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7-10-21 22:09
从金属防腐到电子学,再到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研究,胡文平“转战”的领域不断叠加。正是多学科交叉的背景,让这位“抓住青春尾巴”的科学家在中科院“功能pi—体系的分子工程”B类先导专项中大展拳脚。
每逢要与清华大学的合作伙伴开会交流时,胡文平大多选择“绿色”出行,骑上一辆半新的自行车穿过中关村的小街道,10分钟就能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化学所)到达清华。
其实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化学所研究员的求学“足迹”有点“绕”:从湖南大学毕业后,他怀揣着湖南大学教授赵常就的推荐信“北上”,成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杜元龙的硕士研究生;待3年学成后,他又“南下”考入化学所做博士生,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道本与化学所研究员刘云圻。再之后,他赴日本、德国访学深造。
人生的拐点出现在33岁那年。胡文平面临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道选择题——是留在国外赚取高额工资,还是回国来白手起家作科研?
“2003年秋天,我带着家人又回到了化学所。因为我们的根在这里。”这位带着浓浓乡音的中年科学家告诉记者。如今,他与团队正为中科院“功能pi—体系的分子工程”B类先导专项而奋战。
“总有那么几步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句源于作家柳青的名言胡文平颇为认同。
1999年,在接到化学所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胡文平还接到了一份来自钢研院的工作录取通知书。是在而立之年就业成家还是继续漫漫求学路呢?他决定去化学所看看。朱道本院士时任化学所所长,工作繁忙,在开学的第四天,胡文平拜见了导师朱道本。
“朱先生给我这么厚的一本文献,可是那时我根本看不懂。”胡文平用手比划着,他显然没有被这个厚重的见面礼吓到,反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跟着朱先生搞研究肯定有意思。”于是,他迈出了人生中关键的一步:推掉钢研院的工作邀请,进入化学所有机固体实验室“修炼”。
如今回想,胡文平与中科院大有缘分。曾经,他如愿获得海外求学工作的机会,在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的资助下赴日本大阪大学工作;2001年,在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下又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工作。两年后的春天,他进入日本电话电讯株式会社(NTT)工作,日方公司为了表示诚意,给他开出高达47万日元的月薪。
“没过多久,我告诉NTT的主管,我想要回国发展。”NTT极力挽留,甚至给这位入职不满半年的科学家开出了每月79万日元的高薪。“我还是要走。”胡文平坚定地告诉NTT。“一生中,总有那么几步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就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步。”他说。
这一年9月,胡文平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他终于回到化学所,这个曾经与恩师一同探索科学高峰的地方。“促进一个人的发展有很多因素,但是一个好舞台却永远是最关键的。”他说。
刚开始的那段时间,胡文平白手起家。他所开展的课题对仪器设备需求大,为了尽快让他开展研究,化学所就想尽办法支持相关实验室的建设,不少同事也纷纷“资助”胡文平的课题组。“正是得益于他们的支持,我取得了一些成果。”2007年,他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获“百人计划”结题优秀奖;今年,他进入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成为这条链上下一位主人公的导师”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莱文森在其所著的《一个男人的生命四季》一书中说过:“早期成人阶段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要找到一名好的导师。”在这一点上,胡文平相当幸运。比如在中科院金属所他遇到了杜元龙。在他的记忆里,杜元龙是位风度翩翩、气质儒雅的先生。“当学生向他请教问题时,杜老师能够非常精确地告诉我们相关知识点在《物理化学》哪一章节里可以找到。”
在化学所遇到朱道本与刘云圻更是让他受益匪浅。
进入化学所攻读博士没几个月,胡文平患上了甲亢,每分钟心跳150次。他住进了北医三院,学业也因此暂停。那时正逢7月大暑时节。“我怎么也忘不了朱道本和刘云圻两位先生,他们大热天里骑着自行车提着几袋水果去医院看我。”那时也没有空调,看着两位老师一身汗水,胡文平颇为感动。
“两位恩师从来都是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敬业精神更是让人佩服。”在他眼中,治学严谨的朱道本先生一生对学术的追求没有止境,科研成果累累;刘云圻是化学所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不知多少个正月初一,他都在实验室中度过。
美国作家罗伯特·卡尼格尔在《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一书中写道:“每一位主人公都是先当学生、徒弟、门生;然后成为这条链上下一位主人公的导师。每一位导师通过自身的经验、地位和榜样作用,对年轻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影响,将自己的教训传授给对方,向对方逐步灌输对科研的把握能力以及对成功的把握能力。”
“我愿意成为这条链上下一位主人公的导师。”诸位恩师的言传身教,让胡文平深刻体会到了师承关系的重要性,也在身体力行着。
“做出自己的‘饭碗’更重要”
7年前,化学所年轻的博士研究生汤庆鑫顺利地拿下了博士学位,这一年,他获得了2007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他是胡文平带出的第一个博士生。实际上,这场师生缘还有点曲折。
胡文平刚回到化学所不到一年时间就开始招博士生了。“刚回国,没人报考我的博士生,所以我干脆‘捡’了一个来。”就这样,胡文平将报考其他专业的汤庆鑫调到了自己的课题组。之后的3年里,他们一起工作,有实验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3年后,汤庆鑫学会品味“好的科学”。从化学所毕业一年后,他即被聘为湖南大学教授。
“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了解,因材施教。”胡文平说。最近几年,他发现,报考中科院的学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一边要搞科研出论文,一边还要培养出一批科研型人才,其中的难度之大可以想象。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掌握科研以及对成功的把控能力呢?
学生不是在为“老板”——导师“打工”,导师也不能将学生当作简单的“劳动力”,而忘了自己的培养责任。胡文平的经验是,让学生明白:“你们的今天是在为你们的明天做一个饭碗。无论今后你走到哪里,即便将来不走上科研岗位,你们现在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他的学生中,有的毕业后走上了科研岗位,有的凭借自身扎实的化学功底,从事金融投资领域。
“我在为自己做一个饭碗。当学生明白这一点之后,他们都非常主动地学习。”对于这样的学生,胡文平非常乐意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