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得了“模式病”

逍遥学能  2017-11-04 13:33

作者:罗长久

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风生水起。在此过程中,部分学校毕其功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寻与建构,视模式建构情况为是否进行课改的标志。一时间,所谓的高效模式也因此“批量”产生。笔者觉得课改“病”了,“病”的名字就是“模式病”。

一、大多数所谓的模式实质只是对教学流程的新概念化

近年来,部分地方和学校为落实新课程理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得到广泛认可。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个别地方和学校把课改狭隘地理解为探索教学流程的“几步几环”,所谓的模式只是用表示课堂时间分配比例的数字或套用一些时髦的词汇对教学流程冠以新的概念而已,没有实质性内容,没有成熟的体系构建,没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其实是“伪模式”。一方面,一些围绕课堂流程所构建的模式,其内涵大同小异,如基本上都用到自学、群学(小组合作)、展示、点拨、训练等概念,然而这些学习形式和方法是课改的基本要求,不是某一个模式所独具的特征。这些花样繁多的套路,与其说是模式,不如说仅是对教学流程的一种新表述。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成功的完善的课改模式应是一个具有科学理论支撑、操作性强且富有实效的教学实践体系,是在备课、上课、考试、作业、辅导、评价等诸环节确立起对课改理念全方位落实的实践路径,是对课改理念的行动化、操作流程的明晰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仅着力于课堂流程的打磨、优化和固化,以此构建高效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

二、探索技术层面的教学模式不是课改的全部或课改的核心

程红兵说,课程改革说到底是文化再造问题,课程文化缺失导致课程改革在技术层面、工具层面、模式层面徘徊,真正的课改必须深入到文化层面、思想层面和精神层面,课程文化性缺失将导致课改表面化、简单化和形式化。这番话切中课改肯綮,直击课改要害。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把新课改理念内化为教师自觉的价值追求,最终外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缺失价值追求,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容易陷入舍本逐末的泥淖,导致课改本末倒置。

三、辩证地看待教学模式的确立和价值

这里所说的模式是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教学范式,同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兼容性的特点。即使是这类模式,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其价值。一方面,教学作为专业工作,有其自身的规范和标准。对于课改取得成功的学校以及名师们建立起的教学实践程序,我们要积极借鉴。特别是对于年轻老师来说,若有一套成熟的操作模式给予其指导,对于其专业成长和发展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唯模式,不能模式化。如果将模式教条化,则会桎梏师生的思维,让课堂没了活力、没了创造,课堂效率反而会降低。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样式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精神的儿童。”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模式,能对模式进行有生命质感的现场重构和改造,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创造、富有个性,要把树立教学风格、建构教学主张作为奋斗目标,这样教师的生命之树才会常青。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没有穷期的永恒工程。目前,部分学校课改还停留在表面或技术层面的探索上,着力于“标”而忽略了“本”。我们要把转变灵魂深处的教学观念放到第一位,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呵护个性、遵循规律,让每堂课都能发展学生、成就老师,这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现代文《新叶》阅读练习答案
下一篇:五招提升语文课堂吸引力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课改得了“模式病”】相关文章
【课改得了“模式病”】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