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为何如此难改

逍遥学能  2017-11-02 15:09

常常参与不同学校的听课活动,感觉不少新课堂只是暂时的包装,多是在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上展示而已,而常态课基本是上着上着就回到了老样子。

学生仍然是被教、被学习,教师仍然是在事先准备好的固定程序下教学,复习—导入—新授—巩固—拓展—小结,最后无疑是布置课后作业。传统教学模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力量流行数年?过去的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现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电子白板、云技术、微信息、声光电等各种学习工具应有尽有,学习资源、课程资源异常丰富,但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传统却依然盛行,为什么?

一位教育工作者曾这样分析:传统课堂是一种“接力问答式”课堂,教师借问答的形式将学习内容逐步引发、展开、呈现出来,学生实现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中思考”和“听中接受”。这种师生“接力式”对答,只是让教室的空气中“弥散”着学习的元素而已,而教室里,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到底有多少学生在真正学习?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回答经常是迎合性的“课堂猜测”,这种参与是虚假的。他认为,由于学生的思考准备不足,师生现场对答往往是肤浅的互动。表面上,学习内容在课堂上都出现过,但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接受,这里要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心存顾虑的教师便将课后练习当作重要的补充手段。以讲代教、以听代学、以练补学成为当前课堂活动的一大特点。

新课改以来,不少学校先后实践过多种学习理念,也曾一时风靡全国,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生本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等,都在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对话”的学习方式。但是,从整个基础教育现状看,这些学习理念真正有效落实的并不多。是不愿意落实还是很难落实?我们的课堂何以数年没有根本性变化?因材施教这条古老的教育信条为何总是教育的理想追求?什么原因导致教与学的方式转变如此缓慢?

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必须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专业思想、专业技能等素养的提升与转型。要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转型,必须长期投资,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压力。但是在当下的社会、目前的学校,有多少人有这种思路和担当,有多少人愿意花这笔钱和这份耐心做这件大事?答案显然是令人失望的。于是,大家不自觉地回去选择运行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的教学方式,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教育管理部门评价学校要成绩指标、要升学率,学校于是向教师要分数,教师自然向学生要分数。当所有教师都盯着学生的分数,每堂课的时间又是固定的,所以许多教师便把精力瞄向学生的课后,争抢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休息时间。当然,在课堂上,教师也是尽力加大容量和难度,哪还有时间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哪还有精力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诉求?因此,就形成了当下大家最习以为常、最流行的教学方式。

学校根据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会制订一系列管理配套制度和措施。从上到下都充斥着标准化的达标督导、考核评价,教育管理的着眼点不是让学生在学校培养各种能力,而是迎合家长、社会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需要。

我曾经与许多教师交流过,他们大都明白这些道理,也都曾想过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现状,但是他们都说不敢,显得很无奈。学校不提倡,他们不敢改变;用分数评价工作,他们不想改变;过多的教学内容与繁杂的教育任务,他们不能改变;缺少专业指导和引领,他们不会改变。

自上而下的行政式课改有一定作用,但缺乏生命力。我认为,真正的课改应该是唤醒教师的文化自觉,教育管理部门营造一种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人人都是课改领导者,形成一种为学生更好地成人、教师更好地成长的良好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鸟类由恐龙进化而来的九大证据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课改为何如此难改】相关文章
【课改为何如此难改】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