是“武”,掌握“三基”,也可说是“文武兼备”,并提出学好三基的标准是“透彻理解、牢固掌握、熟练应用、举一反主”,他提出了“基础第一、质量第一”的口号,成为师生奋斗的目标,为了保证第一届本科生的质量,关键在于师资水平,建院初成立了他任班主任的师资训练班,引进和延聘有经验的教授来校讲学和示范教学,他亲自上教学第一线,讲授无机化学、化工原理等主要的基础课,为年轻教师开出国内首次开的“传递过程”提高课,以求达到提高英语、数学和专业水平的一箭三雕的目标。他十分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主张严师出高徒,聘请工厂、设计、科研院所有经验的工程师为首届本科生设计答辨把关,经过努力使毕业生质量达到国家要求,在全国贯彻八字方针的大调整中,学院得到国家的肯定,这是他在浙大30年长期教学实践所形成的教育思想在我校的再实践和再创造的硕果,由此也为今天的浙江工业大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李寿恒素来就有“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抱负,回国后总想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做出点成绩来。他的博士论文:“硫铁矿的氧化对煤自然的影响”,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煤炭工业迅速发展中的开采、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提供了研究数据和解决的途径,该文竞相刊载于《1.E.C.》和《Fuel》上,博得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青睐,1937年发表的《Parr氏纯煤热值分类法对中国煤适用性研究》,被H.H.Lowry主编的煤化学化工专著《Chem.ofCoalUtitization》所引用。指导青年教师并合作研究的《压热对于木油分解之关系》、《遵义白土活性化试验》、《遵义团溪锰矿研究》、《贵州煤的可洗性研究》等,前者获得中国工程师学会荣誉提名奖,这些都得到来访的英国李约瑟教授的赞誉。他积极支持教师苏元复和侯毓芬进行萃取工艺和染料的研究都取得开创性成果。

50?60年代他领导浙江化工研究(试验)所,浙江大学、浙江化工学院的科研工作,在制订、审定科研规划、项目选题、成果鉴定和获奖等工作充分显示了他学术造诣深、知识渊博和高超的组织领导作用,并使这些单位不断取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至今发展成为国内外颇有名气的科研机构。他在参加国家、省部级科技规划中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和建议,对国家、省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卓著。此外,李寿恒还热心于学会工作,1924年与庄长恭、王箴组织了“留美学生中国化学学会”是为中国化学、化工学会的前身之一,30年代他任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编辑之一,在浙大创办了《浙江大学工程季刊》(化学工程)卷(后改为《化工通讯》),成为《CA》的摘录刊物,1950年创建浙江省化工学会并任首届理事长(最后一直任名誉理事长),1978年又被选为中国化工学会理事,1979年聘为省科协顾问,由于他对化工科技的积极开拓,在中国化工学会成立60周年时,获得荣誉奖。

李寿恒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在教育、科研中形成了如下指导思想和原则:始终认为应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树立赶上和超过他们的雄心壮志、坚持抓牢办学的关键是:(1)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素质好的教师队伍,特别要依*一批有威望、有实力又能干的名教授。(2)要有严格的纪律,才有秩序井然的教学环境;师生思想稳定,才能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3)加强实验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建设。50年代的浙大、90年代初的浙江工业大学的化工原理实验室堪称国内一流,《CA》刊物的齐备也是素有传统。(4)加强社会实践,学校与工矿企业及社会各界建立密切联系。30?40年代和60年代后在浙大、浙江工大都已形成制度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协作是至关重要的。

办好高校,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李寿恒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认为两者不可偏废,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他在1928年就建议在浙大设立化学(化工)研究所,1941年浙大成立了化工研究所,它是科研场所,又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在研究所里进行高深的研究,就是抓化学工程发展中的最新课题;高校中要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训练解决科研中的问题及明隙高深研究的重要,在高年级尤应抓紧,科研选题要结合实际,选科技发展和生产中的课题,为生产、为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服务,要有领导、有步骤开展科研,不能等待和保守,问题是启动后才会发现,去解决;开展科研要广大教师参加,形成风气;科研机构同时又是社会或企业界的科学咨询机构;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30?40年代办的小工场,一边结合教学实践和试验,一边生产化工小产品,也可积累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勤工助学,对于社会、学校、个人三者皆有俾益。

李寿恒认为,高校教师“要有独树一帜、独特见解、自成学派的宏图大志”,他又认为学生一进校门,就应该树立“在科学上、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志向”。他从教70年,亲自培养了数干名大学生和几十名研究生,同时在学校里又间接的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高级化工和其他学科的专门人才,他们遍布国内外,不少著名教授、专家、学者成为国家领导部门的骨干、精英,他们为祖国和世界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国内两院院士有王藻仁、苏元复、冯新德、吴浩青、徐僖、郭可信、干福熹、袁权、侯虞钧,林励吾、杨裕生、邵象华、徐承恩……等,近20位都出于李寿恒的培养。名师出高徒,他一生淡泊宁静,卓而不群,无私奉献为人民的事业作出的丰功伟业,使李寿恒被誉为“桃李满天下的化工教育一代宗师”。1990年他获得国家教委的荣誉奖,1990年7月起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在纪念李寿恒百年诞辰之际,我们要学习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于祖国的执着精神和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特别要继承和发扬先生为之奋斗了70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鼓足干劲,在党的领导下把先生追求的事业不断推进,把伟大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秋季学期九年级化学期末复习检测试卷
下一篇: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何区别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中国化学家-李寿恒】相关文章
【中国化学家-李寿恒】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