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云南的歌会》文本解读

逍遥学能  2017-10-31 09:15

作者:杨品利

教师对文本解读有几分发现,你的课堂就有几分精彩。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让我们许多语文老师认识到,返璞归真似的细读文本也是走进课文的好方法。吕叔湘说过:“文本解读,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再次教学《云南的歌会》,备课时我减少了很多资料的查询,从文本的词语出发,慢慢走近课文,然后再回到课文的本身。

文章开头就写道,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别开生面”词典里的解释: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云南的歌会里的对歌有什么样的新形式呢?首先我们看看文中对歌者的外貌描写:“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糯米牙”,表演者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的清新感,“毛蓝布衣裤,绿布围裙,绣花鞋”这些着装透着淳朴的民族气息。接着我们再看看唱的内容是“见景生情,即物起兴;贯穿古今,引经据典”。歌曲是唱歌人自己谱曲写词,即兴创作,比的不仅是唱歌水平,更多的是机智才能。同时唱歌的方式也很有趣,对歌时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互不见面,她们的舞台是以天空为幕,以地为席。最后,我们看看唱完后,“轻轻打吆喝,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向大家笑笑”,几个叠词的连续使用,写出了唱歌者的那份悠闲、惬意,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真正地享受到了对歌的那份悠闲自得,和下文第三自然的“悠游自在,若无其事”相互照应,让我们从语言文字里走了一个来回,又回到了课文的语言。

歌会的第二种形式是山路漫歌。文章第四自然段是景物描写,但如何欣赏到文字背后的美景?我们可以抓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作为一个切入口。这种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细读课文我们会发现,这儿有着美丽的春花,碧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可爱的戴胜鸟,自由飞翔的云雀,穿着美丽衣服的赶马女孩。这里可以听到各种山鸟的啼鸣,山涧里泉水的叮咚声,还可以听到老马身上那清脆的马铃声,这些声音犹如一首和谐的山间小曲动听悦耳。还可以闻到微微的花香,青草的味道,泥土的芬芳。同时还能感觉到那春天柔和的微风,轻抚脸庞。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种感官进行欣赏,这儿没有了机器的轰鸣,没有了汽车的尾气,没了污浊的空气,有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后面写道的“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第五自然段写的就是山寨传歌,大伙儿唱的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这是一个中心句。“最热闹”点出了传歌的特点,这样的热闹体现在哪里呢?“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用“百多人,六人桌,三十来张”几个数量词写出了人数的多,“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和逢年过节差不多”又从时间和场面气氛来写热闹。文中最后的“这里有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告诉我们,多种行业的人都来村寨唱歌,好不热闹啊!

课文分析完后,再回头想想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生面别开,悠游自在,淳朴,热闹,有意思。”有意思在哪里呢?——在山路上漫歌,一群少女焕发着青春气息;在陌上花开的山野里;各种鸟鸣的伴奏,可以自由地,毫无目的地唱;也可以骑着马,慢吞吞地走,悠悠地唱。那一份惬意,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快乐。

从课文的关键词语出发,细细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文字的温暖,最后再回到课文的语言。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全然领悟到了课文的真谛和给我们带来的那份心灵的自由和感悟。同时,感谢作者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去品读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最自然的诗一般的民歌。

叶圣陶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只有这样我们阅读散文时才能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景触摸作者的情思,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课文“微写作”策略探析
下一篇:浅谈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云南的歌会》文本解读】相关文章
【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云南的歌会》文本解读】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