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化眼光的培养

逍遥学能  2017-10-22 12:12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必修本,还是选修本,都有不少的古代文化篇章。这就涉及到对古代文化的理解问题。对古代文化能否仅停留在了解层面?可否作拓展或延伸性探究?对古代文化能否一味地歌功颂德?对古代文化如何扬弃,如何批判性继承?看待古代文化,是否只需要唯物史观?是否还需要现代意识和未来前瞻意识?等等。这一些,不能回避与逃遁。

能否理性地科学地对待如上问题,就关乎当代高中生的文化眼光培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培养当代高中生的文化眼光,才能为国家与民族铸就一代新人。

古代文化眼光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一篇一什所成,需要的是长期的、有意识的历练。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结合具体课文,分层次探究。下面以《劝学》为例来谈谈。

《劝学》是荀子的重要篇章,涉及到他的学习观。对此我们可分层作如下研究:

一、儒家劝学思想的了解

荀子属于儒家,所以了解荀子的学习观,有必要先了解孔子的学习观。

孔子的学习观我们可让学生以回顾背诵的形式作积累:

1、乐学与好问

背诵积累: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无倦与精进

背诵积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敏捷与勤思

背诵积累:(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不思则罔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择善而从,向师学习

背诵积累:(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

接着回到《劝学》中来,了解荀子的学习观:

1、学不可以已(锲而不舍)

2、博学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善假于物

4、积善成德

5、用心不躁

二、儒家劝学思想的深究

1、孔子与荀子劝学思想异同比较研究

(1)孔子与荀子的劝学思想有何相同之处?

孔子与荀子所指的“学习”都是广义的,不仅是学习本身,还包括做人。他们都很看重“外王学”。荀子提出“学至于行之而止”的命题,他所强调的“学至于行”,也就是“学至于礼”。由此可以看出两人都强调“礼”。

(2)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荀子所说的“学不可以已”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荀子把“学而时习之”改为“学不可以已“,且通过君子之口说出来,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抓住关键,解决了根本问题。就强调的程度来看,孔子虽然也“劝学”,但“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学习目的及其重要性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认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这就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孰对孰错呢?

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引自严北溟关于的说明)

2、荀子劝学思想的现代审视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2)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从一般意义来说,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过时,无论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还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的思想都值得继承和借鉴。当然,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这样的教学,久而久之,就会积淀一些古代文化素养,形成一定的古代文化认识,甚至还会有一些古代文化的真知卓见。

当然,也会有人反对,这样的课形同政治课,还有学说空谈之嫌。笔者觉得这样的顾虑是有道理的。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文本和语言,从语言和文本出发,探求其中的文化意义,这样做就是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不会滑入泛政治化的范畴。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必修本,还是选修本,都有不少的古代文化篇章。这就涉及到对古代文化的理解问题。对古代文化能否仅停留在了解层面?可否作拓展或延伸性探究?对古代文化能否一味地歌功颂德?对古代文化如何扬弃,如何批判性继承?看待古代文化,是否只需要唯物史观?是否还需要现代意识和未来前瞻意识?等等。这一些,不能回避与逃遁。

能否理性地科学地对待如上问题,就关乎当代高中生的文化眼光培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培养当代高中生的文化眼光,才能为国家与民族铸就一代新人。

古代文化眼光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一篇一什所成,需要的是长期的、有意识的历练。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结合具体课文,分层次探究。下面以《劝学》为例来谈谈。

《劝学》是荀子的重要篇章,涉及到他的学习观。对此我们可分层作如下研究:

一、儒家劝学思想的了解

荀子属于儒家,所以了解荀子的学习观,有必要先了解孔子的学习观。

孔子的学习观我们可让学生以回顾背诵的形式作积累:

1、乐学与好问

背诵积累: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无倦与精进

背诵积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敏捷与勤思

背诵积累:(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学而不思则罔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择善而从,向师学习

背诵积累:(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

接着回到《劝学》中来,了解荀子的学习观:

1、学不可以已(锲而不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下一篇:语文教学改革要务实求真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谈谈文化眼光的培养】相关文章
【谈谈文化眼光的培养】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