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10-25 14:08
虞坂古盐道 由地理网资料整理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一个多小时,停在了半山坡的一片开阔地。一行人沿着弯曲的山路迤逦而行,转过一道弯,远远望见两扇巨大的车轮造型树立在道路一侧。我知道,眼前就是虞坂古盐道了。
这里是平陆县境内中条山的南麓,虽然看不到太行山腹地的峭壁千仞,依然是峰峦起伏浩荡绵延。午后的斜阳照在荒坡山道上,秋风拂面携带了几分寒意,我突然想起了马致远词中“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当然此刻并不是“断肠人在天涯”了。
接待作家采风团的,是负责开发虞坂伯乐文化景区的许随怀先生。站在虞坂古盐道标志碑旁,许先生介绍了古盐道的沧桑历史:这里是古代从运城盐池穿越中条山,经黄河茅津渡向中原运盐的唯一通道,文字记载周朝就有了,历代修筑,其中七八里长的虞坂路最为艰险,有一段路是从青石山上硬凿出来的,故名“青石槽”……光听这路名就挺吓人的。
不远处可见一座古老的关隘,青石灰砖砌筑的门洞上方镌刻着“古锁阳关”四个黑字。当年这里乃是虞坂古盐道的一处驿站,或许是一道税关,如今成为古盐道的标志景点。踏着斑驳的山路攀到关顶,漫坡长满了茂密的松树和灌木丛,一条崎岖苍凉的道路——虞坂古盐道,从关隘门洞伸出穿山越谷伸向了远方。
许先生当起了导游,我们跟随他踏上了这条穿越了千年沧桑的古道,去探寻“青石槽”的传奇与奥秘,体味一代代贩夫走卒付出过的血汗与艰辛。路边的岩壁并不高峻,却犬牙交错,许先生指着石壁上一道道凿痕,说那是古人为了拓宽盐道用铁锤钢钎凿下的痕迹,让我感到肃然;而青石道上那深深的将近一尺的车辙,更是令人震惊甚至不解,这么深的车辙,运盐车轮怎么转动呀?许先生解释说,当年过深的车辙是用砂石垫平通行的,他们开发景区时做了清理,为了让今人和游客看到历史的真相。我仍然深为震撼,为祖先在这条运盐古道上付出过的艰辛而震撼!试想那一辆辆沉重的盐车马拉骡载,是如何过这九曲十八弯的山道,如何攀上这一道又一道高坡?在狭窄处往返的盐车又是怎样错车的呢?同行者听了我的叹息,笑我在替古人担忧,其实我们的祖先有足够的力量和智慧,能够破解和战胜生存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难题。
回来翻阅资科,又加深了对虞坂古盐道艰险的感受。大诗人元好问写有《虞坂行》一诗,开头便是“虞坂盘盘上青石,石上车踪深一尺”;民国初年的河东文人张文正在《虞坂盐道车夫怨》诗中,更为细致逼真地描绘了运盐车夫一对兄妹的艰苦和辛酸:
汗湿衣衫冒热气,山风吹来腿打颤。
挖刮庙前不敢歇,过往都留买路钱。
锁阳关前槽坡陡,牲口盘坡吱扭扭。
峰回路转人渐稀,过了鞍桥到渡口……
车夫不只是爬坡流汗,还要遭受官方和路霸的盘剥,虞坂古盐道又多了一重艰阻。
历史总是在迂回中向前行进的。虞坂古盐道在上世纪40年代渐渐废弃了,被穿越中条山的公路取而代之。经历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这片古老的土地更是生机勃发。站在虞坂高坡极目四望,东侧群山间可见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载重卡车和小卧车飞驰而过;西侧和北侧起伏的山峦上,每隔不远高耸着一根风力发电装置,此处前景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