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飘雪无痕”方能“润物无声”

逍遥学能  2017-09-29 13:46

作者:陈萨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革命题材的文章,教学这类课文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类课文如果说教或像以往那样在课末进行总结性教育,效果势必不理想。因此我认为唯有“飘雪无痕”方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但这“雪”如何“飘”呢?且看个人的些微探索。

一、“飘”在课前

大语文的教育观告诉我们,课堂不是也不能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教材也仅仅是个载体。因此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都会布置学生去查找与文中人物或事件相关的资料,在查阅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该人物(事件)有个了解,有了体验,将特别有利于其对文本的学习。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知道在朝鲜的战场上,长眠着14万中国的志愿军战士。他们为了朝鲜人民的利益而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朝鲜人民怎能不称他们为“亲人”。通过查阅资料,他们还了解到,在14万勇士中,有一位是毛泽东主席的爱子--毛岸英。毛主席连自己最心爱的儿子都派往朝鲜战场,可见毛主席,可见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为教学时理解“亲人”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一难点埋下了伏笔,打下了情感基础,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飘”在课中

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方生命成长的共同历程。新课程就是要彰显生命活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因此可以说情感性教育伴随课堂的始终。这里仅撷取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1.品词析句中感染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解析,才能走进文本深处,受到情绪感染。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有这么一句话“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你的还多呢’。”教学时我采用上台表演的方式帮助理解、体会。一个学生可能为了突出小红军的“倔强”,理直气壮地拍了重了些。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思维的激活点,于是引导读书,评议表演,并要求他们说说为什么只能是“轻轻地拍了拍”。这下热闹了,孩子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小红军都累得掉队了,艰难行走,只能轻轻拍;小红军饿得没有力气了,只能轻轻拍;干粮袋里装的原本就是牛膝骨,只能轻轻拍;牛膝骨拍重了会露馅,陈庚同志就不可能自己先走,只能轻轻拍……水到渠成,我趁热打铁,顺势发问:“从这‘轻轻地拍了拍’中你们体会到什么?”一个倔强、懂事,一心只为别人着想,而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可爱又可敬的小红军的丰满形象就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

2.感情朗读中熏陶

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课标语)“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例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师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周总理工作的劳苦,激发对人民好总理的深深热爱和怀念之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了三段颇有创意的导语: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我们的周总理坐在写字台前──

夜已深沉,四周静悄悄的,人们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我们的周总理还坐在写字台前──

东方已经泛白,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唯有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仍坐在写字台前──

反复引导学生诵读第4自然段中总理彻夜批阅文件部分,在一次次的感情朗读中,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熏陶,收到了情由心生,情动辞发的效果,读到深处情更浓。我分明看见,孩子们的眼中闪动着点点泪光!

3.想像补白中体验

许多课文中都有“空白”处,留待读者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在言外”“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努力在这些文本的“空白”处为学生建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去想像,去补充,去发掘其潜在的意义。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从“天还没有亮”开始潜伏到“中午时分”敌人使用排炮、燃烧弹这半天的时间;从“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到“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段时间,这里的过程很明显留有一段空白。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空白,再引导他们开动脑筋,想像一下邱少云是如何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的,这期间他的神情、动作、心理又是怎样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透过“三分语”体会作者的“十分意”,而且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三、“飘”在课后

文学作品的创作讲究悬念,追求的是意犹未尽的效果。这与《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课外放手让学生去延伸、拓展、深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能止步于课堂,要适度延伸。

1.推荐阅读材料。教学时,我们常常以文本为依托,拓展阅读,举一反三。如教学完《倔强的小红军》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草地夜行》《小红马》《金色的鱼钩》等相关文章,拓展课程时空,打开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深入感悟,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也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育理应回归和顺应它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学完革命题材的文章,可以开展诸如“探寻先辈足迹,学习身边模范”“瞻仰烈士墓,采访老红军”“革命小英雄故事演讲会”等语文实践活动,在点点滴滴中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感受生命的崇高,在“飘雪”式的品德教育中,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

作者:陈萨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革命题材的文章,教学这类课文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类课文如果说教或像以往那样在课末进行总结性教育,效果势必不理想。因此我认为唯有“飘雪无痕”方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但这“雪”如何“飘”呢?且看个人的些微探索。

一、“飘”在课前

大语文的教育观告诉我们,课堂不是也不能是语文学习的全部,教材也仅仅是个载体。因此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都会布置学生去查找与文中人物或事件相关的资料,在查阅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该人物(事件)有个了解,有了体验,将特别有利于其对文本的学习。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知道在朝鲜的战场上,长眠着14万中国的志愿军战士。他们为了朝鲜人民的利益而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朝鲜人民怎能不称他们为“亲人”。通过查阅资料,他们还了解到,在14万勇士中,有一位是毛泽东主席的爱子--毛岸英。毛主席连自己最心爱的儿子都派往朝鲜战场,可见毛主席,可见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为教学时理解“亲人”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一难点埋下了伏笔,打下了情感基础,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飘”在课中

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方生命成长的共同历程。新课程就是要彰显生命活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因此可以说情感性教育伴随课堂的始终。这里仅撷取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1.品词析句中感染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解析,才能走进文本深处,受到情绪感染。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有这么一句话“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你的还多呢’。”教学时我采用上台表演的方式帮助理解、体会。一个学生可能为了突出小红军的“倔强”,理直气壮地拍了重了些。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思维的激活点,于是引导读书,评议表演,并要求他们说说为什么只能是“轻轻地拍了拍”。这下热闹了,孩子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小红军都累得掉队了,艰难行走,只能轻轻拍;小红军饿得没有力气了,只能轻轻拍;干粮袋里装的原本就是牛膝骨,只能轻轻拍;牛膝骨拍重了会露馅,陈庚同志就不可能自己先走,只能轻轻拍……水到渠成,我趁热打铁,顺势发问:“从这‘轻轻地拍了拍’中你们体会到什么?”一个倔强、懂事,一心只为别人着想,而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可爱又可敬的小红军的丰满形象就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字差一个,意别万里
下一篇:语文教学重在唤醒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语文教学随笔:“飘雪无痕”方能“润物无声”】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随笔:“飘雪无痕”方能“润物无声”】推荐文章